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香赟
编辑|海若镜
黄色圆柏花粉风暴,继续在北京上空飘扬。
受去年暖冬影响,今年北京的春季花粉期大幅提起。近两周,北京花粉浓度几乎每天都保持在 " 很高 "(>800 粒 / 千平方毫米)级别。而始作俑者圆柏——帝都绿化带里的绝对 " 王者 ",正借风速将上亿枚直径 30 微米的 " 生化武器 " 空投全城,让二环到六环的市民集体上演 " 过敏者联盟 "。
图源网络
打喷嚏、流鼻涕,头戴护目镜,兜揣氯雷他定,经验充足的过敏人早早做起了准备。
京东买药数据显示,近期,购买过敏相关药品的用户同比增长 40%;仅在北京地区,3 月 20 日以来,过敏相关订单量日环比增长 127%,鼻部过敏订单量日环比增长更是达到了 160%。
日益增长的过敏患者,把过敏药买成季节限定爆款,已成为近几年的固定节目。而氯雷他定、布地奈德、西替利嗪、氟替卡松 …… 这些原本晦涩的药物名,也在大众与过敏的反复纠缠中,成为随口就能说起的常用词。
在中国,仅过敏性鼻炎、哮喘、特应性皮炎和慢阻肺 4 类大基数过敏疾病,对应的患者群体就达到 5 亿人。开源证券研报预测,尽管当前国内的过敏药市场渗透还低于全球,但随着患者重视程度和支付能力逐渐提升,中国过敏类疾病药品市场 " 预计迎来高速发展期 ",或将在 2030 年突破 200 亿美元。
很显然,这场淡黄色风暴掀起的,已经不止是一场简单的 " 健康保卫战 ",背后还有价值千亿的药物经济巨浪。
神药 " 翻红 ",但难言根治
辗转难眠的春夜,过敏人把氯雷他定买成了电商平台上 " 夜间下单量最高的过敏药单品 "。
相比于概念更 fancy 的抗肿瘤药、基因治疗产品,只是用来处理过敏这种 " 小病 " 的氯雷他定并不算惹眼,参与者虽多达几十家,但往往是早年靠仿制药起价的传统药企。尤其是前两年,普通的片剂被纳入国家集采后,利润更是大幅摊薄。
以氯雷他定的 " 升级版 " 地氯雷他定为例,2020 年被集采后,普利制药的地氯雷他定片已经降价到了 0.47 元一片。要知道,在整个氯雷他定类药物赛道里,普利制药一家的份额就能达到 10% 以上。
即便如此,凭借用法简单,且不需论过敏原的优势,氯雷他定增长潜力仍不容小觑。近年来,过敏问题大爆发,各大企业在过敏药中掘金的步伐从未停止。比如,在片剂 " 卷 " 到头后,药企们纷纷转向了口服液、糖浆等,试图在剂型上玩出新花样,大有和氯雷他定死磕到底的架势。
因此,进入集采后的氯雷他定销售额仍在持续上扬。据中康控股旗下的中康科技开思系统数据,近 5 年,全国零售市场上的氯雷他定销售总额已突破 76 亿元;且直到 2022 年左右,该类产品的年销售增幅仍能保持在 10% 以上。
数据来源:中康科技开思系统
除此之外,像布地奈德、西替利嗪、氟替卡松等过敏药,同样是电商上的春季 " 爆款 "。2024 年,这几款产品在全国零售市场上的销售额也分别达到 13.46 亿元、2.67 亿元和 5.19 亿元。今年的过敏季,它们在京东上的单周成交额就提升了 50% 以上。
经典款 " 常青 " 固然可喜,但问题也在逐渐浮出水面。一方面,氯雷他定对心血管系统存在潜在毒性;另外,以氯雷他定为代表的抗组胺类过敏药效果有限,比如仅能覆盖过敏反应的早期阶段,治标不治本。而在人体内,过敏通常是由多种因子共同参与的炎症反应,但组胺只是其中一种,无法对过敏问题进行全盘控制。
而当下,越来越多患者对治疗过敏的诉求都更加直白:治愈。社交媒体上,受不了每年春天都被过敏折磨的网友们纷纷无奈称," 过敏只有 0 次和无数次 "" 一直反复,心态要崩 "。一些专注于过敏类疾病研究的医生也提到,患者在咨询用药建议时,最关心的往往就是疗效、安全和 " 能不能根治 "。
过敏患者的迫切需求,也在倒逼药厂不断进行新药研发、升级。近年来,越来越多创新药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治疗过敏的小分子靶向药、生物制剂,或脱敏治疗制剂;在全球临床试验登记平台上,有关过敏的研究超过 1600 项。
它们之中,是否会出现一款更好的过敏药?
