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肖夏
编 辑丨骆一帆
视 频丨柳润瑛
此前荣昌因为 " 甲亢哥 " 中国行被追着喂卤鹅而走红,最近因为荣昌区委书记 " 带头消费 ",又火起来了!近日,21 记者打卡了荣昌高书记请客餐馆,一起来看↓↓
" 书记带头下馆子 " 引爆流量
" 这两天生意确实还可以,还好你打电话预约了,你看全都坐满了。"
忙着颠勺的陈续勇笑着看了一眼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赶紧回头看锅里,生怕火候过了。
陈续勇夫妇是重庆市荣昌区本地人。六年前,夫妇俩在荣昌的迎宾大道和民安街路口开出这家家常菜馆 " 一闻知味 "。店面不大,路人稍不留神就会错过。
(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打卡的本地馆子,21 记者摄)
6 月末的一天,被网友称为 " 荣昌老高 " 的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迈进了陈续勇的馆子,自掏腰包扫码预付了 2000 元,请了两桌企业家吃饭。
这顿饭最终实际消费 1100 元。当天和他一同就餐的 20 余人中,有到访荣昌的营销专家华红兵,全国劳模、荣昌兴旺种猪场场长郭平,重庆市人大代表、华森制药董事长游洪涛,全国人大代表、荣昌养猪龙头企业琪金食品董事长林其鑫,以及 " 桃二妹 " 等几位 90 后创业者。
用高书记的话说,这顿饭覆盖了荣昌一、二、三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新闻并未提及具体店名,但荣昌人都知道,高书记又出来支持本地商家生意了。在鼓励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信心的当下," 带头消费、带领消费 " 的高书记又一次成为全网焦点。
不只是陈续勇家的餐馆。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在荣昌走访发现,不少高书记就餐、考察过的路边小店都成了 " 网红 ",有的门店推出了高书记同款套餐,接住了新一波流量。
荣昌是今年的 " 顶流网红 "。4 月 " 甲亢哥 " 中国行被追着投喂荣昌卤鹅,为荣昌带来了 " 天降富贵 "。荣昌政府适时抓住机会,今年五一、端午等假期开放机关食堂、留出数万个免费停车位、安排志愿者接站、送游客免费礼品……两个小长假接待游客数共计超过 33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 26 亿元,让荣昌的卤鹅、夏布、陶艺都成了 " 网红 "。
距离网络热度巅峰期已有一两个月,荣昌消费、文旅行业的火热氛围依旧。
当地卤鹅龙头企业三惠卤鹅食品告诉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旗下几家门店投入几十万元正在提档升级;荣昌夏布织造技艺传承人綦涛欣喜地发现,最近常有消费者主动找来购买夏布服装;新城区中心的几条干道旁,出现不少刚开业的餐馆、商超;开网约车的师傅说,这两天都还接到远从东北、广东而来的外地游客。
在今年之前,荣昌这座位于渝西的千年古城,尽管坐拥成渝高铁的通达便利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中间区位,却并不算闻名。北边的大足区,拥有因《黑神话:悟空》再度爆红的大足石刻。东边的永川区,有更接近重庆主城的区位优势。西边的四川隆昌市,与荣昌位置相邻、名字相近,初通高铁时,常让分不清两者的外地旅客下错站。
如果说过去,荣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只底子不错却人气不足的潜力股,那么近些年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发展消费文旅的助力下,这只潜力股终于迎来了 " 指数型上涨 "。
