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 邹蔚
整理 | 吴欣晓
这是铅笔道与 Global AI 推出的联合专栏,探讨 AI 应用的主流机会。Global AI 正寻求早期 AI 项目投资,BP 投递入口:https://globalai.hanghang.com/
2022 年底 ChatGPT 问世,改变了全球科技行业的轨迹。
达武创投创始人荆涛却感到一丝惶恐,他问腾讯的老领导马化腾:中国在 AI 上是不是落后了?马化腾告诉他:没关系,他们搞出来全人类共享。
很快,围绕大语言模型的创业在中美两国遍地开花。荆涛很谨慎,没有贸然出手,他担心随着技术迭代,出现 " 成本崩溃 " ——早期高价投的项目可能被后来者碾压。今天,大模型行业遇冷,很大程度地应验了他的担忧。
荆涛是腾讯早期员工,完整地经历了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爆发期,他知道 AI 行业仍处于极早期,技术仍在快速演变,当前的佼佼者,或许只是过渡,真正的王者还没出现。达武创投创办于 2017 年,主要投资商业航天、新材料、半导体、AI、低空经济和创业服务等。
在商业航天领域,达武创投不仅押注了 SpaceX,还在很早期就发现了星河动力、凌空天行等国内企业。这种远见,也为达武创投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在半导体领域,达武创投投资了黑芝麻智能,打破英伟达在车规级芯片上的垄断。
在 AI 领域,他认为依然会上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领域 " 学习、跟随、超越 " 的剧本。" 中国有 2 亿中产阶级、2.4 亿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的从业者,他们产生的数据量远超欧美,一旦 AI 应用快速普及,可能在 3-5 年内实现超越。"
AI 创业者相比前辈,最大的优势是进入了 " 民智已开 " 的技术环境:产品从一开始就能够通过收费来获取精准用户。在 AI 领域,荆涛看好 AI 与情报结合带来的巨大商机。
最近,荆涛也加入了 Global AI 的投资人阵容,后者是一个面向全球 AI 应用创业者的超早期投资加速平台,旨在推动 " 一人 AI 独角兽 " 时代的到来。
声明:访谈对象已确认文章信息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为其内容做信任背书。
01 AI 投资,最怕成本崩溃
铅笔道:从 ChatGPT 问世以来,AI 赛道的创业机会有哪几次变化?
荆涛:ChatGPT 出来时,我有点慌。23 年春节后,我找了马化腾,问他怎么办,咱们是不是落后了。他说,没关系,他们搞出来全人类共享。这话让我安心。他意思是,过去我们互联网追赶美国,Copy to China,但后来很多赛道超越了美国。
作为投资人,当时我不知道怎么投。大模型遍地开花,投资动辄几百万美元,连响动都没有,像 2000 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钱像烧纸一样。我们采取谨慎态度,密切关注但没出手,尤其在大模型上,投不起。同行也大多谨慎,高度关注但出手少。
铅笔道:大家很谨慎的原因是什么?
荆涛:怕 " 成本崩溃 "。比如买辆 30 万的车,几个月后降到 18 万,再过几个月 12 万,甚至几万。投资也是,AI 迭代快,早期高价投的项目可能被后来者碾压,血本无归。
22 年一个亿和 25 年一个亿差别不大,但投错了就没了。所以我们不激进,拿钱当钱,很多投资机构也这么想。
铅笔道:你愿意投哪些 AI 项目?
荆涛:核心还是有用户需求。很多 AI 产品是臆造的,没深入生活调研。像雷军、马云早年那样,追着用户问需求。现在的 AI 创业者要注重生活和产品的真实体验,这是互联网成功的关键,今天依然重要。
铅笔道:创业者如何切入生活刚需,把 AI 应用与场景痛点真正结合?