生物药新玩家入场
今年春天,不少医患关注到了过敏药市场的一个新变量:国内首次批准了一款用于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 IL-4Rα(一种可用于多种过敏疾病药物开发的靶点)生物药上市。
这款产品名为司普奇拜单抗,由康诺亚研发,经赠药后 1208 元 / 针,首疗程一月 3 针。III 期临床研究称,使用司普奇拜单抗治疗一次后,50% 患者的鼻部过敏症状达到 " 轻度甚至完全缓解 ";第二次治疗后,90% 患者的眼部过敏症状也达到了这种状态。
生物药制品往往围绕过敏疾病的发生机制来发挥作用,相当于在过敏反应的 " 上游 " 阶段就进行干预,因此能够较长期地控制病情、减少复发,特别是在中重症和耐药患者身上也能快速起效。因此,新入局的创新药企在押注过敏类赛道时,大多偏好抗体生物药研发。
以现下热门的过敏类靶点 TSLP(一种在免疫调节中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为例,国内外均已有多家企业布局。其中,2021 年时,安进和阿斯利康的物特泽鲁单抗就已获批治疗哮喘,后于 2024 年在中国获批;在国内,恒瑞、康诺亚、博奥信 / 正大天晴等企业也在追赶研发,均有 II 期临床。
另一方面,由于研发门槛高,生物药类产品具备天然的高定价优势,刺激着药企的研发动力。历史上,诺华的过敏性哮喘和荨麻疹药物奥马珠单抗、赛诺菲旗下治疗特异性皮炎、哮喘的度普利尤单抗都是知名的 "10 亿美元分子 ";而物特泽鲁单抗作为全球唯一的 TSLP 产品,上市第 3 年,仅凭借一个适应症就卖出了 9.72 亿美元的高价。
对药企而言,这其中的利润自然更加可观。
但客观来说,许多过敏患者的症状可能没有那么严重,说服他们转头接受价格更贵的生物药,可能也需要一个过程。有从事过敏疾病治疗的医生观察到,过敏患者的特点在于," 更愿意选择性价比高 " 的药物。生物药的价格很高,且疗效虽的确优于传统药物,但也 " 无法根除,当免疫功能处于失衡状态时,再接触过敏原可能仍会发生症状 "。
因此,帮患者在 " 疗效 " 和 " 价格 " 间谋求一个平衡,或许是许多从事过敏类生物药产品开发的企业面临的下一道课题。
此外,这两年同样颇受关注的治疗方式还有脱敏治疗,即确认过敏原后,通过持续注射脱敏制剂的方式,来降低或消除对过敏原的敏感性。不过,它的治疗周期很长,一般要半年起步,3-5 年才能达到理想疗效。
但好处是长期有效,完成疗程后再接触过敏原也不会过敏。在前述医生看来,这或许是现有方法中 " 最接近根治 " 的一个。
打动过敏患者的,也恰恰是这点。目前,国内虽尚无针对脱敏治疗市场的完整统计,但从相应制剂供应商我武生物的财报中大体可窥见一二:公司的 " 畅迪 "(粉尘螨)和 " 畅皓 "(黄花蒿花粉)是国内唯二获批的脱敏治疗舌下滴剂,2024 年上半年," 畅迪 " 的销售收入为 4.11 亿元,同比增长 9%;1-9 月," 畅皓 " 收入 2057 万元,同比增长约 88%。
另一家 A 股上市公司浩欧博虽也在通过海外授权的方式,引进舌下喷剂脱敏产品,且涵盖的过敏原多达 17 种,但截至目前,产品还只在海南乐城先行区使用,尚未完成药品注册。
整体而言,在国内,这些更 " 先进 " 的过敏药物、疗法仍处于起势阶段。蓝海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试图涌入,而过敏药这门 " 大生意 ",也在随时等待下一个 " 爆款 " 崛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