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8 日 14 时 20 分,缅甸发生 7.9 级地震,这是全球近十年来大陆最强地震。缅甸和周边多国震感明显。
截至当地时间 29 日晚,缅甸 28 日的强烈地震已在全国造成 1644 人死亡、3408 人受伤,另有 139 人失踪。
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震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活和卫生基础设施及供水系统设施严重影响,各种病菌更易生长繁殖;受灾群众集中在临时住所,人口密度大,极易引发传染病并迅速蔓延。
俗话说," 大灾后必有大疫。" 针对这句话,长沙市第一医院感染病首席专家王敏作出解释:地震后易发生的疾病包括肠道传染病、呼吸道感染、人畜共患病、经接触和土壤传播的疾病等。
受灾地区如何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王敏给出了几点建议:
一、肠道传染疾病,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的肠道传染疾病等。这些疾病是通过摄入了受到污的水、食物等导致的,比如细菌性痢疾、霍乱、感染性腹泻、甲戊型肝炎等,注重饮水和饮食卫生是预防这类肠道传染病的关键。生活饮用水水源应避免受到粪便、垃圾等污染,并用漂白粉消毒。注重饮食卫生。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受潮霉变的食品,不吃死亡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应煮沸或用消毒剂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应该分开存放,水产品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注重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动物尸体要深埋,有条件的可加放生石灰消毒,土层要夯实。要及时消除垃圾、污物,做好环境消毒。
二、呼吸道感染。地震灾区人民群众,在救灾期间,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气管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
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 " 红眼病 ",多由肠道病毒 70 型感染所致,主要通过间接接触患病眼睛及其分泌物传播,传染性强,在震后的灾区由于人员集中安置,聚居区人口密度较大,各类人员频发接触,如果共用一盆洗脸水或共用一条毛巾等,极易造成病菌的传播。因此除了要注意个人卫生之外,在生活习惯上要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和洗脸水等,用过的餐具要尽量进行消毒。
四、人畜共患传染病。在灾后要加强人与人之间和畜类之间疫情监测,及时与畜牧兽医部门互通信息,以便有效处置首发疫情,严防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布鲁氏病、狂犬病等疾病的发生或流行。要管好家禽家畜,牛、羊、猪、狗、鸡应圈养,不让其粪便污染环境及水源,死禽死畜要消毒后深埋。管好粪便厕所,禁止随地大小便,病人的粪尿要经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后集中处理。临时居所和救灾帐篷要搭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带,尽量不要睡地铺,减少人与鼠等媒介的接触机会;做好狂犬病疫苗、鼠疫疫苗、出血热疫苗和有关药物的储备,以便应急使用。
五、经接触传播的疾病。由于地震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坍塌,水体污染等原因,造成人员外伤,易引起经皮肤破损引起的传染病,如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等。对于此类疾病预防的关键是避免破损的伤口与土壤及污水直接接触,各种原因引起皮肤破损的人员必须及时送医,对伤口进行清创缝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并给予有效的抗炎对症治疗。
最后,王敏指出,地震不仅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 , 也给经历家园丧失、亲人伤亡和身体伤害的人们带来了复合性、灾难性和持续性的重大心理创伤,可降低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因此,灾区群众都应力求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如有心理危机,应抛弃偏见或胆怯,主动寻求心理卫生服务和帮助。外界也应及早进行心理救援干预。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 " 晨视频 " 客户端,搜索 " 报料 " 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 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 19176699651。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