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11-21
麻醉科“无痛+保命”背后的故事,史宏伟:无影灯下的生命护航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医疗界有这样一句话,外科医生看病,麻醉医生保命。" 保命 " 和 " 无痛 " 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付出和先进技术的体现?日前,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南京市第一医院麻醉疼痛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史宏伟,从事麻醉医生 20 多年的他说,每每看到患者舒适地 " 睡过去 ",安全地 " 醒过来 ",都由衷地感到喜悦和满足。

△南京市第一医院麻醉疼痛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史宏伟 通讯员供图

年手术量近 6 万,这个麻醉科相当于小型医院

南京市第一医院的麻醉疼痛与围术期医学科有 228 人,其人数之多相当于一家 " 小型医院 "。麻醉学科下设临床麻醉、麻醉科重症治疗(AICU)和 PACU、疼痛诊疗、综合日间病房管理与诊疗四个亚专科。分管本部中心手术室、心血管手术室、门诊日间手术室;河西院区手术室、南院区疼痛诊疗病房及河西综合日间病房的麻醉医疗相关工作,年各类手术量超过 59000 例,疼痛病房年收治病人 800 余例,AICU 年收治病人预计 600 余例,麻醉门诊年 13000 余例。

早上 7 点半,史宏伟就已经踏入手术室,作为学科负责人,每一天对他而言都异常忙碌。几乎一整天,史宏伟都要待在手术室或者和手术室邻近的办公室里。上看监护仪,下看眼口鼻,一手握喉罩,一手捏气囊,腰间斜挎镇痛泵 …… 手术中,年纪大的、有心脏病的、脑梗的病人都需要重点关注,也会在手术中面临着很多抢救的任务。

" 很多人以为麻醉只是打一针就完了。" 史宏伟说,其实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都要参与,要对心、脑、肾、肺全面保护,不仅责任心很重要,技术还需要全面,更要有团队精神。手术前,要评估病人,进行预康复治疗,将一些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调整到最好状态。手术中,要守在手术台边,分分秒秒监测患者呼吸、血压、尿量、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 , 并随时调整麻醉用量,直到手术结束。

为啥说麻醉医生保命?

" 在手术期间,如果病人发生意外需要抢救,也还是麻醉医生。" 这也是 "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 " 说法的由来,史宏伟说,所有的抢救药物都是提前备好的,一旦观察到数值发生变化,需要第一时间判断是什么原因,进行急救。手术后,麻醉工作并没有结束,医生还要帮助患者苏醒,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回到病房,这台手术才算结束。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麻醉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人体的复杂性决定了麻醉的风险性和挑战性,而医学本身就是一个要不断学习进步的学科。说到从医 20 多年的心得,史宏伟表示:" 从医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麻醉科有 20 多项技术来支撑和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可以说这些都是真正的看家本领:麻醉呼吸机进行通气,用于心脏骤停急救的除颤仪,静脉穿刺引流,心脏功能监测、脑氧功能监测、脑电图等,都需要麻醉医生掌握。"

" 我在手术台看了 20 年的心脏超声了,不比超声科医生差。" 史宏伟打趣说。

" 幕后英雄 " 逐渐走到台前

如今,我国的麻醉学科已经发展成熟。麻醉学的临床服务范围拓宽,从手术室内延伸到了手术室外,这些监视仪旁的 " 幕后英雄 " 也逐渐走上台前,无痛分娩术、无痛胃肠镜等各种无痛检查、疗法和手术方式,都离不开麻醉科。南京市第一医院还开展了疼痛诊疗,常规开展神经痛、骨关节痛、软组织疼痛、非疼痛性疾病等治疗。率先在省内开展 " 超声、CT、C 臂、DSA、神经电刺激器 " 等可视化微创诊疗技术。" 此外,在综合日间病房,还收治各类外科手术、核医学、超声下穿刺治疗、疼痛治疗、麻醉治疗等病人,践行加速病人康复理念。"

目前,南京市第一医院麻醉学领域,重点亚专科包括心胸血管麻醉、骨科麻醉、神经麻醉、产科麻醉、老年与儿童麻醉、手术室外麻醉如介入手术、舒适化医疗、重症监护医学、疼痛管理、围手术期输血医学、临床医生健康、患者安全和降低风险、加速外科术后康复。科室目前开放 42 间手术室(含两间杂交手术室),22 张床位的恢复室,2 张床位 AICU,疼痛病房 20 张,日间病房 16 张床位,各种监测治疗设备齐全。" 随着大家对舒适化诊疗的要求越来越高,麻醉专业也要做更多的工作,惠及人民群众。" 史宏伟说。

通讯员 孙忠河 现代快报 + 记者 安莹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