2023 年、2024 年,荣昌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同比增长 6.6%、5.8%,超出当年重庆市和全国平均增速。不仅其游客接待量、游客总消费额大涨,荣昌去年高达 41.8% 的工业投资增速也是远超重庆市和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医药产业、食品农产品加工业均有显著增长。
从天降而来的全网热度,到细水长流的大众消费,再到谋划长远的产业布局,一环扣一环,荣昌正想方设法将流量变成 " 留量 ",为这座千年古城续上持续不断的经济活力。
" 高书记同款 " 成新卖点
" 高书记同款 " 是最近不少荣昌餐馆的 " 新卖点 "。
" 这道红烧拐子筋,就是前几天高书记请客的一道菜,是我们的招牌菜。" 陈续勇向到店就餐的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推荐," 再加个小菜,绝对够了。"
陈续勇说,这家店已经开了六年,一直都是做周边邻居生意,最近虽然火了,但价格、分量都没变。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餐期间观察发现,到店食客多是周边居民,邻桌互相都认识,一顿饭下来人均五十块钱上下——这是高洪波口中 " 荣昌当地正常的消费水平 "。
出现在高书记 " 打卡记录 " 里的,更多是一顿十来元的面馆。在荣昌地标瑞尔大酒店附近,一家猪肝面馆在门口放上了高书记就餐的照片,为慕名而来的食客标出了 " 高书记同款 "。
老板娘唐柯蒙是四川广安武胜人,前两年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因为儿子在荣昌安家搬了过来,发现吃不到家乡风味,决定开一家武胜风味的猪肝面馆。
" 高书记来店里吃了好几次,他有朋友来都会带过来。"唐柯蒙回忆。
(高洪波晨跑完常会找一家路边餐馆就餐,21 记者摄)
行业人称 " 唐司令 " 的荣昌人唐刚今年 5 月回乡创业,投资 20 多万元开了一家荣昌铺盖面馆,吸引了高书记多次光顾。听说他做了三十多年铺盖面生意、徒弟遍布全国,高书记托人请他到区政府 " 一对一 " 座谈,想听听他对荣昌铺盖面走出去有何建议。
" 荣昌铺盖面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过去没有做好品牌和宣传,和其他特色小吃比如沙县小吃、拉州拉面的产业化水平差距还很大。" 唐刚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他决心回乡创业,正是因为见证了今年 " 五一 " 荣昌的超级流量。" 从 5 月 1 号开始,我在夏布小镇摆摊八天,一天能卖两三万块。" 唐刚说,超预期的业绩,让他相信回荣昌做铺盖面大有可为。
荣昌全网爆红后,像唐刚这样决心创业的并不少见。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荣昌走访发现,最近出现了不少新开业的餐馆、商超,光是做荣昌铺盖面的餐馆就有好几家。
卤鹅产业更是顶流中的顶流。荣昌卤鹅协会会长邹朝文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最近两三个月卤鹅火了之后,整个荣昌多了一百多家卖卤鹅的商家," 连以前做房地产的老板都来卖卤鹅了。"
外地游客涌入、餐饮旅游爆红,丰厚了荣昌居民的钱包。
高洪波在一场公开活动上分享过一组数据——荣昌全区今年前四个月存款余额增加了 58 亿元,已经超过 2024 年全年存款余额增量的 50 亿元。
存款增加,一方面让老百姓有底气开展购车购房等大众消费——今年 4 月初到 5 月中旬,荣昌全区商品住房销售同比增长了 40%,汽车消费增长了 27%。
另一方面,存款余额大幅增长也说明,大众并不缺消费能力,就等一把火。
几个月前就在号召政府干部带头消费、带动消费的高洪波,于是频频走进荣昌街边小店就餐,为本地商家 " 吆喝 ",将 " 荣昌老高 " 的流量带给商户。
