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那一座城 ,作者F
在这里,发现城市的骄傲。
当永庆坊和广州最美骑楼街恩宁路,
因名声大噪,而常年被挤的水泄不通的时候。
很少人会想起,在这片不大的老广生活街区里,
有三条街穿插其中,藏着一个平淡而富有风情的西关。
和一个藏在热闹边上的老广州。
它就是被称为“荔湾三宝”的宝源路、多宝路、宝华路。
不管是第一次到广州,还是在这生活多年。
当你每去一次恩宁路喝咖啡,去永庆坊、上下九过个热闹的节时,大概率都经过了它们。
却很少人,真正的为它们多多停留。
便也错过了,集老广美食、西关风情和广州人文于一体的三条宝藏老街。
上下九隔壁就是宝华路,西关美食一箩筐;
恩宁路连着宝源路,这条500米大街藏着20多处文物建筑,堪称广州旧民居保留最多的街区之一;
永庆坊的附近是多宝路,有民国洋楼、宝庆大押,不少粤剧明星们也都曾住在这儿;
这周,我们重走了荔湾。
没去上下九,不到永庆坊,也不走恩宁路,当避开荔湾所有的热门地时,
只在荔湾“三宝”路兜兜转转。
或走进一家小店,或望着一扇满洲窗,或跟老广们一样吃着叉烧饭。
反而看到了一排排老式民居西关大屋,
在广州人的日常生活下,映衬出的人文之美。
像是奔走在人间的“富贵路”上。
所以,如果再到广州,你一定不要错过它们。
荔湾“三宝”,藏着西关的宝。
01
不到500米的宝源路
在希腊壁柱旁,来份叉烧吧
在广州好几年,依然最喜欢西关。
比起东山洋楼追赶复古潮流,
西关老街倒是在一栋栋西关大屋下,折射着浓厚的老广风情。
所谓西关,位于现在的荔湾,古广州城西门外一带旧称。
因为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
明清时,这里是广州的商贸中心。
也是清末民初,中国最早和洋人做生意的地方。
当时这儿便云集十三行洋商,以及不少富绅巨贾、科举名流,和潘卢伍叶四大富豪家族。
当然,和如今的市井热闹比起来,西关的富贵如同西关大屋的沉默老旧。
再不见辉煌,但留下了足够的生活痕迹。
这在宝源路上,特别有代表性。
我们去到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从长寿路地铁站B口出来过个马路,就到了宝源路。
还来不及去看每一栋老宅,上面精致的巴洛克式卷曲漩涡纹,和罗马式三角山墙,先奔向了一家附近街坊爱去的汶记美食店。
门口点单的阿姨,顶着一头超级酷的爆炸头,熟练地手写餐牌。
叉烧鱼饼双拼一份,酿椒鸡翅双拼一份,再加一碗妈妈靓汤吧。
特意要的是瘦点的叉烧,再让阿姨淋上两勺卤汁和辣椒圈。
先一口汤,再一口肉,紧随其后一口饭,
我们一边吃,一边叹着很家常的老广饭,比网红饭店的漂亮饭,有滋味多了。
小店的中午,人不多,刚刚好老人、年轻人、小朋友,五六桌坐满厅堂。
两点要打烊的小店,提醒着人们按时吃饭,吃过了,该休息或该溜达。
宝源路很短,500米的街道上,却几乎一整条都是旧时民居的模样。
所以有了“一条宝源路,半部西关史”的说法。
这里每一栋看着不起眼的建筑,都有来头。
正在修缮的明勤第,是栋中西合璧、充满异域风情的老宅。
有些经过了修缮,焕然一新,成为很格调的私房粤菜,比如101号私厨。
它的前身是医药世家古宅,正立面为欧陆式立体前凸造型,还有民国花地砖、红木雕花饰样。
有些像是个静默的老者,比如“花纱大王”陈泽球的旧居。
从街的这头走到那头,虽然许多老宅紧闭,但也有不少小店,贩卖着一些美好。
门口写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有力咖啡,喝了好几年。
