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常升起 01-22
为什么总要捎带批评“专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川普上任第一天,中文互联网充斥 " 川普已签署 100 多项行政令 "、" 没有一项内容与中国大陆有关 " 这两个谎言。作者在昨天写了《川普贸易政策涉及中国大陆的方面》,以正视听。

有一位小读者留言表示,自己从 NBC、CNN 等媒体看到相关报道,确实有川普将在上任首日签署上百行政令的新闻,然后依据此,给单位领导写了简报,因此认为作者的判断并不准确,又在后台与作者进行了一番交流。个别新读者也认为,作者在文中对 " 其他专家 " 有所拉踩,实无必要。

那为什么作者偶尔会在某些看似比较正式的文章中," 拉踩 "、批评其他 " 专家 " 呢?这对老读者应该不是问题,但对新读者可能是一个问题。

首先,作者批评的不是所有专家。

事实上,有许多真正专业人士在为官方提供咨询意见,也有许多专业人士,在为大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这部分智识力量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以作者的了解,在地方,尤其是某些中西部地区,智识力量仍然是十分不足的,地方官办研究机构对敏感的全球化问题难以提供及时、准确的分析,而全球化又已经让相当多的地区卷入其中。某些地方的智识力量不足,来自上层的信息分享又有较长的时间差,这导致网络文章对地方的影响力其实很大。这是互联网社交媒体时代的特点,也就是网络上充斥的各类信息,不但能够影响普罗大众,其实也能够影响相当级别的官员和许多企业家。

当前 " 互联网上的专家 " 主要来自几个群体:

一是传统学研机构自愿转型为大 V 的,尤其是少数已经退休的网红教授。他们成为网红后对发言毫无顾忌,有时连基本调查都不做,还很善于煽动民众情绪。当然也有一些年轻的网红学者,打造个人媒体账号,实则交给学生、助手打理,夹杂本人的知识输出和学生、助手整理的网络信息。

二是传统媒体人转型而来。这部分网络专家的特点是,曾经接受过传统的新闻训练,能够寻找到一些信息来源。但由于已经脱离传统媒体,并且为了生存必须追求流量的时效性,导致在稍微专业一点的问题上,难以寻找到专业依凭,经常出现错误。但由于传统媒体的文字训练,又使得非专业人士难以判断他们文字的真伪。

三是某些专业人士转型而来,典型的如财经、医疗专业人士打造的个人媒体账号。总体而言,这部分增量增加了中文互联网的专业信息内容,但相关个体,大多难以摆脱所在群体立场。正如作者经常提到,在中文互联网上,代表行业利益的 " 专家 " 是非常多的,但代表行业利益相关方(消费者、劳动者等)的 " 专家 " 是非常少的。如果行业利益与其他利益相关方一直能有高质量的智识碰撞,将非常有利于经济和社会进步。但由于一方 " 代言人 " 的缺失,导致对行业利益的批评总是因个别极端事件而起,某些 " 网络专家 " 看到流量热点后,自愿临时当起普罗大众的代言人,但自身对事件背后的成因并没有成熟深入的思考,最后变成网络舆论事件,官方再下场处置,矫枉过正就此发生。

所以,作者对 " 专家 " 的阴阳和批评,都是在批评上述。当然也不只是上述,个别 " 专家 " 受纳税人供养,非但不能代言民众利益,反而抄袭剽窃作者公开观点,最后被作者一篇文章摘掉乌纱,也是曾经发生过的。

普罗大众总是难以理解,语言不只是思想本身,语言也是权力本身。许多时候,几份 " 专家意见 " 就能决定亿万人的命运。真正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是不受制于其他观念影响的自由,能实现这点,似乎比赚取亿万家财还要困难。作者对诸多 " 国师 "、" 专家 " 的批评完全谈不上学术批评,因为根本没有任何学术交流,作者的批评,完全是针对最不应该出错的事实部分。如果他们连基础事实都不去分辨了,你能想象他们未来对你的生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吗?

那么这种批评有没有用呢?答案是有用。作者这个公众号,积聚了来自各行各业、各层级的读者,大量上述 " 网络专家 ",本身也是这个公众号的读者。作者随手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 " 勘误 ",有助于抑制某些低级流言的传播,也可能让某些 " 网络专家 " 在发言时更为谨慎。

作者能这样做,是因为自身没有任何行业利益纠葛,完全是基于老百姓的身份在发言。作者愿意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有什么高尚的追求,就是单纯对某些食民脂民膏之人看不惯罢了。

其次,专业判断从哪里来。

专业判断需要有一些基础的专业训练,这跟专业和行业相关。作者有幸经历过不少行业,又喜欢穷根究底,具备收集、整理、辨析大量历史资料的些许能力,并且乐于通过现实去不断验证、修正自己的判断。基础的专业训练 + 浓厚的兴趣,而不是生存的压力或评职称的动力,才是作者写作这个公众号的基础。

具体到如何理解美国,乃至如何阅读,作者已经写过许多文章。许多小读者也经常问,如何收集资料,如何了解一手信息?

第一,新闻媒体并不对真实性负责,只是提供一个信源。尤其是处在当前社会大撕裂期的美国,传统媒体的党派属性非常强,背后涉及美国传统媒体的利益来源。在争议很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大量新闻报道只是用于宣传,这是小红书上的 TikTok 难民都会告诉你的。也就是,连美国人都不轻易信任的媒体,你为什么会去轻易信任呢?

当然,新闻信源有时候很重要,它是一个线索,你看到线索之后,可以去寻找确证需要的依据,而不是把新闻信源当做结论。具体到 " 川普首日签署超过 100 份行政令 " 这种新闻报道,如果在川普上任之前你去引用上述媒体的报道尚且可以理解(尽管这种信息毫无意义但也不能算错),但在川普上任之后还在引用,就完全无法理解了。白宫和美国国会立法的网站都是公开的,输入几个字符就能看到实情,为何此时还要相信媒体?

第二,专业阅读和深度思考是获得底层智识的唯一途径。这个人类世界的 " 真知灼见 " 其实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少得多。但看到他人真知灼见的结论,并不等于能够切身感受和透彻理解。要将这些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未曾经历的人能够体会到,更是艰难。有时候,真知灼见来自面对面的交流,这并非大多数人能够获得的。普通人可以获得真知灼见的最佳途径,仍然是专业阅读。阅读一部 " 真知灼见 " 的著作,再从其中的脚注和索引中找到其他著作,然后尽可能多地阅读下去,这就是基本方法。

事实上,AI 的语言训练做的是同样的事。最大差异在于,AI 只是在不同语料之间推断下一句话是什么,而人类则会将语言与现实相连接。如果任何文字资料不能与现实相连,只是从文字到文字,那就毫无现实意义可言。这种文字垃圾充斥人类历史,也是导致象牙塔越来越封闭的重要原因。

所以,捎带批评 " 专家 ",是作者一个忍不住的习惯,甚至不少文章,正是为了批驳某些观点才去思考和写作的。阅读这些批评,是免费阅读这个公众号为数极少的 " 代价 " 之一。在这个问题上,读者没有与作者谈判的任何筹码,因为作者完全不顾忌读者数量的增减。

以上。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川普 互联网 网红 准确 全球化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