" 亲友靠走动,健康要运动,消费要带动,经济要流动。" 这句话最近常被高洪波挂在嘴边。他说,如果有消费能力的人都不支出,小商小贩就更没有收入了,所以更要带头消费、带领消费。
荣昌区商务委透露,今年 1 至 6 月,全区新增经营主体 3100 多户,其中住宿和餐饮业新增 460 余户。
一座城市有其内生的经济动力。在政府适当鼓励引导下,流量带动人气,人气促进消费,消费提振经济,一座城市的活力就在街头巷尾间流动了起来。
地方产业 " 出圈术 ":学会拥抱流量
当很多地方还在权衡其利弊时,荣昌的官员、商家在学习如何拥抱流量、用好流量。
90 后荣昌人邱涛,两年前注册了品牌 " 桃二妹 ",主营各类麻辣冷食,主要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营销,光抖音看就注册了三个账号。
今年 5 月,偶然一条视频被高书记发现后,邱涛被请进了 " 荣昌老高 " 的镜头,高书记拉着她给网友、媒体推荐 " 桃二妹 " 的产品。
" 不到 24 小时,我的视频浏览量超过一百万,订单也是噌噌噌地往上涨。" 第一次 " 蹭 " 到流量的邱涛难掩兴奋。
二十多年前城市白领綦涛来到荣昌,接触到夏布这一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织艺,此后一头扎进了夏布产业化的探索中。如今她是荣昌夏布织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 这一路上其实挑战很多,之前这些年一直都在坚持,周鸿祎周董到我们夏布小镇店里买了一件夏布上衣,没想到一下火了,这家店一天营业额能有往年低谷期的十倍以上,有时候一天销量能抵以前一个月,让我们感觉之前的坚持都是有价值的。" 綦涛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感叹。
(360 创始人周鸿祎带火了这件红色夏布上衣,21 记者摄)
卤鹅、夏布、荣昌陶、铺盖面……荣昌的几个特色产业,每个产业都有一批商家在经营抖音、小红书、视频号,学习如何用平台流量获客。
45 岁的唐刚开了几年的抖音号,也因为荣昌和高洪波书记的流量火了一把,给他的铺盖面馆带来了不少生意。
" 今天早上还有几位从湖北、湖南来的游客给我打电话,问我们开不开门,我们现在其实 24 小时营业,就是希望游客深夜到了也能吃到夜宵面。" 唐刚告诉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社交平台种草、网店转化销售,这一路径已经被很多消费品验证过。荣昌以往不为大众熟知的特色产业,如今也终于感受到其市场爆发力。
" 消费者以前不了解夏布,今年火了之后,很多人主动找到我们的账号咨询,到我们的网店下单,让人特别感动,说明其实大众是有需求的、夏布是有市场的。" 綦涛说。
即便商家们接住了流量,但还不够。綦涛说,最近高书记两次出席活动都穿着她设计的夏布服装,还鼓励她主动站出来 " 蹭流量 ",把品牌更好地打出去。
" 他特别希望我们夏布企业都能站出来接流量,嫌我们还不够大胆。"綦涛说," 我们做非遗的人还是有点矜持。"
商家们对流量的认知转变,不只是高书记一人引导的功劳,也是荣昌当地政府转变思维的结果:流量从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既然能帮助企业经营、带动产业发展,流量就是该接的,热度就是该要的。
邱涛就专门录过一条视频,从自身经历出发,介绍荣昌近年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
" 你想我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个体工商户,会被区政府邀请上主席台发言,是什么含金量?政府对我们个体工商户也好,民营企业也好,确实非常关照。" 邱涛说。
" 爆红 " 后如何 " 长红 "?
热度总有降温的时候。近年因为特色美食爆红的城市,都经历过这一过程:热度爆表,然后迎来下降曲线。
荣昌如何超越这一 " 自然规律 "?
