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势 Auto-First|周光军
从延锋总经理到上汽大众总经理,再到上汽集团总裁,变的是从点到面、从单一到更全面,不变的是贾健旭做人做事的态度—— " 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这既是贾健旭朋友圈的签名,更是态度表达。
从执掌上汽集团最大的零部件企业延锋,到出任上汽集团规模、体量最大的整车企业上汽大众总经理,再到升任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的标签不应该只是上汽集团史上最年轻的总裁和中国汽车集团中的 " 少帅 "。
我们对贾健旭的认知绝不应该是年龄上的,他的思想、思路、理念以及干劲,更值得关注。
3 月 27 日,出任上汽集团总裁 8 个月的贾健旭,带着他对上汽集团的整体思考,与汽势 Auto-First 展开 120 分钟头脑风暴。与当时他出任上汽大众总经理后快速相见不同,这次见面的节奏比上汽大众时慢了半拍。毕竟,与执掌单一的上汽大众相比,执掌整个上汽集团需要些时间。对此,贾健旭的开场白挺贾氏风格的:" 好久不见了,先闷头干点事儿。"
还是那么快人快语,还是那么思路敏捷,看问题还是那么稳准狠,行动力丝毫更快了。
先把此次汽势 Auto-First 和贾健旭一席谈的金句附上。
上汽战略上没有错过,要把战略落地上丢了的快速补回来。
上汽在下一个路口等着竞争对手。对比对手,上汽应该也能够找到自己的新位置。
从渗透率看,电动化趋势已经挡不住了。
上汽放下架子,带着资源,向华为学习。
一款车吃全球招数已经行不通,全球车市已发展成美洲、欧洲和中国三个独立区域。
四十年合资教中国人造车,四十年后毫无保留反哺合资。
上汽一定要拍一场连续剧,全力站在领先企业的发展延长线上,把最强的一块和自信亮出来。
上汽战略没错过,战略落地纠偏
已经对上汽集团整体十分熟悉的贾健旭说,过去上汽在战略上没错过、没输过,问题出在战略落地上。现在已经把问题讲清楚、看清楚,并采取一些正确的措施和方法纠偏。
战略上,上汽过去对的地方非常多。
第一、上汽在合资合作上很领先。
40 年前,全中国都在合资合作,而上汽是一个非常有合作文化的企业,无论是跟德国人还是美国人,两家企业合作都很好。同样跟德国人和美国人合资的,还有其他大汽车集团,但在过去 40 年间,包括市占率、车型的推出,各方面都比不了上汽,这是因为上汽在整体的发展中,对市场判断以及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都非常好。
第二、上汽 15 年前就提出了汽车四化战略。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上汽率先发布类似叶子一样的概念车,并提出了新四化创新战略,其中包括很重要的电动化、共享化,上汽对电动化的判断非常早。
战略落地上,几个问题纠偏。
去年 1 月份电动车渗透率很低,2 月份慢慢起来,直到三四月份后电动车才爬起来。今年电动车渗透率在 2 月份第一周达到 55%。这表明,中国电动化的趋势挡不住了。
过去的消费者调研,叫案头调研,现在是真正直面用户的多轮市场调研。
贾健旭说,上汽一路走来,战略没错,但是必须承认,战略落地方面存在问题,战略和战略落地,是完全两码事。
贾健旭甚至反思说,上汽应该怎样重新定位自己,怎样找到一个新的位置?这很重要。如果找不到一个新的位置,那可能就要有危险。
40 年前你教我造车,40 年后我毫无保留反哺你
当过上汽大众总经理的切身体会,贾健旭对合资合作的利弊看的 " 门清 ",谈合资贡献客观真实,谈合资问题鞭辟入里。
贾健旭形象地讲述了一个他在离开上汽大众前最后一次干部大会上提出的观点。大众好比开的是个幼儿园,不是一个妇产科医院,不是一个生孩子的。大众过去拿到上汽大众的车已经定义,拿来时好比已经是两岁的小孩,等于是你过来就给他换件衣服,进行外观微调,打扮成中国小孩,把它推向市场。在销售的过程当中,强势品牌的集团军作战,给 1000 多家经销商批售,之后任务结束了,然后就是制定政策鼓励,促进经销商把车卖得更多。
这样的合资合作文化,让上汽丧失了两个最基本的东西,一个是对消费者的判断,一个是产品定义。合资企业完全不具备这个能力,特别是上汽大众。上汽通用还有泛亚,因为它有一部分车型是放在中国开发。
