近日," 高铁打人事件 " 在网上引发高度关注,相关舆论也不断发酵。5 月 10 日晚,成都铁路公安处发布最新警情通报,并公布了事件相关视频资料。不少网友在看完视频后,觉得自己被事件中的女生带了 " 节奏 ",从此前完全偏向女生一方,转而认可警方的处罚决定。这起事件一波三折,网友也从一边倒变为看法各异,这背后到底折射出了哪些问题?对此,现代快报记者专门咨询了相关专家。
△ 警方通报
【最新】
警方发布通报,还原事件经过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今年 5 月 2 日 19 时 59 分,杨某某(有小孩一方)一行人从乐山站乘坐 C6276 次列车前往江油。同日 20 时 24 分,王某某(女)从眉山东站乘坐 C6276 次列车前往成都,坐于杨某某前排的中间座位。大约 3 分钟后,王某某起身制止后排儿童吵闹,继而与杨某某发生争吵。双方发生争执,因孩子受到惊吓而哭泣。杨某某同行人首先辱骂了王某某,王某某遂以脏话反击。几分钟后,列车安全员、列车长赶到现场进行劝阻。争执期间,双方互扇了巴掌。还有热心东北大哥站出来仗义执言。当天深夜,女生将部分视频画面上传至抖音,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此后,5 月 7 日,王某某在社交媒体发文透露,自己最终被警方罚款 200 元,对方则被罚 500 元。在其晒出的一份《成都铁路公安局成都公安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2023 年 5 月 2 日 21 时许,C6276 次列车运行至眉山东至成都东区间,违法行为人因座位背后小孩吵闹,与小孩家长杨某某发生争吵,进而互相用手殴打对方,导致双方脸部轻微受伤,违法行为已经构成殴打他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之规定,决定给予违法行为人行政罚款 200 元的处罚。王某某表示,自己 " 不接受和解,不需要赔偿 ",只希望打人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正在提起行政复议。
5 月 10 日晚,警方正式就此事发布通报称,2023 年 5 月 2 日,C6276 次列车运行至眉山东站至成都东站区间,14 号车厢发生一起旅客纠纷。成都铁路公安处接警后,迅速开展调查,依法调取现场视听资料,收集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以及其他相关证据材料,查明了案件事实,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
经调查,5 月 2 日 19 时 59 分,旅客杨某某 ( 女 ) - 行 ( 其中儿童 3 人 ) 从乐山站乘坐 C6276 次列车前往江油站。同日 20 时 24 分,旅客王某某 ( 女 ) 从眉山东站乘坐同次列车前往成都东站,坐于杨某某前排位置。20 时 27 分,王某某站起转身制止后排儿童吵闹,继而与杨某某发生争吵。杨某某同行人首先辱骂王某某,王某某进行回骂。20 时 28 分、29 分,本次列车安全员列车长先后赶到现场进行劝阻和调解。其间,杨某某同行人使用手机拍摄王某某,王某某用手机拍摄杨某某及同行儿童。20 时 34 分 46 秒,当王某某再次辱骂杨某某时,杨某某用右手手背挥打王某某面部一次。20 时 34 分 50 秒,王某某起身用左手手掌击打杨某某面部一次。之后,在列车长和周边旅客劝阻过程中,20 时 34 分 57 秒,王某某用右手手掌再次击打杨某某面部一次。
事发后,王某某通过 110 报警。公安机关受理案件后,进行了全面深入调查。根据调查情况,认定杨某某用手背击打王某某面部属殴打他人的违法行为王某某遭到击打后用手掌击打杨某某面部,在列车工作人员和旅客劝阻后,再次用手掌击打杨某某面部属殴打他人的违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之规定,公安机关对杨某某处 500 元罚款、对王某某处 200 元罚款。
【反转】
视频资料公布
不少网友感觉之前被 " 带节奏 "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通报和完整视频内容发布前,成都警方的行政处罚决定一直被网友所 " 诟病 ",甚至身为法律大咖的罗翔也上线阐述,认为女生与孩子家长属于 " 正对不正 ",不应当认定双方为互殴," 各打五十大板 " 既不合法也不合理。
而在最新警方通报发布的同时,成都铁路公安也公布了事件女生在被孩子家长打脸后,先后两次扇对方巴掌,且力度不小,也不是 " 善茬 "。网友 @花生米天表示," 反转,之前同情前排女子,并赞赏东北大哥仗义执言,看完视频里前排女子的言语和表情,现在完全支持公安判罚。" 网友 "@我是我是我傻 " 表示,女孩子不打第二次是正当防卫,打了应该定互殴。网友 "@三页 " 则认为,整个事件看下来," 女孩的语言、动作、表情充满挑衅,素质相当差,孩子母亲只是声大,之前那个东北大哥介入的视频有点断章取义了 "。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网友质疑视频的完整性,同时依然选择站在女生这一方。网友 " 我的头可不是面团捏的 " 就表示," 原视频里东北大哥说了,吵,你们孩子先吵的,骂,你们男士先骂的,录,你们先录的,打,你们先打的,为什么反过来人家不可以,所以车厢才响起了鼓掌和喝彩声。" 网友 " 翯翯 " 也认为," 东北大哥说完那几句话后,周围有鼓掌声,我觉得那个掌声,比视频更有说服力。" 还有网友 "@一叶菩提 " 表示," 看了视频和那些支持母亲的评论,我觉得你们是把那个东北大哥和在现场鼓掌的人当傻子。"
【疑问】
从最初的一边倒支持女生,到质疑警方处罚决定,再到对这起事件看法各异甚至出现所谓的 " 反转 "。事实上,近年来类似案例不胜枚举。在事件不断发酵的同时,不少网友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疑问一:
警方认定双方 " 互殴 " 到底有没有问题?