新开的源来咖啡民宿,在店门口放了一株粉白的三角梅。
偶尔抬头看到树的枝桠伸到三四楼,
一朵又一朵洋紫荆把春天送给了阳台上的人们。
这样的宝源路,春天最适合来了。
02
拐了个弯的多宝路
诞生了西关大屋的样本
连着宝源路的逢源路,也连着多宝路。
这条跨度长的老街,起于如意坊,止于宝华路。
说起多宝路,还得从它的“宝”开始。
这第一宝,自然是从这里逐渐享誉广州的西关大屋。
1902年,有个从岗位上请辞退休的老人一路南下,来到了广州。
他叫邓华熙,时年76岁,是清代巡抚。
到了广州后,便在今天的多宝街修了一栋住宅。
街坊们也很欢迎这位老人的到来,于是顺便请他赐名。
邓老说这地儿“多宝”,于是有了多宝路。
他的养老宅子,七开间三进深,占地近千平方米,是西关大屋的布局。
后来邓华熙故居,被称为“邓宫保第”,成为了西关民俗博物馆的参照物。
更让多宝路上的西关大屋,多了起来。
尽管今天的多宝路上,熙熙攘攘的人们,一天又一天地过,老建筑里有的还住着人家,一楼的小店,也开成了周围街坊们的多宝店。
少有人会微微弯个腰去看看,一栋连着一栋的西关老宅,贴着的“身份标签”。
是清代文物,也是当下生活的容器,
这种历史与现代的交织,给多宝路上的人情烟火添了一束历史的余光。
西关大押的铺子大门不再敞开,任门前人来人往,但也变成了一间间小店,迎着今天的我们。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宝路上,还有一抹粤剧之魂。
很多商贾名流选择住在多宝路上,大概也是和邓华熙一样,看中这地儿的“养老气质”。
“北有梅兰芳,南有千里驹”,著名的花旦王千里驹就住在多宝路77号。
他还给自己的小洋楼取了个名字——吾庐。
除了千里驹,这些明星们也都聚在了多宝路,比如罗家宝、何非凡、林小群、黄不灭等等。
由此,多宝路上又多了个赞誉“粤剧之乡”。
我们走在多宝路上,在行人并不多的街道摇摇晃晃。
扭头走进开记甜品店,点了一碗招牌香草黄皮绿豆沙,香草搭配陈皮,融在了细腻的绿豆沙中,好特别。
老板说,香草,又叫臭草。它的香与臭,在人们的爱恨转念间,自在地切换。
再走着走着,又被丽的面家馋得口水直流。
新鲜出炉的肥烧鹅,泛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油光,
它们滑过金黄鹅皮的每一寸肌肤,而后滴落,形成了一条线。
和口水从嘴角滴落时,差不多。
多宝路的“宝”,除了西关大屋、西关大押、粤剧明星们带来的光环,
自然还有这些在生活里带给人希望和美好的点滴。
很喜欢这样一句评价:
“这儿,一步一宝,不愧为多宝,明明生来珠光宝气,却低调而细腻。”
这像极了,西关小姐的个性。
东山少爷,西关小姐,这句流传广泛的俗语,让很多人站在东山口洋楼下,想象着东山少爷的模样。
却很少有人在西关大屋前,能够想起曾经的西关小姐。
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清末。
这个时候的西关富商大贾,将女儿深藏闺中,聘请家庭教师讲授诗词音乐。
有人记载西关人家的小姐“言语柔和,说话时好用牙音,尖着嗓子,听来很悦耳,有如唱诗词”
就连吩咐仆人去买荔枝,都让人听后感觉回味无穷。
还有人形容她们的交往时往来论诗文,谈笑舒丽质,秀外慧中,相聚融融。
清末到民国的广州,硝烟四起。
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起义,黄花岗起义,北伐战争,广州最终沦陷。
西关小姐们从不出闺房,到走向街头。
开始解放双脚,思想在动荡的岁月里,有了对传统的质疑与反抗。