随着中国汽车在四化上的换道超车,时间长了之后,合资企业遇到的挑战肯定会越来越大。40 年前合资合作,外资教会了中国人造车;40 年后,上汽会毫无保留的反哺给合资企业。
开启合资合作 2.0 时代的上汽大众是这么做的,未来推出的全新产品都将按照消费需求和产品定义展开,上汽通用今后也这么做。
尚界 4 月发布年内上市,放下架子向华为学习
贾健旭说,上汽现在放下架子,向华为学习。
贾健旭说,和华为合作,他请教过老领导。老领导的原意也并非外界所说的出卖灵魂论。老领导说,如果和华为过早合作,就没有今天上汽集团自己的零束和自主电子架构。老领导任上考虑最多的是,上汽必须先把自己的全新电子架构建立起来,同时再跟华为合作。老领导说,他并不反对上汽和华为合作,还要贾健旭用好华为势能。
上汽把一批最好、最年轻的干部送到华为项目中,华为也把资源向上汽倾斜。
上汽乘用车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表示,上汽向华为学习的地方很多。
在涉足手机业务前,华为专注 ToB 端业务,早就搭建起 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2014 年,余承东带领团队进军手机领域,在此基础上,又新建了 IPMS(集成产品营销与销售服务)体系。
按照上汽原来车的开发周期,最早之前 36 个月,24 个月、18 个月,现在可能到 15 个月、12 个月。产品立项时,营销环节准备不足。传统汽车开发模式下,营销仅聚焦产品规划,开发像包工头,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这完全不够。
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让产品规划、工程研发和营销紧密协作,实现 " 握手 " 与 " 互锁 "。在确定目标市场时,务必反复思考产品的受众群体,明确产品的独特销售主张(USP)。获取这一信息,不能仅依靠案头研究,必须开展真实客户访谈,了解客户需求,开发出契合市场的产品。而不能等到产品上市前三个月,才仓促进行市场审视,一旦发现独特销售主张(USP)与市场需求偏差,产品卖点无法引发用户共鸣,为时已晚。
上汽研究华为 IPD 和 IPMS,IPD 是开发流程,IPMS 是销售流程。上汽向华为学习 IPD 和 IPMS 互锁,为上汽带来优势。第一、确保 USP 真正满足用户需求,能够打败竞争对手。第二、让 USP 有效触达用户,使用户心智与产品体验紧密结合。第三、有效助力销售能力建设,不仅提升销售效能,还要优化服务能力,精准触达目标客户,提高销售转化率。
上汽对成本管理能力的把控,远超余承东想象。上汽与华为的合作在几次上海、深圳之间的往返中,很快一拍即合。
贾健旭说,与华为合作的其他 " 四界 " 相比,上汽是带着资源的。比如上汽引以为傲的 MPV GL8 平台,知识产权属于上汽通用,上汽可以用,智己平台很多人也在用。余承东表态,华为投入资源以更快的速度让上汽与华为合作的尚界能够做好。
做好荣威 MG 是重要任务,国际国内都好那种
贾健旭说,把自己的荣威和 MG 做好是上汽集团的重要任务。从上汽乘用车组织架构握指成拳,到他自己兼任大上汽乘用车执行委员会主席,再到荣威和 MG 的商品企划,产品规划,都是为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都好的初衷。
大上汽乘用车是相当于一号工程的 " 总经理工程 "。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兼任大乘用车 " 一把手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 " 两层皮 " 变 " 一层皮 "。
每个品牌和集团是 " 两层皮 ",品牌就没办法完全执行集团给的任务和其他战略方向。每个品牌都想做自己的事情,做任何事情要有组织保障,上汽干事情的时候,必须收成一个拳头。" 今天大乘用车板块要做的所有的事情,实际就是集团要做的事情。" 贾健旭同时说,上汽集团整个品牌战略,定位非常清晰。
MG 品牌加速度。