荆涛:创业者必须拥抱生活、融入生活,别把自己当 "I 人 "。
如果现在打仗需要上战场,难道能说 " 我是 I 人所以不去 " 吗?工作就是要接触用户的,不管你是内向(I 人)还是外向(E 人),产品最终是给他们用的。不跟用户交流,怎么可能做出好产品。
一切答案都在现场。想开发好产品,就去接触老百姓;想做好定价和市场定位,就去和客户、行业专家交流,不能闭门造车。
我现在遇到做智能体的人,都会问,你跟多少人聊过?有没有见过 500 人?至少 300 人? 但很多人聊过 30 个人就觉得够了。
图注:当年荆涛投资 SpaceX 是犹豫再三的决定
02 " 我看好这个冷门行业 "
铅笔道:你怎么看 AI 公司及产品在商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荆涛:我觉得这根本不算困境,因为商业化其实还没真正开始。
绝大多数人对人工智能只是有所耳闻,但真正应用到公司运营、工作场景甚至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时间。
尤其在中国,人口结构复杂,这类看似 " 高大上 " 的事物,必然先在高端人群中发起和应用,再逐步向下传导。所以当下不是困境,而是大家都在探索路径。
铅笔道:AI 应用创业应如何构建商业闭环?
荆涛:这本质是人生哲学问题。
早年互联网免费,是因为需要培养用户认知,且当时上网用户少,产品也少,只能靠 TO B 广告收费。
但后来的 " 免费 " 其实是陷阱: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一步步被引导付费,因为不付费就无法解决问题—— "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
但现在人工智能时代 " 民智已开 ",大家都知道没有免费午餐,免费只会吸引 " 白嫖党 ",他们永远不会付费。
所以好产品应该从一开始就收费,用价格做过滤器。收 150 元,筛选出有 150 元支付能力的用户;收 1.5 万元,筛选出相应支付能力的用户。
如果产品不具备这个特性,就继续打磨,别盲目投流,否则容易现金流断裂。用户若只是被广告吸引,而非主动使用,最终难以为继。
铅笔道:有没有比较看好的 AI 加行业?
荆涛:我比较看好一个冷门行业——情报行业。
在 AI 时代,这里有很多价值可挖。过去搞情报主要靠媒体、专业机构,但 AI 时代技术水平不同了,能让普通单位、企业、创业者也享受到专业情报服务。我最近在关注相关公司,有些虽默默无闻,但估值已不低,做的事很有价值。
这类公司分两派,比如美国的 AlphaSense 真的用 AI 技术,而国内很多公司靠有经验、懂情报学的专业人员。
在中国,两者需要结合。因为 AI 大模型常出现 " 幻觉 ",没相关语料就会胡说八道。情报行业容不得虚假,涉及投资、并购等场景时,幻觉情报会致命。
所以国内做情报可能要 " 人在先,机器在后 " 或 " 以人为主,机器为辅 "。
铅笔道:AI 加情报有哪些落地场景?
荆涛:目前看可能在科技、财经、文化旅游、农业等常规领域落地。
铅笔道:DeepSeek 对 AI 应用创业有什么影响?
荆涛:首先是带来信心。
在 DeepSeek 出现前,国内产业界一直担忧中美 AI 差距,但它的出现让创业者意识到至少在某些领域,中国 AI 不逊色于美国。这就像早年中美互联网差距从一年多缩短到半年,最终被中国超越。
目前有人认为中美 AI 差距约 3-5 个月,尽管部分领域仍有差距,但基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我乐观预计最多三年内,中国 AI 可能与美国持平甚至超越。
核心优势在于用户。中国有 2 亿中产阶级、2.4 亿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的从业者,他们产生的数据量远超欧美,一旦 AI 应用快速普及,可能在 3-5 年内实现超越。
03 商业航天和半导体的机会
铅笔道:你怎么看很火的人形机器人?
荆涛: 真正属于人形机器人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看好它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人们对机器人的固有认知,想到机器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就是人形的样子。
当人形机器人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它就有存在的价值。现在它至少能提供情绪价值,比如跳舞、唱歌等。至于端水、炒菜这些,我觉得也指日可待,技术上并非难事。
让机器人进入家庭、工作和公共场景,人形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那些认为人形机器人现在什么都做不了就否定它的观点是短暂的,任何行业和产品都会迭代,最终一定会出现动作丝滑、准确、完整且安全的人形机器人。
二是人形机器人在社会上普及具有先发优势。
这种优势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电梯、汽车等日常用品,都是根据人类形态发明设计的。要改变这些设计并不现实,人形机器人可以轻松融入现有环境,不需要对现有设施特殊改造,从这个角度看,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成本可能更低。
铅笔道: 你为什么很早就对商业航天充满信心?
