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火的科技公司,最近日子过得有点纠结。
股价从 1 月的高位,至今下跌已经超过 20%,7 大科技股中,除了特斯拉,英伟达跌幅是第二大。
近期更是利空环绕,每一个都直指盈利压力。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股票也一样,历史上无数红极一时的公司,在辉煌过后,都会迎来大回撤时刻。
英伟达是否真的来到这个时刻?
利空是否致命?
先简单汇总一下最近英伟达的利空消息:
首先是大国之间的博弈,双方都对 H20 下手。
表现为,那边已经将多家中国科技公司列入 " 实体清单 ",包括浪潮信息。
这边,发改委为新数据中心引入能效规定,这些规定将使 H20 失去资格,监管也劝阻科技巨头订购 H20。
如果把 H20 这块业务完全砍掉的话,NV 大概损失 170 亿美金,占总营收的比例在 13%(以 2024 年度计算)。
其次,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 Cowen 调研报告指出,微软放弃在美欧合计耗电 2GW 的新数据中心项目,Cowen 将此归因为计算机集群供应过剩。
高盛几乎在同一时间,发报告大幅调低全球 AI 服务器出货量。机架级 AI 服务器(Rack-level AI Server)的销量预测,2025 年及 2026 年预计出货量,分别从 3.1 万台和 6.6 万台,下调至 1.9 万台和 5.7 万台(以 144-GPU 等效计算)。
阿里巴巴主席蔡崇信在香港举行的汇丰全球投资峰会上表示,开始看到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建设出现泡沫苗头,美国的许多数据中心投资公告都是 " 重复 " 或相互重叠的。
最后一个,是 "AI 算力风向标 "CoreWeave IPO 前夕,将估值大幅下调 28%,从 270 亿美元削减至 230 亿美元,远低于之前提出的 300 亿美元。
该公司现在计划通过以每股 40 美元的价格发行 3750 万股股票来筹集约 15 亿美元,这比最初的目标有所下降,最初的目标是筹集高达 27 亿美元,每股价格为 47 美元至 55 美元,原本有望成为 2025 年最大的科技首次公开募股,现在看已经不太可能了。
以上这些,对于英伟达的盈利预测、估值,都造成不小打击,甚至可以闻到一丝双杀的味道,情况还是挺严重的。
之前买方有预期,25 年的 EPS 区间在 4.5~5.5 美元,结合最近的利空打击,EPS 已经调至区间的下限,即 4.5 美元,剩下的就是 PE 倍数的问题了。
PE 很受宏观基本面和流动性的影响,在经济好、流动性宽裕时,市场风险偏好上升,给出的 PE 就会相对高,反之则相对低。
如过去两年,市场气氛好,市场愿意给英伟达的远期 PE 30 倍,但现在,宏观环境变差,需要调降到 20~25 倍。
如果 EPS 取 4.5 美元,PE 20~25 倍,那英伟达的合理股价就只有 90~112 美元。
低于这个区间,可以认为存在超跌,具备一定的抄底价值,但如果高于这个区间,就是市场给予的溢价,要小心高估风险了。
英伟达最新股价为 111.43 美元,根据上面的论述,尽管英伟达高位回撤了不少,但其实并没有超跌,反而处在合理区间的上限。
所以,暂时还看不到太大的抄底机会,保守地说,反而需提防股价继续下滑的风险。
真的大势已去?
自 deepseek 引发的算力需求过剩的问题,英伟达的股价就一直难有突破,反而一步步下探。
如果拉长时间看,英伟达自去年 7 月份以来,一直处在宽幅震荡中,完全没有 23 年上半年、24 年上半年横扫美股的气势。
是否意味着" 基建结束,后面切换到应用 "这头灰犀牛真的来了呢?
我想,站在这个时点,确实没有人敢否认。毕竟,过去无数次的产业革命都验证了这个定律,英伟达又凭什么打破这个定律呢?
