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太有钱了,会死。
怎么回事?
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正式出现钱传钱现象——
财富流感
Rich Flu
导演加尔德 · 加兹特鲁 · 乌鲁蒂亚。
不熟?
但他前几年那部火爆短视频平台的《饥饿站台》,你肯定听说过。
用竖层监狱,隐喻社会阶级。
用食物分配,挑拨人性丑恶。
用一整个寓言设定,刺激观众情绪,典型的高概念电影。
成名后,导演似乎掌握了爆款公式——
财富,阶级,人性。
只看片名,还蹭到了大部分人都没忘掉的疫情记忆。
但概念更进一步:如果当初的疫情死的都是有钱人,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好,模拟开始——
用《流浪地球》的开头就是: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
这不过是一个亲王重病、一个教皇去世、几个富豪的失踪、几个公司的倒闭,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有钱)人都息息相关。
可对于女主劳拉来说,灾难一开始。
却是天上掉馅饼。
给某国际财团的当打工人的她,有一天突然就获得了大老板的青睐。
升职,加薪,股票,分红 ……
一天之内全部达成。
直接走上人生巅峰。
有多巅呢?
两百万英镑的画,她一激动就能买。
公司给她的股票市值,算一算,超过了 9 亿美元。
如果没概念,Sir 帮你们算个帐:
9 亿美元差不多 65 亿人民币,如果存支付宝,哪怕只短短的放一天,利息都有 46 万。
一天抵普通人干几年了。
这数字谁不眼红?
但其实。
资本家肯定不是大善人。
大撒币的原因,就是病毒开始肆掠,不知道怎么传染,也不知道怎么救治,只知道——
资产越多,死的越快。
福布斯排行榜天天死人。
撒币,只是大老板想让自己死的慢一点。
而当钱分到劳拉这里的时候,疫情早已经控制不住了。
于是就呈现了一种难得一见的 " 末日景象 " ——
有钱人纷纷捐钱给政府和各种组织,疯了一样给其他人分钱,付款。
甚至新闻每天都能看到:
企业倒闭关门,各种价值连城的资产被出清,或者摧毁。
飞机,游艇,大别墅?
通通烧毁、炸掉。
可你以为。
有钱人的减少,就会让社会财富重新分配?普通人就获利了?
不。
首当其冲的,是资产大量贬值,企业纷纷倒闭,股市全面关停。
无数人因此失去工作。
经济秩序大混乱。
甚至有工作的也不敢去,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挣得多了。
而经济大混乱,又带来社会大混乱。
大逃杀开始——
政府一筹莫展,只能寄希望把有钱人隔离起来。
首相都出面呼吁:
不要袭击富豪。
可落井下石去抢大户的诱惑。
没几个人能扛住。
社交媒体上网友则开始各种给富豪开盒,引导大家一拥而上。
线下,暴力事件频发。
最后就是一场大逃杀:
没有人知道多少钱才是 " 死线 "。
那在死之前,就能抢则抢,能占则占。
当疫情有了阶层属性。
并没有带来公平。
而破坏力可能比真实发生的。
还要再上一个指数级。
可能会有观众认为,病死的都是有钱人,和普通老百姓有啥关系。
这种财富流感,或许应该越多越好。
导演也是这么想的,于是直接写了个更现实的寓言——
还记得这张照片么?
2015 年爆出,一个因为偷渡失败,死在叙利亚海滩上的男孩。
一度震惊了全欧洲,直接影响了欧洲国家的移民政策。
真实历史上,十几年前的中东北非的政治动荡,引发了持续至今的难民潮。
大量难民涌入欧洲。
而在《财富流感》里,为了躲避被猎杀,有钱人开始了 " 反向偷渡 " ——
从伦敦金融城,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小镇。
最后不得不上船。
被驱逐着,逃离欧洲,前往非洲。
到西部去,到南半球去,到欠发达的地区去。
只不过不是支援建设,而是为了活命。
她们甚至到达了意大利的兰佩杜萨岛——
作为非洲非法移民进入欧洲的中转站而臭名昭著。
但电影把力度拉满:
当劳拉表示,我过去给你们非洲国家捐过钱,不求回报的那种,现在情况特殊,希望你们能收留我。
但从地方军阀,到难民营官员都严词拒绝:
现在有钱的欧洲人?
