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基层善治之石,筑人民幸福之基
河南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观察
一个负债 460 万元的穷村庄如何摆脱 " 越穷越乱 " 的怪圈;一处 " 助老小灶 " 怎么帮农村孤寡老人吃上热乎饭;一次 " 窗帘之约 " 为何成为 50 位独居者与 35 个网格员的 " 平安暗号 "…… 行走在中原大地,街头巷尾听来的一个个小故事,汇聚成基层善治的大文章。
"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河南有约 5.2 万个村 ( 社区 ) 、9800 多万常住人口,农村广、人口多、事务杂,基层治理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所思所盼,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初心使命,保障基层善治是河南多年来持续发力探索的重要工作领域。
前不久,河南再次对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作出部署,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引领铸牢治理 " 主心骨 "
在新乡市获嘉县东彰仪村,2000 年倒闭的村办榨油厂是所有村民心中的 " 伤疤 "。
榨油厂倒闭后,拖欠的银行贷款、村民资金等构成一笔 400 余万元的巨额债务,80% 的村民牵涉其中。" 这大窟窿,谁能填平?" 几任村干部不敢揭 " 伤疤 "。干部越绕,群众越闹,东彰仪成了 " 半瘫痪 " 的软弱涣散村。乱象随之滋生,乱占宅基地等问题时有发生。2017 年之前,更是连续 13 年集体经济零收入。
" 历史遗留问题不解决,村里就是一盘散沙。"2014 年,人品好、能力强的退伍军人王光新被推选为村支书,他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机遇,理清旧债,摸清家底。同时,把村里 220 亩集体自留地重新出租,引进企业种菜、制种。
2017 年,一笔笔村民欠账被清算抵销,还清紧急欠款,没想到村集体还有 6.5 万元盈余。此后数年,该村集体收入节节攀升,成了党建引领发展示范村。
" 基层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这句口头语道出了基层现代化治理的要义——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关键在于党员、核心在于党组织。
河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说:" 河南有 24.46 万个基层党组织、617.6 万名党员,如果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是坚强战斗堡垒,基层治理就有了坚实的力量依托。"
行走在中原大地,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的故事不断上演。
郑州市二七区嵩山路街道雅居社区 "80 后 " 党支部书记郭文雅工作 18 年间,不断探寻基层治理的 " 灵丹妙药 "。有年轻居民反映失业无收入,她带领社区干部访企业、求合作,5 个月帮助 97 位居民创业就业;有小区群众反映楼栋采光差、排水难,她带着党员代表摸情况、找方法,协调开发商出资 350 万元抬高地坪。
开封市兰考县代庄村党支部书记代玉建刚返乡时,穷村庄干群关系紧张。他带着党员干部从红白事着手,谁家有事都去搭手帮忙,并让 45 名党员、36 名群众代表分包自家周边 4 户乡亲,调解邻里摩擦、解决急难愁盼。时间一长," 干部一来,人堆就散 " 的尴尬场景变成了 " 干部到哪里,群众就扎堆到哪里 " 的可喜局面。
基层善治,关键在人。河南抓好基层党组织 " 选育管用 " 关键环节,使全省 4.6 万余个村党组织成为促振兴、保平安的 " 桥头堡 ",5200 多个社区党组织成为强治理、优服务的 " 主心骨 "。
共治共享画好治理 " 同心圆 "
每到中午,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刘杨村的 10 多位孤寡、独居老人便会到村里的 " 助老小灶 " 免费就餐,卤面、水饺、包子 …… 食谱虽简单,却解了难题。
" 刚开始,费用是村集体承担,后来物资主要由村民和社会捐赠。" 刘杨村村党支部书记陈军委说,场地由爱心村民免费提供,厨师由村里评选的好媳妇、好婆婆轮流担任,逢年过节村集体再出钱办几场 " 敬老宴 "。
" 只靠行政资源投入,类似‘助老小灶’这样的民生实事或许只能阶段性或分区域开展,甚至虎头蛇尾、流于形式。" 新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海珍说,基层党组织充分发动群众,就能花小钱办大事。
"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 正成为干部群众对于基层善治的共识。焦作市马村区是老矿区,近两年,这里 35 名微网格员与 50 户独居老人约定,用窗帘一早一晚的开合,传递健康信息,同时提供上门陪伴、帮忙照看等服务,群众亲切地称之为 " 窗帘之约 "。
开封市鼓楼区油坊社区利用 " 时间银行 " 创新社区志愿服务模式," 时间银行 " 里不存钱,存的是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可从中支取 " 被服务时间 "," 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 ",参与的志愿者已超 1300 人,受益群众约 5000 人。
"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 的治理模式也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 空心化、老龄化、疏离化 " 成为部分村庄的新常态," 村变居、人流杂、矛盾多 " 成为一些社区的大难题,单靠党员干部,终究力量单薄。如何破局?形成党建引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 " 共建共治共享 " 格局是必然选择。
传统农业县驻马店市遂平县,强化 " 抓前端、治未病 " 思维,不仅在纵向上建立 " 县、乡、村、组、联户 " 五级社情民意收集网格,还从横向上建立政法部门联动、社会组织协同的矛盾纠纷处置体系,形成了一批特色调解组织,群众烦心事有人管,堵气处有人通,让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该县连续 20 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
在遂平县委政法委书记王月红看来,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通过各类 " 微组织 " 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积极性,才能形成大治理、大平安格局。
