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3-11-29
日报关注丨全域推进创建,保障“舌尖”安全!——兰州市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纪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乎民生。2016 年 6 月,兰州市获批第三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城市以来,我市坚决落实 " 四个最严 " 要求,以 " 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展示形象、群众满意 "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日常监管,深化专项整治,全域推进创建工作,全力保障群众 " 舌尖上 " 的安全。2023 年 11 月 28 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兰州市 "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 荣誉称号。

7 年创建,从源头到餐桌,从上亿规模的食品生产企业到街边的零食铺子,从百姓幸福到城市文明,兰州的 " 舌尖安全 " 经历了一场 " 大变革 "。如今在兰州," 光盘行动 " 深入人心,公筷公勺分餐制成为用餐新风尚;" 互联网 +" 智慧监管,让 " 阳光 " 洒进厨房,舌尖安全随手可查;全市 59343 家食品生产销售单位全部加入 " 甘肃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 " 实现食品安全追溯全覆盖,风险防范 " 不掉链 ";有关 " 食品安全 " 的宣传标语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 全市食品安全状况稳中向好,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全链条监管 筑牢农田到餐桌食安防线

餐盘里的一块肉、一片青菜、一个水果的质量安全事关千家万户。安全的农村食品,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 " 舌尖上的幸福 " 至关重要。

我市开展豆芽、植物油、食醋、农村假冒伪劣、散裸装及食品小作坊质量提升行动,各类问题整改率达 100%;开展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全业态安全抽检监测,累计完成食品快速检测 48 万批次,合格率达到 99% 以上;建成市、县、乡、村生产经营主体四级农产品检测站点 152 个。全市每年常规定性检测种植业产品 20 万例、畜禽产品 1.6 万例以上,检测合格率超过 99%;构建以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大中型标准化菜市场、小型菜市场和社区便民菜店为核心的五层供应体系,改造提升各类菜市场 78 个,建成标准化菜市场 56 个;印发《兰州市食用农产品 " 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 " 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加大私屠滥宰、农兽药管理专项整治力度,重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取缔违法违规清真牛羊屠宰点 2 处,关停禽类屠宰点 3 家,取缔无证食品经营者 43 户,有力净化了农村食品消费市场。我市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做法,被中国食品安全报社评为 2022 年度 " 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 优秀案例。

" 互联网 + 智慧监管 " 舌尖安全随手可查

从后厨闲人免进到敞开式的明档窗口 1.0,再到如今的 " 互联网 + 明厨亮灶 " 智慧管理 2.0,记者一路见证了我市食品监管模式的全方位升级。

2011 年底,兰州市从群众最熟悉的牛肉面馆入手,开始实施 " 明厨亮灶 " 工程,并逐步向其他餐饮企业延伸。一石激起千层浪,牛肉面打开了突破口,敞开式的厨房让原本神秘的餐馆后堂 " 阳光 " 了不少,受到了市民的好评。为了提升监管效能,近年来,我市依托 " 陇上食安一体化监管平台 "、手机 APP 执法端、公众端、商户端,有效发挥大数据支撑、智慧监管和社会共治作用,以问题隐患为导向,以智慧监管为突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违法违规行为实现自动抓拍、问题推送、证据固定,监管人员可有效实施网上巡查监管。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可通过企业端 APP 进行 " 网上看店 ",上传各项管理记录,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在兰州盛达希尔顿酒店云自助餐厅,记者清楚地看到后堂画面实时传至前厅大屏幕,从洗菜、切配到出餐,每一道工序尽收眼底。同时,为了在食品生产各环节中严格把控风险,该酒店还不断加强自检力度,安排食品安全员每日实时查看果蔬消毒、餐具消杀等情况,在 APP 及时上传企业的相关资质和食品合格证明等资料。

从过去的 " 店内设屏、店内监看 ",到手机终端随时随地可查,借用信息化手段,我市食品安全监管由 " 事后举证 " 转变为 " 事前预警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有效降低。截至目前,全市食品生产企业、商场超市、批发市场、中型以上餐饮单位、单位食堂已全部加入电子追溯平台," 互联网 + 透明车间 " 接入 552 家," 互联网 + 阳光仓储 " 接入 1171 家," 互联网 + 明厨亮灶 " 接入 10764 家,学校食堂 " 互联网 + 明厨亮灶 " 完成率达到 100%," 互联网 + 食品安全 " 智慧监管高效运行。