近期刚跑了英国、非洲和欧洲市场的贾健旭,回来之后重新定位产品。MG 在英国卖的不错。欧洲市场,对许多中国汽车品牌而言属于新兴市场,但对上汽而言算是老市场了,越是老市场,越需要新产品支撑,尤其加快智能化技术的引入。
未来,上汽在欧洲推出的车型都会基于 3.0 最新电子架构打造。要把符合欧洲法规要求的智能化配置,全部应用到新车上,采取 " 加量不加价 " 的策略。定价上,用更丰富的功能、更先进的智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贾健旭明确表示,上汽坚决不在欧洲市场售卖低价车。与此同时,上汽加快布局欧洲步伐,MG 全球化更加提速,并将很快对外公布欧洲市场的合作战略。作为 MG 在海外和国内市场加速度的彩蛋,四座、两门、硬顶的 Cyberster 跑车将于 2026 年推出。
荣威定位中国,将推中国第一款 AI 汽车。
贾健旭说,继荣威尝鲜中国第一款互联网汽车之后,荣威将推出中国第一款 AI 汽车,明年第一季度与用户见面。
今年上半年荣威 D6 上市,下半年内部代号的 A7 推出,荣威的硬核产品马上、陆续和公众见面。
上汽 AI 运用,已经在多端铺开。办公研发端,大力推动 AI 在研发和办公场景的应用,已经把 AI 入门培训及 IPD 流程培训,列为新员工入职的两项标准培训;生产制造端,投资机器人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用机器人来取代人,优先应用于危险岗位、复杂岗位,提升生产的安全性与效率;销售服务端,AI 在销售端已展开部署,部分门店率先试点 AI 销售助手。客户咨询时,AI 能快速给出全面答复,并通过分析客户问题,总结购车偏好,为销售顾问提供参考。
上汽站在领先企业发展的延长线上,展望未来
贾健旭正在干一件事儿,也坚信一件事儿。
正在干的事儿,是站在领先企业发展的延长线上做决策;坚信的事儿,是汽车的未来不是智驾平权,而是自动驾驶。
贾健旭说:" 上汽必须站在领先企业发展的延长线上,绕到前面走,在延长线上才有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国有企业,我们最大的困难不是总结过去,而是展望未来,没有人知道将来会怎么样。要大胆的去展望未来,战略必须要正确,这个是关键。"
上汽着眼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重新定义当下的汽车。越野车、方盒子车、竞速车,荣威和 MG 品牌都有相关规划。奥迪品牌标识的字母标、四环标怎么运用,上汽已制定了一套明确规范。品牌建设是大事,承载着品牌内涵,关联着品牌形象。上汽开发、定义的每一款车,都应背负起相应品牌的使命,这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曾在合资企业工作过的贾健旭深知德国车企在智能化方面进展缓慢。上汽要迅速将 "smart solution" 融入产品。
40 年的合资、合作、发展,上汽已经学把造车、懂车学透了,下一个目标懂车更懂消费者。
让贾健旭坚信的一件事儿,是高于眼下智驾平权的自动驾驶。贾健旭认为,自动驾驶将高于智驾平权、跳过智驾平权。这也是贾健旭对智驾平权以后上汽怎么办的前瞻思考。
Robotaxi 会很快到来。今年或者明年是 L3 元年,L3 一旦到来,L4 也会很快,这样就会有 Robotaxi。对滴滴以及享道等未来出行公司来说,要走通盈利模式,发展 Robotaxi 是一个根本方向。
L3 自动驾驶面临的一大难题是成本,核心就在于冗余设计。为确保安全,冗余必不可少,而谁能将冗余优化到极致,谁就能占据竞争优势。上汽做到了主被动安全深度协同,打破主动、被动安全业务之间的隔阂。以往出问题时,各供应商为撇清责任,大幅增加冗余,最终成本转嫁到车企和消费者身上。上汽选择地平线、Momenta、华为、大疆,打造智驾全家桶,推动安全智驾平权落地,也为行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也是上汽在发展延线上的关键布局。
未来,车的出行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Mobility service 不再是梦想。贾健旭预测,2034 年,75%-85% 的车将实现全自动驾驶。Robotaxi 自动驾驶不再是平权,是一种购买的服务。今年年底,上海市政府将发给享道出行 470 张无人驾驶牌照,在浦东机场 470 辆车都有专门的通道,用户不用排队,到了地方就可以上,固定线路运行。