近年来,河南搭建 4 万多个治理网格,配备网格员、楼栋长等人员超 50 万人,与 4.9 万个社会组织、1400 万志愿者共同汇聚成推动基层善治的磅礴力量。
科技支撑跑出治理 " 加速度 "
惊蛰过后,乍暖还寒。早上 8 点,商丘市夏邑县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指挥中心大厅里大屏闪烁,该县自然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班显与夜班同事交接后,盯着指挥系统开启工作。
" 收到一起土地纠纷的系统报警信息,我初步了解后下发给事发地的网格长,他很快就派人到现场核实。" 班显说,借助系统,类似事件处理效率明显提升。像班显一样,夏邑县多部门选派人员到指挥中心 24 小时值班,发现问题后线上 " 派单 ",30 多家成员单位和 2000 多名网格员 " 接单 ",及时消除隐患矛盾。
这是夏邑县按照 " 党建 + 网格 + 大数据 " 治理模式,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发的 "AI 党建 " 云平台和 " 五治统筹 "" 四防融合 " 指挥平台在发挥效能。横向上,由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信访稳定等涉及部门众多,该县打破壁垒,建立横向联动、分工负责机制。纵向上,通过人防、物防、技防、数防融合贯通,打通县乡村垂直治理通道。
让探头站岗、让鼠标巡逻、让数据跑路 …… 河南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以数字智治赋能基层治理的特色路径。
在郑州,市、县、乡三级智慧城市运行中心体系高速运转,全市域政务网、视联网、物联网和基层治理网实现 " 四网融合 "," 一张网 " 激活了治理 " 一盘棋 "。郑州市委副秘书长、智慧城市运行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曹勇介绍,郑州正推动城市从 " 经验 " 治理向 " 数字 " 治理,从 " 经验 " 决策向 " 智慧 " 决策转型。
数字赋能、智慧治理,正助力各地政府职能转换,改善公共服务品质。在商丘市睢县,政务 AI 助手 " 睢晓政 " 上线后开启 7×24 小时在线智能咨询;在新乡市红旗区,智慧城市治理平台实现 AI 自动识别、智能分拨、快速派单;在焦作市中站区,智慧党建平台上线民情在线、智慧生活等板块,民生 " 小事 " 高效办结,赢得好评。
当前,河南多地正拥抱 " 智治 ",努力把智能技术的 " 关键变量 " 转化为社会治理的 " 最大增量 "。
机制赋能解锁治理 " 新密码 "
" 牌子少了,工作群少了,群众要开的证明也少了。" 安阳市文峰区大寺前社区党支部书记曲存香说," 社区最多时挂了大大小小 16 个牌子,如今只挂了 3 个,门口都敞亮了。"
以前为何挂牌多?一些基层干部反映,上级部门往基层挂牌,美其名曰 " 责任下沉 ",自己却当 " 甩手掌柜 "。从 2023 年开始,不少基层干部发现,河南开始集中破解 " 小马拉大车 " 问题,让一线人员从 " 千条线 " 中解放出来,把更多时间花在办实事、解民忧上。
" 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河南省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说,但是在 " 下移 " 的改革实践中,责任和事权向基层扎堆转移,出现村级组织 " 权小责大、人少事多 " 现象,造成基层干部人累心疲,基层组织无法灵动运转。
为破解这一难题,河南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上拿出实招,持续规范村 ( 社区 ) 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让基层干部聚精会神为群众办好事、谋发展。
基层善治,要做好 " 减法 " 为基层减负,也要做 " 加法 " 为基层赋能。2019 年以来,河南实行 " 减县补乡 " 改革,累计向乡镇 ( 街道 ) 下沉编制 7.5 万余个,下沉人员 5.8 万余人,破解乡镇 " 工作多、任务重、人手少 " 困局。
"85 后 " 干部李振鑫,原本是开封市兰考县原安监局自筹工作人员,当地 " 减县补乡 " 改革时,他首批申请到兰考县红庙镇工作。李振鑫说:" 乡镇工作点多面广,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得管。每天都要镇里、村里两头跑,虽然辛苦,但是很锻炼人,成长快。"
" 下沉到乡镇的人员,除了要安排对口岗位,大部分人还要兼任 27 个村的包村干部。这种方式不仅缓解了乡镇人手紧缺的燃眉之急,也优化了乡镇干部队伍结构,成为增强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力量。" 兰考县红庙镇党委书记马旺说。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基层善治的密码就藏在一次次制度变革之中。
基层善治持续面临 " 新挑战 "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记者采访时," 老难题 " 得到有效破解令人欣喜,但 " 新挑战 " 接连而至又让人头疼。
近年来,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蓬勃发展,但社会工作部的干部却苦恼于 " 两企三新 " 组织多头管理、底子不清," 散、多、杂、小 " 的工作让人手忙脚乱;河南有约 1600 万人出省务工就业,其中青壮年占多数,一些农村面临干部队伍 " 青黄不接 "、产业发展人才稀缺的窘境;河南人口多、经济总量大,但人均经济指标排名靠后,一些公共服务领域底子薄弱、投入不足。
"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前不久召开的河南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上,上至省委主要领导,下至一般党员干部,抓好人口大省基层治理的紧迫感、责任感充斥心间。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基层减负长效机制 …… 一项项基层治理政策的细化完善,是河南面对治理 " 新挑战 " 的又一时代答卷。
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瞄准基层反映最强烈、群众期盼最热切、社会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持续发力,河南不断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激发基层治理活力,释放基层治理效能。
( 本报记者李俊 双瑞 韩朝阳 张浩然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