北京大成 ( 南京 ) 律师事务所王春兰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事情的起因来说,女生的处理是没有问题的。相信不少乘坐过高铁的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孩子不停踢打椅背,女生让孩子不要吵闹保持礼貌,是一个正常的处理方式。而孩子家长一方先骂人,随后双方互骂,这在日常其实是很普遍的一种情形。" 相比双方语言上的冲突,孩子家长打人肯定是不对了,这属于伤害的故意,女生进而反击,我认为具有一定的自卫性质,但还没有到互殴的程度,这个定性显然有些过当,且过于严苛。"
王春兰表示,双方只是互打巴掌并没有更加激烈的行为,认定肢体冲突更为合适。如果语言辱骂算道德层面的问题,那么孩子家长先动手打人,从过错上来说,显然更为严重,女生反击没有问题,但可能还算不上需要正当防卫的程度,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刑法中的认定比较严格,女生的反击认定为保护自己的防护行为更为恰当。" 由于治安处罚法中并没有明确伤害标准,如果真的伤害到一定程度,那就上升到刑事处罚而非治安处罚了。我认为从双方过错程度和比例原则来说,对女生的处罚是较重的,所以女生也提起了行政复议,但最终还要看复议机关的处理结果。" 王春兰说。
南京某高校法学院一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女生因为被挑衅被打,所以激愤还击,虽然还击的方法不太适当,有过当的瑕疵,但我仍然认为不应该认定为互殴,因为互殴本来也不是法律概念。在许多国家,殴打他人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所以当孩子家长出手时,女生完全有反击的权利。" 该教授认为,这起事件的法律关注点在于,女生制止熊孩子时,孩子的家长是否实施了挑衅和殴打女生的行为。" 从视频上来看,女生两个阶段打孩子家长的主观意识显然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是被孩子家长不讲理袒护孩子的行为和巴掌激怒还击,主要上是自我保护,构成正当防卫。而第二次是在面对列车长和稀泥式的调解,以及孩子家长狡辩,且对不实之词的愤怒,继而出手打人,这在主观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两个阶段的行为性质不能混为一谈。即便女生第二次打孩子家长不对,但不等于抹杀了孩子家长此前对其的谩骂、侮辱以及动手行为,只能说可能存在防卫过当。"
疑问二
警方有没有义务及时公布视频资料?
5 月 10 日晚,成都铁路警方再次发布警方通报,并首次公开相关视频资料。对此,不少网友认为警方是因为 " 迫于压力 " 且觉得 " 委屈 "。原因在于,警方的处罚决定曝光后,大部分网友们对于事件双方均面临治安处罚表示质疑,并认为事件中女生并没有错,不应该被处罚。而事件相关视听资料被警方发布后,部分网友开始选择站在警方一边。
对此,法学教授表示,警方应当在事情调查清楚后,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真相和视频内容。此外,我们不能在事后,从一个上帝的视角去要求受害人。她表示,现场东北大哥的发声和乘客们的鼓掌声,已经说明了是非,不管女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在当时的情境下,她都有权利反击。目前事件已经走入法律途径,有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就不应该再对受害人进行 " 完美 " 的苛求,毕竟这已经是法律问题了。
" 面对这样一起公共事件,警方在查明真相后,是有义务及时向公众公布查明的真相和可公开的视频资料。但目前一直被诟病的问题在于,很多时候行政机关在面对公共事件时,第一反应仍然是‘捂’,这反而让舆论愈演愈烈。" 王春兰认为,事实上每起公共事件发生后,相信大部分市民还是会等官方的通报,这才是最具有公信力的。但往往由于行政机关还是传统思维,以及容错机制的缺失,仍然想要通过‘拖延、捂’等方式解决问题,进而让谣言有了沃土,导致公信力也不断降低。" 如果一早就公布视频,可能公众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疑问,甚至是质疑。"
【反思】
共情的同时
不如 "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
网络事件反转再反转早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每一次 " 先发声者 ",总能先抢占话语权,尤其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排队插队、熊孩子闹事等等,很容易让大众产生 " 共情 " 进而代入其中,甚至义愤填膺。然而,当事件一再反转后,不少网友又会觉得自己朴素的情感受到了伤害,甚至认为被 " 利用 "。回到 " 高铁打人 " 这起事件上,视频在网上曝光后,当事孩子家长一方迅速被网友挖出,一些人对其实施了网暴。与此同时,当警方发布事件相关视听资料后,又有网友感觉自己被曝光视频的女生 " 欺骗 " 了,认为对方也不是善茬。事实上,就这起事件而言,双方没有赢家。
警方发布视频后,不少网友也在网络上反思,到底什么是 " 真相 "?对此,相关社会学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的网友喜欢把自己的遭遇发布到网上请广大网友 " 评理 ",可大家能看见的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和全貌,与此着急评判对错,不如 "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真相或许只有一个,但它可能呈现出很多个侧影,所以广大网友还是要擦亮眼睛,尽可能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信谣不传谣," 夸人的话或许可以张口就来,但伤人的话一定要三思而行。" 此外,还有不少网友表示,近年来由于网络暴力引发的悲剧事件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不少无辜人士被误伤,因此网络监管部门在个人信息和公民权利的保护上,要真正起到作用,尽可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