自动驾驶这一天到来之后,人们出行环境就会发生很大变化。未来,想拥有一辆车,必须彰显两个东西。第一是分成软件和硬件个性化的两个阶段。
以手机为例,原来苹果、华为刚上市的时候,屏幕很小,没有个性化,只是在应有软件里面实现了个性化;但随着经济发展之后,就实现了硬件个性化。
上汽将很快会做出软件个性化、更懂你的车。硬件个性化会衍生两种生活态度,一种叫速度,比如小米 Ultra、Mpower、RS 系列、AMG,另外一种叫 off road,这是两种彰显生活态度的车,有更多个性化的需求,汽车会很快朝这个方向发展。
懂车更懂你买车选上汽,安全三不怕
贾健旭说 " 懂车更懂你,买车选上汽 " 看得见,未来智驾、自动驾驶时代的产品在安全上 " 不怕撞、不会撞、撞了也不怕 " 摸得着。
上汽 marketing research 团队直联用户,对目标人群进行调研,把 USP、造型等方面给用户看,看他们满意不满意。这群人现在在哪里?哪个地方这群人最多?这群人从事什么行业?而且这群人平时是看小红书还是抖音?是什么时候什么时段进行?这是上汽真正要去研究的东西。
什么叫懂车更懂你?就要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第一要精细化管理,第二要精准。一切工作都以商业成功为导向。一辆车上市要达到什么目标?同时要反思上一台车做的怎么样?只有全面、清晰地总结上一款车的经验教训,才能确保下一台车才能干好。
第一阶段不怕撞,很多车企都做到了,上汽现在将进入第二阶段不会撞,但在 99.99% 的情况下,还是会有可能撞。所以最后一个阶段叫撞了也不怕,因为整车是一个主被动安全所结合的一个很重要的场景。就是要对整个主被动控制的东西进行打通并实现共享。纵观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只有上汽能够做到,这将成为上汽最强的护城河。
再看华为的 " 含华量 ",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电驱、音响功放等,但底盘没有涉及。上汽积极打造 " 下车体的延锋 ",并投入最精干的干部以及先进的技术进去,将形成三个 " 不怕 " 的全面底盘,加上智驾平权投放市场,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
上汽追求让消费者安心的智驾平权,而非无止境叠加概念。这一优势形成了上汽强有力的竞争壁垒。与其他车企不同,包括比亚迪,主被动安全系统依靠采买,而上汽自主掌控,实现数据全面打通,ADS 信号也可以相互提供。
上汽乘用车、大众、奥迪、别克、凯迪拉克,还有 MAXUS 商用车、皮卡,同宗都是上汽。这代表了上汽整体技术实力,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将上汽品牌口号 " 懂车更懂你,买车选上汽 " 擦亮打响。
上汽护城河在于纵深,更在于两个 OEM
上汽作为体量超万亿元的大型汽车集团,护城河在于纵深,在于两个 OEM,也在于未来技术上的战略布局。
贾健旭说,2024 年启动的上汽 OEM 化元年,聚焦两块 OEM 业务。一块大乘用车业务,一块商用车业务。
大上汽乘用公司在原乘用车公司基础上,把研发总院、零束、上汽进出口公司(上汽国际)海外出行,形成了原有的 OEM 化,就是从产品定义到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一条龙全面服务。
过去,技术中心主要关注能否按时、低成本完成车辆交付,对车辆后续市场销售情况及智能化程度并不关心。对于零售来说,电子架构,这个车多智能不需要,关注的是低成本。如今,大家内部协同取代争论内耗,搭建了全新的流程体系,重塑标准化的管理运营标准。这套全新的体系,不仅适用于当下业务,未来还将复制到商用车板块。
同时,上汽是一家纵向一体化做的非常深入的企业,有全中国最好的整车零部件企业——华域。目前在孵化零部件企业,未来还有智能底盘业务,将依托现有的一家企业做全面的孵化。资本结构上,也将是上汽 100% 控股,而不是合资公司,从而实现底盘上的所有控制。
