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吉林 08-25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开展,解码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传奇故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已于 8 月 19 日正式开展,其中 " 三地三摇篮 " 板块中,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尤为引人关注。长春师范大学东北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刚,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东北老航校,全称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1946 年 3 月 1 日在通化成立,后经牡丹江、东安(密山)等地数次搬迁,最终在长春落地生根。张晓刚教授介绍:" 今天坐落于长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其前身正是东北老航校。"

展板上,东北老航校从初创、多次搬迁到发展壮大的历程清晰可见。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央军委先办航校、再创空军的指示,在东北老航校的基础上开枝散叶,先后成立了 7 所航空学校;老航校陆续选派骨干力量输送到各个航校,这些优秀的人才后来成为建设人民空军的重要技术骨干,他们不仅培养了大批飞行员,还培育了大量机械师等航空专业人才,更是为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培养了杨利伟、费俊龙、王亚平等航天员。

在东北老航校的发展历程中,收编日本航空队这段传奇故事一直为人所称奇。在张晓刚的讲述中,我们渐渐走进那段历史。林弥一郎(中文名:林保毅)曾任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独立第 101 教育飞行团第四练成飞行队队长,出身平民却极具飞行天赋,在军国主义思想熏陶下曾为侵华日军卖命,甚至在与美军飞虎队的战斗中击落过数架战机,因此获得迅速晋升。日本投降后,他率部破坏了机场设施,试图逃往边境,最终在辽宁本溪附近被曾克林部包围。

" 当时我们党急需航空技术人才,而航空领域对专业技术的要求远超陆军各兵种。" 张晓刚说。东北局领导高度重视,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参谋长伍修权亲自参与谈判。为赢得信任,伍修权将自己的勃朗宁手枪赠送给了林弥一郎。最终,林弥一郎带领近 300 人的队伍投降我军,后加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成为飞行教官。这支特殊的队伍,为初创的中国航空事业注入了关键技术力量,培养了王海、张积慧等一批飞行技术过硬的学员;这批学员后来屡立战功,林弥一郎也成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

东北老航校曾搬迁至偏僻的密山,眼看飞行训练重新回到正轨,航校上下还未来得及松一口气,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飞机飞行需要专门的航空汽油,而日军留在东北、且未被苏军运走破坏的航空汽油几乎被航校搜寻殆尽了。当时东北解放区还不能生产航空汽油,从国外进口,又受限于当时的国际环境毫无可能。" 随着飞行训练规模的不断扩大,航校储存的航空汽油即将告罄。一旦航空汽油用尽,飞行训练就只能终止。" 张晓刚介绍。受相关线索启发,东北老航校决定探索用酒精替代汽油,并组建了以白起为组长的攻关小组。

反复试验获得成功后,当时兼任东北财委会主任的陈云批下 100 万东北币用于建设酒精厂。蒋天然经与苏军交涉,接手哈尔滨一座大型现代化酒精厂,后来又接收了一座私营的现代化大型油脂工厂,也将其转型为酒精工厂。其间虽遭遇国民党特务的破坏,但最终仍成功产出满足飞行训练需求的酒精。后来,林保毅等人又提出汽油酒精双油路切换方案,解决了酒精燃料在冬季或降落时易致停机的问题,虽缩短了飞行时长,却保障了飞行训练得以持续进行。

张晓刚介绍,此次展览精心挑选的照片、文字,还原了老航校的关键时间节点与人物故事。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这个板块,无论是勾起老一辈的历史记忆,还是对于年轻人的认知启蒙,都兼具知识普及和红色教育意义。同时,东北老航校诞生于吉林通化,最终在省城长春落定根脉,更诠释了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的当代价值。

来源:中国吉林网 吉刻 APP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