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如何认识中华文明?我觉得可以归纳出中华文明的 " 三要三本 ":" 道德、知识、礼仪 ",谓之 " 三要 ";道德为成人之本、知识为立身之本、礼仪为治世之本,谓之 " 三本 "。
中国古人定义文明首先就是人的个体的文明——有了文明的个体才能产生文明的群体,进而形成文明的社会。因此,在 " 三要三本 " 中最根本的也就是第一条,道德。
文明的源头在天,我们要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它。《周易 · 乾 · 文言》中 "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 表现了天文和文明的关系。龙的原型是由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组成的天象,古人通过观测其回天运行决定农时,在这一天象出现之时,一个农业周期开始,然后就产生了天下文明。
中国人怎么给文明下定义?" 文明 " 两个字中最关键的字就是 " 文 ",而 " 文 " 字的写法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个人正面站着,并特别画出了他的心。用道德来修养这颗心,这就是古人的文明观。进一步讲,德的内涵是诚信。诚信思想的创造和产生,来源于观象授时。" 我和时间从来没有约定,但是它如期而至 ",古人由此萌生了 " 至信如时 " 的观念,并且把诚信作为道德最核心的内容来修养自己,这就产生了文德,也就产生了文明。
古人观象授时来产生道德的历史有多久?可以通过考古发现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湖北秭归东门头遗址,我们发现了年代最早的测影的碑表,出现在距今 8000 年。立表测影就是规划时间最基本的工作,这也为文德和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明概念的核心就是文,文强调修心,即文德,具有了文德就有了文明。按照这个逻辑," 文 " 字本身反映的就是文明,那么中国 " 文 " 字出现的时间,直接关系到文明起源的年代,我们去探讨追溯汉字的起源就非常有意义。在距今 7000 年的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我们找到了一件完整刻写八组 " 五田文 " 文字的器物,这显示 7000 年前的柳林溪先民已经开始观测和想象天地宇宙。
可以说,人类最早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古人有意识地对空间和时间的规划。而规划空间的方式,就是立表测影。古人以表为圆心,以一定长度为半径画圆,在日出和日落时分别记录表影与圆的交点,将其用绳连接成线指示东西;同时另取其中垂线指示南北。两条绳子形成的十字形图像,就称为 " 二绳 ",多次记录积累二绳,使线发展出了面积意义。在中央的二绳之外,形成四个缺口,就被称作 " 四钩 "。指向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的四条线,叫四维。后来基于二绳原型创造出的汉字 " 甲 ",作为了十个天干的第一个字来标注空间、时间;四个钩里面的空间组成了汉字 " 亚 " 的原型,象征最早的人们认为的大地的形状,这些文字都不是简单的造型问题,而具有宇宙观的背景。
在释读文字时,我们还需要知道考古学的遗存属于东夷文化还是西面的华夏文化,然后才能用相应的文字去比读它,从而得出客观的结论。比如,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我们发现了形似眼睛的 " 文字 "。很多学者以甲骨文的读法将其释为 " 目 ",但通过对舞阳贾湖遗址的研究,它更多具有东夷文化的特征,而在古彝文中,这个字被读作 " 吉 ",这也就解释得通了。
如果我们总结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我认为有两点,一是道德观,二是宇宙观。我们回顾过去的 5000 年也好,8000 年也好,不是为了满足于过往的辉煌、陶醉在过去的成就当中,而是为了汲取经验和教训。今天的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中走过来,历史的经验指引了我们未来的道路。这是中华文明研究的真正价值,我们还需要不断去思考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出去。
(光明网记者金凌冰整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