她们迈出闺门,去往医院,接受教育。
学医,就业。
西关小姐梁毅文,就是代表。
生于1903年的她,最后成为一代妇产科圣手,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
行医60多年,诊治过无数的独女儿童,上万的孩子被她平安接到这个世界。
尽管终身未嫁,但却被誉为“万婴之母”。
人们还记得关于她的一两件事:
1927年反革命大屠杀中,梁老冒着生命危险接收遭遇难产的邓颖超,并帮助其撤离广州。
1938年,日军对广州大规模轰炸,造成20多万人伤亡,梁老带着医护人员穿梭在炮火中,抢救无数生命。
动荡的时代,让原本安宁无忧的西关小姐们,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她们用她们的学识和教养,把自己武装成了一点不输男儿的革命者。
我们不曾亲身经历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但在如今斑驳老旧的西关大屋前,
依旧能感受到原本在窗台吟诗弹琴的女儿们,却纷纷踏出门槛,挣脱旧时代的锁链,义无反顾地往家国狂奔,宛如史诗。
漫步在西关老街,一栋栋西关大屋,早已经岁月蹉跎,不见一丝光鲜。
人们也尽知道西关小姐的荣华,却不曾想,她们平静而有力量。
一如当下屹立不倒的繁华屋,金光在岁月里褪去,
可广州春日的落叶和繁花,依旧飘在窗前。
03
美食多多的宝华路
比上下九更有趣
在不同地方与宝源路和多宝路汇合的宝华路上,
显然因为美食多,而更热闹了些。
虽然上下九就在附近,但也有不少人愿意钻到这巷子里,去寻觅美食。
所以这荔湾第三宝,自然得是“物华天宝,金玉满堂”宝华路了。
它的前身是清代形成的宝华市、存善大街,后来才取名宝华。
光论这条街上的老字号,虽然比不得上下九那种规模,但也是“十步一小吃店,百步一酒楼”。
我们寻着老字号来,却在这里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陈老添和陈添记,傻傻分不清。
按照指引拐进一处巷子,看见了“陈添记”的招牌,仔细一看,上面写着陈老添。
桌椅摆在巷子里,下午三点空空无人,但老板娘已经将鱼皮从冰箱拿了出来,准备开拌。
香葱、鱼皮、花生米和料汁,翻滚几下,鱼皮瞬间不单调了。
再配上一杯老板娘自己熬的酸梅汁,味道恰到好处。
如果还有空余的肚子,可以再来上一份猪脚姜和艇仔粥,西关招牌,不能不吃。
只是当走到下一个巷子时,另一个陈添记赫然出现。
后来才知道,这家才是卖了40年的陈添记,
以经典三件套“艇仔粥、猪肠粉、爽鱼皮”出名。
尽管有个小乌龙,但说实话,陈老添的鱼皮和酸梅汁,真的还不错,甚至我们觉得更好吃。
同样在宝华路上打出了大名气的,还有这家,宝华面店。
光是一碗云吞面,就被称为“无法复制的广式情怀食堂”。
他们家的面汤很鲜浓,视上汤味粉面之魂。
这一道上汤选的是烧猪骨、油地鱼、瑶柱、鲜虾仔熬制而成。
一碗面,引得无数老街坊,回味无穷。
如果要吃鸡,可以去壹心鸡,就在巷子口,一道白切鸡足以。
还有顺记冰室,夏日清爽解腻的好地方。
最后,附上荔湾“三宝”citywalk建议 ↓
路线 ——
地铁1号线到长寿路站B出口,过了马路就是宝源路,可以看到正在修缮的明勤第。所以行走路线建议:宝源路→宝华路→多宝路。
美食——
汶记美食店、宝华面店、陈添记和陈老添(两个都可以试试,看更喜欢哪家)、壹心鸡、潮宝小食店、101号私厨、丽的面家、开记甜品、咏春葱油饼、顺记冰室(无广,仅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