高洪波最近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就回应,要想把线上网络流量变成线下经济发展的增量,首先要有 " 长红 " 的意识,要有所作为、主动作为。就像 " 卤鹅哥 " 投喂 " 甲亢哥 " 给荣昌带来的天降流量,如果当时政府不作为,三天就会冷场。
不少荣昌本地人都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到,荣昌现在几乎每周都有活动,除了特色美食,也希望用常态化的文旅体验留住游客。
2023 年开始,荣昌每年都围绕 " 千年荣昌 · 历史文化周 " 活动,着力塑造 " 一都三城 "(中国西部陶瓷之都、非遗体验之城、运动健康之城、美食休闲之城)文旅品牌,全年举办迎春烟花晚会、端午龙舟赛、七夕河灯节、年猪文化节等民俗活动。
荣昌也在给自己贴上运动的新标签,丰富城市 IP。
荣昌从 2019 年开始组织马拉松,今年 5 月举行的马拉松,酷爱跑步的高洪波书记就成了赛事的 " 明星 ",吸引了超过 7000 人参赛,大批游客、网络大 V、马拉松爱好者专程赶来。
眼看 " 苏超 " 如火如荼,荣昌从 6 月开始又启动了特色城市足球邀请赛,活动将持续至 12 月, 每周末都将邀请全国各地的业余足球队汇聚荣昌,不以城市间对抗为看点,而是以特色地方美食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队名。
7 月 1 号,荣昌铺盖面足球队就和丰都麻辣鸡足球队来了一场 " 友谊赛 ",双方都将自己的特色美食小吃摆进了现场,麻辣鸡、铺盖面、豆腐乳、青龙茶摊前的人气比赛场还高。
(荣昌铺盖面队 vs 丰都麻辣鸡队比赛现场,球迷们对吃更感兴趣,来自荣昌发布)
荣昌还提出自己发掘流量,培育更多本地人成为大 V,给家乡 " 带流量 "。
5 月底的一场活动上,荣昌提出力争到 2025 年底,形成 10000 名星火达人、1000 名潜力达人、100 名成长达人(100 个标杆店铺)、10 名知名达人的网络达人矩阵。规划尤其提到,要让 " 老板出镜、产品出圈、企业出名 " 成为荣昌所有企业的共识。
以往自然发展的荣昌特色产业,得到了主政者更多重视。
唐刚介绍,上个月高洪波书记召集政府、行业召开了荣昌区铺盖面座谈会,提出要推动荣昌铺盖面实现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让其走出重庆、走向全国。为此,荣昌政府成立了铺盖面专班,荣昌铺盖面协会正式启动筹备,他也加入成为理事之一。
唐刚对记者说,最近他考虑在游客集中的解放碑开一家形象店,借助重庆旅游的人气把荣昌铺盖面的品牌打出去," 如果都只是在荣昌本地卖铺盖面那就没得意义,一定要卖到全国去。"
同样在谋划规模化、走出去的还有荣昌最大的美食招牌——卤鹅。
在今年 5 月的产业发展招商推介大会上,借助卤鹅的网红效应,鹅产业链重点项目现场签约项目 8 个,总投资 9 亿元。荣昌政府已提出成立卤鹅产业园,希望能推动全区 300 余家作坊向产业园集聚。
荣昌卤鹅协会会长邹朝文一周前接待了汕头市狮头鹅产业协会一行到访,交流中对方透露的数据让他吃惊——去年汕头狮头鹅产值做到了 85 亿元,而荣昌卤鹅一年产值才几个亿。
" 荣昌卤鹅其实就是当年湖广填四川潮汕移民带过来的,跟狮头鹅有渊源。汕头狮头鹅产业规模能做这么大,肯定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 邹朝文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荣昌最大的一家卤鹅企业三惠食品,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两年前新建工厂引入了自动化、标准化设备,保证卤味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负责人蓝伟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现在生产线能自动完成翻转、调味、杀菌、包装等程序,提高了效率,也避免了手工生产的偏差。
长期以来,荣昌卤鹅行业的从业者多是家庭作坊,以短保质期鲜食为主,冷藏最多保持三五天,将荣昌卤鹅的销售半径限制在了川渝一带。
过去几年,三惠食品与西南大学等机构合作研发适合长保质期的预包装产品,将卤鹅制品的保质期拉长到了 90 天、120 天。蓝伟介绍,公司现在大概 1/3 是预包装、锁鲜包装的产品。
(三惠食品是荣昌最大的卤鹅企业,21 记者摄)
去年,三惠食品还获得了 HACCP 体系认证证书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这意味着有了出口进入境外市场的准入资格,最近已经开始有东南亚、中国港澳地区的合作方来接洽。
邹朝文认为,因为移民历史东南亚与潮汕饮食文化联系紧密,狮头鹅在东南亚有广大市场,但荣昌卤鹅出海也有自身的优势:一方面荣昌白鹅个头中等、肉质适宜入口、川味在国外的受欢迎度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因为成本优势,荣昌卤鹅的价格远低于狮头鹅,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城市形象助力营商环境