文明餐桌 " 拂 " 清风 公勺公筷护健康

" 您好,开餐前温馨提示下,这副餐具是为您准备的公勺公筷,方便您取餐用餐 ……" 记者在全市各大餐饮企业走访时,时不时就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曾几何时,一双筷子夹到底的习惯在餐桌上盛行,随着我市不断推进文明餐桌行动,文明用餐的新风 " 拂 " 上餐桌,从混用餐具到 " 个人专属 ",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养成了使用公勺公筷的文明用餐意识。

2020 年,兰州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市文明办、市商务局制定了《兰州市餐饮分餐公筷公勺分餐夹使用规范》,倡导餐饮分餐、文明就餐,并对分餐餐具设计、分餐用具摆放、分餐用具卫生管理、分餐服务管理等细节进行了详细规定。继 " 公筷、公勺 " 常态化后,2022 年该局发出《通知》,要求在各类餐饮服务单位、单位食堂、农村家宴和其他聚餐场所全面推行 " 一客一夹 ",预防食源性疾病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

如今在兰州,不论是大中型餐饮企业,还是街头巷尾的小餐饮店,有关 " 文明用餐 " 的宣传随处可见。各大餐饮企业专门订制了更具辨识度的公勺公筷,与顾客用的普通餐具区别开来。在四海宫文化宫店,记者注意到,该酒店提供的公筷是白色,私筷是黑色,从颜色上有明显的区分,使用起来不会混淆,正在用餐的易先生告诉记者," 这种十多人的聚餐尤其需要使用公筷。今天我是和亲戚在一起聚餐,有亲戚忘了使用公筷,我会善意地提醒对方。使用公筷公勺,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关爱他人。"

保障食品安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保障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此次兰州市获 "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 殊荣,标志着全市的食安治理迈上了新台阶。站在新的起点,兰州市将继续坚持严字当头,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不断健全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持续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严监管,全力守护广大人民群众 " 舌尖上的安全 "。

◆记者手记

7 年创建,《兰州日报》始终把食品安全作为重大的经济和民生内容予以关注,全方位全领域地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深度报道。作为亲历者,记者一路见证了我市监管效能的提档升级,目睹了食品从业者的逐渐自律,深切感受了 " 文明餐桌 " 行动给公众用餐习惯带来潜移默化的改变。如今的兰州," 食安 " 到 " 心安 " 的升华正在发生," 食之放心 "" 食之满意 " 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过去在采访中总听到基层监管人员反映人手少、任务重,但随着我市 " 互联网 + 透明车间 "" 互联网 + 阳光仓储 "" 互联网 + 明厨亮灶 " 智慧监管模式的推行,有效解决了基层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加强了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时效性,也让我市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由单一主导迈向社会共治。

采访中,记者看到了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自律和觉醒:美团外卖推广使用 " 食安封签 ",为外卖包装上锁;亚欧超市为散装食品张贴公式签,记载身份信息,确保来源可溯;食品生产企业从被动迎检到主动作为,更是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从业者认识到了食品安全就是企业的品牌根基,一旦忽视食品安全,最终会反噬自身的品牌信誉,唯有守住食品安全底线才有 " 必胜 " 之机。

走访兰州市内各大餐饮门店,记者注意到提供更具辨识度的公筷已成为不少餐饮经营者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就餐时也非常自觉地使用公勺公筷。这些小习惯也折射出我市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文明用餐理念已融入餐饮经营者和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餐桌文明 " 蔚然成风。

兰州市荣获 "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 称号,这是对兰州市近年来食品安全工作给予的肯定和鼓励,提振了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信心。同时,这也是新的起点和鞭策 , 食品安全工作仍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履行责任,在捍卫 " 舌尖安全 " 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共治共享食品安全。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郑丽君 文 / 图

一审丨马丽

二审丨值班主任 刘宇玮

三审丨总值班 汪世伟

相关标签

食品安全 互联网 兰州 专项整治 甘肃省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