地位还不如难民。
这种倒转乾坤的设计,除了让主角们为欧洲 " 赎罪 "。
更是在说。
在文明社会里靠财富标榜的力量。
在真实的危机面前不堪一击。
最后的最后。
在想尽了办法,在历经了丈夫、母亲先后死掉的可怕遭遇后。
劳拉带着女儿一路向南。
和同行的逃难者,一直逃到了非洲内地。
最后在一个海岸边,加入了一个逃难者组建的原始部落公社。
这里没有财产概念,要集体劳作,一切公有,所有人都把随身的财产交出来,定期分发,定期收回。
也只有在这里,她们才终于获得了安全。
这也是导演对于财富流感的最终寓言——
看似是针对富人的一种仇恨病毒,但财富的重新分配,也必然会激发出人性的恶。
把文明摧毁殆尽。
带来的是结尾的这种全面倒退。
而最后的这一幕。
电影里也用了大量的暗示:
开场展现劳拉作为制片人的工作,是接待各种寻求投资的电影项目,听主创聊他们天马行空的故事剧本。
但注意聊天内容。
比如一个动荡的世界。
比如颠覆道德认知的概念。
比如社会共识崩溃后的长途跋涉之旅。
早早暗示了劳拉作为制片人喜欢的那些爆点。
在后边,都成为一个个回旋镖,啪啪打她的脸。
更明显的隐喻,是她两百万英镑买下的那幅画:
沉船失事,全员遇难。
对应的也是她后边在地中海逃亡。
翻船险些身死的境遇。
观众当然可以说《财富流感》执迷于这些高概念,在故事的呈现上让人感到空洞,让评分从 8 一路降到了 5。
但导演确实也用心埋下了各种细节。
用来说明,这些有钱人的作死,崩殂。
早有预料,并非一朝一夕。
所以导演这次只是在用一个疫情 + 阶级的爽文,调侃有钱人的虚弱,或者,用文明的倒退,否定试图搞财富重新分配的尝试么?
并不。
在电影《1942》里,大饥荒的遍地饿殍固然让人揪心。
但真正让 Sir 触动的其实是这段句话:
故事中的劳拉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精英。
各种细节都在暗示她的阶层:
父母都是贫穷的左派艺术家,这让劳拉在有钱人面前感到自卑,跟老公闹离婚的原因也是,嫌弃他不是个有钱人。
她羡慕有钱人的生活,狂热地想成为有钱人,在富豪的私人飞机上会偷拿卫生间里的名牌护手霜。
一有钱第一件事就是去买艺术品标榜自己的阶层。
有了钱之后对待母亲,对小男友,用词都极为刻薄:
脏。
在她这里穷就是脏。
如果不是这场财富大流感。
她注定会脱离普通人阶层。
但哪怕经历了这场疫情。
在丈夫为她献祭,母亲惨死之后,她有悔过吗?
或许。
但《财富流感》的结尾。
本来已经安稳下来的劳拉,有一天发现自己的手表,在分配中被另一个人拿走。
心有不甘的她,下工后偷偷去海滩上捡贝壳,做成手串。
然后拿手串,去找到那个人把手表换回来。
别小看这个结尾。
没有一句台词。
但镜头语言,暗示了 " 没有富人后的平等社会 ",为何注定是要夭折的:
私人财产,是人性的必然。
所以,在导演的逻辑里:
任何造成财富再分配的灾难。
不论是战争、暴乱,或者是瘟疫、大流感,所有的洗牌,留下的只有一桩桩惨案。
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的本质。
贪欲横行,弱肉强食。
财富依然会积累,会诞生一个个有钱人。
他们依然会压榨、欺凌、肆意横行。
就像她的那个露出牙齿的笑容。
和那些得病死掉有钱人一个模样。
正如导演在采访中说过:
我们是这个星球上有史以来最悲惨的物种,我认为我们不会改变。
如果说《饥饿站台》的结尾,他还在聊救世主为世界赎罪殉道,还保留一丝希望。
而到了《财富流感》。
从导演到观众,都疲了都累了。
都只能承认:别整高概念了。
这糟糕模样,或许来多少次重塑都一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