上汽的护城河还在于,在和华为合作的基础上,上汽还有两家 IoT 企业也在同步合作。
上汽未来的技术战略布局包括四个方面。第一、all in 清陶电池,计划将从半固态电池逐步走向固态电池。第二、着力打造智能底盘技术,铸就上汽最强的护城河。第三、大幅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确保在同等体积的电池组内,能储存更多电量,实现更长续航。第四、实施芯片国产化战略,推动 ECU 和控制器集成化,实现有效降本。
研发体系重在 " 三环 ",有所为有所不为
主机厂步入后智能时代,发展方向朝着距离机器人、飞行汽车等领域迈进。上汽研发体系既不全栈自研,也有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
上汽在内部提出了叫内环、中环、外环的概念。内环,是主机厂要具备的抗风险能力;中环,让零部件企业卖给所有人,实现降本;外环,则是很容易获得、已经实现充分竞争的技术,对企业没有重大影响。
上汽有中国最强的零部件企业,智能座舱交给延锋,底盘控制交给汇众。一些稀缺的高端技术,上汽对其进行产业投资,比如地平线、momenta 等,反哺企业发展。
对于一个主机厂必须要的,是一定要有架构师。把框架定完之后,用上自己的零部件企业,以实现集团的战略,这是第一道防火墙。充分竞争的行业,让它去竞争,拿来用就可以了。上汽只追求最便宜的成本和最好的性能,底层软件自己控制就可以了。其中,算法可以选择性控制,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
贾健旭认为:现在,汽车行业是美美与共;未来,汽车行业是天下大同。
等到自动驾驶走到 robotaxi、L3、L4 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天下大同了。而如何实现不同,取决于人选择自动驾驶的程度。上汽走在前列,率先投资,印证了 " 很多人选择了我的选择 ",竞争力远远领先。
贾健旭说,上汽一定要拍一场连续剧,全力 " 站在领先企业的发展延长线上 ",把自己最强的一块和自信亮出来。
上汽今年 500 万辆,上汽通用续约在谈
贾健旭认为,在去年 463.9 万辆的基础上,上汽集团今年目标定在 500 万辆级。
作为大型汽车集团,上汽转型要实现以整车业务为主,形成面相未来多元化发展的模式。
包括荣威、MG 在内的大上汽乘用车列入上汽集团优先级,智己汽车、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通等整车企业,华域、延锋、汇众等零部件企业,都是上汽重要的发展业务单元,且潜力巨大。
上汽大众在去年年底已经完成第二阶段至 2040 年的续约。根据协议,到 2030 年,上汽大众将推出 18 款全新车型,其中 15 款将专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上汽大众和上汽奥迪在上汽的体系中充当先锋表率作用。
贾健旭表示,上汽通用也已经进入再续约阶段。他说:" 正在谈 "。
汽势观:跳出上汽看上汽的贾健旭
贾健旭对上汽的认知,总能跳出上汽看上汽,跳出汽车看汽车,然后反哺到上汽," 再造一个上汽 "。
贾健旭说:
为什么民营企业,奇瑞、吉利逐步起来了?因为他们没有合资合作,必须要适销对路,要开发出一套适销对路的产品。因为他发现有一件事情——我去跟随合资企业是不会赢的。
如果上汽今天去跟随竞争对手是不会赢的。今天的车是他昨天定义的,上汽要站在企业发展的延长线上看问题,在下一个路口等着竞争对手。
上汽必须要围绕客户需求这个正确的基准,而不是今天市场上的竞品。在全面进行新车定义的时候,和目标客户一对一、一对多的调查。同时问喜欢、不喜欢的原因。必须要跟客户直接交流,而不能再是案头调研。
今天的全球汽车市场已经发展成美洲、欧洲和中国三个区域,中国已不再是亚洲,而是一个独立区域。原来 " 一勺烩全球 " 的招数已经行不通,现在必须要有一套中国的 solution,乐观状态下,还可以反哺全球。
3 月的上海,草木苍翠,春色宜人。白日的黄浦江,水光潋滟,百舸争流;夜幕下的黄浦江两岸,车来车往,灯光璀璨。贾健旭说,相对于过去的成功,他更愿意用行动力展望未来,时间不等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