荆涛: 我们投资商业航天,不仅仅是因为热爱,更是看到了一些趋势。
就像经济需要新的增长点,低空经济、银发经济、人形机器人、AI 智能体等都是。当时的商业航天也是这样的机会。美国商业航天始于 1986 年,中国商业航天在 2015 或 2016 年(不同认定),我们比美国落后约 30 年,但落后意味着机会。
2017 年我们投资 SpaceX,看到了商业航天发展的真实情况,判断国内也会出现类似发展。虽然无法与美国相比,但国内企业可以抱团发展,火箭、卫星等不同方向可能由多个公司共同推进。结合中国整体发展节奏,商业航天一定会有发展。
2020 年投资星河动力时,我们做尽调发现,政府相关机构、央企国企承担着探索星辰大海的使命,而像发射火箭、送卫星入轨等简单重复的工作会交给市场化的商业航天企业。
国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集中力量探索深空,同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鼓励优秀人才从体制内出来尝试。
我们知道国内商业航天一定会蓬勃发展。不过具体选择投资对象很有讲究,当时商业航天领域有蓝箭、星河、天兵、东方等企业,我们的投资理念是选择与我们理念相近的人。
比如刘百奇是产品型人才,一心扑在工作上;我们投资的黑芝麻的单记章是工程师,交流时只谈产品和半导体;投资的做细胞治疗的企业创始人,是世界级科学家,满脑子只有科研,甚至为了保护大脑不喝酒。我们选择的都是务实、专注的创业者。
投资 SpaceX 时,公司内部有不同意见,我的搭档想投,我反对,最后折中决定投但减少投资额度。
投资领域有 " 幂次法则 ",即少数项目带来绝大部分回报。目前我们在商业航天的投资收益,基本覆盖了所有投资款,商业航天会是我们持续关注的主要赛道。
铅笔道:如果现在进入商业航天领域,哪些细分方向有机会?
荆涛:三个方向:
- 载荷:存在市场机会;
- 火箭 / 卫星配套装备与新材料:技术迭代需求旺盛;
- 商业航天服务:围绕产业链的配套服务领域。
铅笔道:达武创投判断半导体好项目的标准是什么?AI 对半导体产业链有何影响?
荆涛:导体是个残酷行业,高投入、高风险、低利润。在中美竞争前,这行业就很苦逼。但顶级项目仍有机会。
好项目需具备三点:
第一是绝对技术实力:无核心技术则无法立足;
第二是稳定订单:无商业化能力的公司最终会失败;
第三则是创业者心态:需具备长期攻坚的心力,能承受挫折。
AI 对半导体的拉动主要体现在算力需求激增,推动芯片性能升级,但行业本质仍需脚踏实地。
铅笔道:国产替代为半导体行业带来了哪些机会?
荆涛:国产替代机会非常大。比如我们投的黑芝麻智能,做大算力车规级芯片。
早年这类芯片 90% 以上被国外厂商垄断。黑芝麻的芯片要进某主机厂时,某国外厂商华北区总经理威胁这家主机厂,如果用黑芝麻的芯片,就不供货。
这不是秘密,是中国汽车史上的一件大事。
后来红旗、东风顶住压力,用了黑芝麻的芯片。国产半导体、集成电路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拿回市场,未来一定会成功。
铅笔道:这一轮 AI 创业热对半导体的拉动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荆涛:影响非常大。AI 需要持续的算力支撑,所有应用场景都离不开半导体配合。中国 AI 的发展会带动半导体国产化进程,比如传感器领域——像他山科技做的触觉感应器,未来机器人(AI 物理化的具象形态)对传感器、毫米波、红外技术、无线通讯的需求会激增,这些都将推动半导体行业整体升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