街边餐馆、特色产业维系的是地方民生,如果说推动消费、提振规模是优化经济的毛细血管循环,荣昌政府也不忘强健大动脉,着力把产业引进来。
4 月开始爆红后,荣昌的招商部门便开始跟进布局卤鹅养殖场、家禽疫苗等项目,2025 年第二季度,荣昌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投资总额达 84.3 亿元。
最近荣昌政府接连 " 出击 ",面向外地企业开展推介,高洪波也带队外出考察,积极推介荣昌的投资环境,洽谈对接项目。
7 月 2 日,深圳市金诚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欣业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科皓光电有限公司、宝玺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广东力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荣昌区政府签署了投资落户协议,将在荣昌布局光学镜头设计及生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塑件改性材料研发等项目,预计年产值超过 10 亿元。
事实上,五家企业的负责人一天前刚到荣昌,在详细了解荣昌产业发展和营商环境后,就当场表达了投资意愿。
汽车制造配套、新材料,正是荣昌近年来积极引入的产业方向。近年来,荣昌积极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造业、食品农产品加工业、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布局。
2024 年,荣昌的规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中,电子元件产量同比增长 38.4%,印制电路板同比增长 27.8%,兽用药品同比增长 77.4%,不锈钢日用品同比增长 22.4%。
荣昌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轴黄金联接点上,既可以承接重庆汽车产业资源转移、成渝电子信息产业配套的发展机遇,也能融入成渝地区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区域大局。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庞大消费需求,叠加荣昌丰富的农牧产品资源,也给食品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发展基础。
最近几个月,来荣昌考察投资的外地企业并非少数。
在高书记考察的另一家街边餐馆面山锅铺盖面,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遇到了来自河北的刘先生,从事汽车智联网配套服务的他已经在荣昌考察了三天,了解当地市场需求。
开网约车的朱师傅也发现,最近一两个月,来荣昌考察的外地商人很多。" 都提着公文包,开口就是普通话,要么去政府、产业园,要么就是去几个景区逛。"56 岁的朱师傅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前来考察的外地企业家,普遍都对荣昌的城市面貌感到意外。
硬件方面,与重庆主城的山城地貌完全不同,荣昌城建规整,道路笔直宽阔,工业园区与居民生活区接近,高铁站距离园区、城区也只要十几二十分钟,对于企业招工、物流运输构成便利。
(下班高峰期的荣昌街头,21 记者摄)
软件方面,荣昌政府近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除了 " 一站式企业注册审批服务 "" 免费帮企业代办服务 " 等优化行政审批的服务项目外,还强调政府政策的稳定、一致。
一个登上新闻的事例是,一家电子企业在荣昌考察了几年,尽管中间荣昌换了三任区委书记,当地给到的招商引资政策一直按进度如期兑现,最后这家企业欣然落户荣昌。
曾经苦于不够红的荣昌人,如今终于体会到了 " 太红了也有烦恼 " ——游客、企业纷至沓来,如何把 " 网红流量 " 转为 " 经济增量 ",如何让外来游客常来、让外来投资长期扎根,需要长期下功夫。但好在,这已经不是高书记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所有荣昌人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而且经过这几个月来的城市形象塑造,外界对荣昌的善意和期待也在增长。
正如河北人刘先生所观察的," 其他热门城市,很多产业早就有投资进去了,而像荣昌这样,以前相对冷门、现在正当红的城市,可能正是一片蓝海。"
本期编辑 刘雪莹 实习生郑莹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