现在资本也有将关注重点从上游,包括算力、能源,切换到应用的迹象。
另外,从英伟达业务来看,确实如此。
过去两年英伟达投资逻辑之所以坚不可摧,是建立在行业垄断基础之上,需求无限大,供应跟不上,价格涨、利润涨、股价涨。
但现在,至少供应是上来了不少,价格自然是没有一卡难求时坚挺了。而且,随着更高算力的芯片投入市场,需求方也有可能降低芯片的采购量,比如原来需要 100 块 H100,现在可能只需要 10 块 B200。
这些都会对英伟达的盈利产生某种微妙的化学作用。
如果单看英伟达的利润增速,你会发觉仍然很高,4.5 美元的 EPS 预测,等于 1100 亿左右,超越微软比肩苹果,同比增长超过 50%,但和 23、24 年相比,确实跌了不少,2026 年的盈利增速预测会进一步下跌到 30% 以下。
高估值的前提是高成长,而随着增速下滑,英伟达的高估值毫无疑问会出现回撤,加上目前宏观环境阴云密布,更加速了这种回撤。
这大概就是最近数月,英伟达始终无法进一步突破的原因。
不过,我并不认为英伟达大势已去。
原因很简单,随着 AI 应用时代的开启,推理算力的需求也会爆发,可以弥补训练算力需求的退坡。
虽然弥补的程度到底多高,还没有一个精确的计算,但既然存在这种可能性,就不能简单地认为英伟达大势已去。
相反,如果英伟达股价继续下跌,反而需要留意是否跌破合理估值。
少定性,多定量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最近小米集团,股价已经高位回撤了 15%,这只不过是短短两周时间。而同一时间段,特斯拉股价已经上涨了 23%。
如果只是关注定性结论,你或许永远无法抓住这种交易机会。
因为你听到的,几乎所有关于小米的定性结论,都是好得不得了,各种吊打对手、新车爆卖、新首富等等,仿佛全世界都在跪拜雷布斯;相反,几乎所有关于特斯拉的定性结论,都是崩溃、灾难,更有人担心马斯克性命不保。
虽然一时半会的价格波动,不足以定性这家公司的好坏,更不足以定性投资者的优劣,但多数的投资者,尤其是散户,都不是长线投资者,而是频繁交易者。
既然如此,如果做好切换,短短两周躲过 15% 的损失,不管是盈利损失还是本金损失,而增加 23% 的盈利,相信对于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是相当成功的。
至于为何错过?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估值缺乏清晰的量化数字,容易跟随市场情绪走。
关于特斯拉的估值,之前有所论述,这里主要讲一下小米。
小米 2024 年的净利润为 236 亿,80% 是消费电子业务,给予 20 倍估值,市值为 4720 亿;
小米的 AI 业务(非汽车 AI),其实并不算很清晰,但基于热门题材,暂且给予 1000 亿,是合理的;
剩下的主要是汽车业务,因为没有太多产生利润,故采用对比的方式。以两周前的最高市值来算,汽车业务市值 =1.4 万亿 -1000 亿 -4720 亿 =8280 亿。
这个数字,等于当时蔚小理三家的总市值还多 3000 亿,同期比亚迪的市值高位为 1.2 万亿,以占 80% 的汽车业务粗略折算,市值在 9600 亿左右,小米汽车已经约等于 0.86 个比亚迪汽车。
但销量上,去年蔚小理的总销量为 81 万辆左右,比亚迪的销量 427 万辆,分别是小米汽车销量的 7 倍、40 倍。
即便今年,小米的销量预测只有 35 万辆。
你可以说这种对比并不十分精确,也可以说小米汽车有很多故事,比如自动驾驶,还有 AI 机器人,还可以说小米还在高增长阶段,这些都不假,但同样的故事,放在蔚小理、比亚迪身上,似乎也成立。
关键是股价已经涨了这么多,故事其实早已 price in。
如果没有新的故事支撑,你又如何说服投资者继续把口袋里的钱投进去 ?
结语
在投资的世界,很多人都喜欢做定性的分析,给出定性的结论。因为定性好坏,比做个模型,证明到底值 20 倍还是 30 倍,要容易得多。
但这也是懒惰的表现!
但如果仅仅如此,是不足以令你对所投资的股票的价值,有一个清晰认知的,更不足以让你在关键节点做出正确的决策。
如果因此遭受损失,那就一定是对懒惰的惩罚。
股票市场是一个价格机制,投资者是盈利还是亏损,最终都体现在交易价差中。
所以,任何定性的结论,好也不好,都应该归结到定量层面,都应该有一些简单易懂的数字。
因为这些数字,远胜过千言万语。
做股票投资,最简单也是最有价值的一个认知,就是价格始终围绕价值涨跌。
即便利空环绕,只要价格跌到足够深,充分反应利空,就可以是合理的(公司倒闭、退市的除外),如果股价继续下跌,那就需要考虑是否值得抄底。
相反,即便是多好的东西,如果涨出严重泡沫,再买入就是一个愚蠢的决策。
那些能在最近几周成功逃顶小米,成功抄底特斯拉的投资者,几乎都有类似的认知,这也是我并不认为英伟达大势已去的理由。
短期上,可以出于规避风险而减持、清仓英伟达,但也要记住,股价真跌破区间下限,且基本面没有新的利空冲击时,是可以考虑回来捞一下的。
同样的,小米是一家优质的公司,股价如果下挫,投资者同样需要考虑是否有阶段性反弹的机会,而特斯拉继续涨的话,也需要考虑是否已经短期触顶。
总之,除非你是长线投资者,否则只有识别股价拐点,做好高抛低吸,才能更好地盈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