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年前,
当日军铁蹄踏破珠江口的岛屿,
一条跨越三地的生命通道悄然建成。
从珠海银坑的难民庇护所,
到澳门镜湖医院的秘密救治,
再到惊心动魄的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珠港澳三地民众以勇气和善念
编织成一道看不见的战线。
这是一段关于
无数 " 普通人 " 的非凡传奇,
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之际
守望相助的历史见证。
在珠海湾仔银坑社区,树木掩映间,几段残存的石墙、一处凹陷的灶台,静静诉说着一段烽火岁月。村民廖有财回忆,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看到满地砖瓦,却不知曾是何处。" 直到 2010 年,马菁岐女士出现,才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一个难民营。"
马菁岐女士(资料图)
1937 年,日军侵占三灶岛等地,大批居民逃往澳门。1939 年,前广东省财政厅官员马士骥(又名 " 马保罗 ")赴澳探望正在上初中的女儿马菁岐,目睹街头难民惨状,又得知澳葡当局以影响卫生与治安为由计划驱离难民,遂决心筹建难民营。
马保罗(右)与马菁岐(左)
在海外华侨、社会各界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选定与澳门一水之隔的银坑村,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在此搭建起庇护之所。
建设中的难民营
" 这里距离澳门非常近,方便慈善机构补给和服务。" 珠海历史名人研究会会长吴流芳介绍。难民营自 1939 年 11 月运行至 1941 年 6 月遭日军关闭,存续虽仅一年零八个月,却收容了约千名难民。
远眺难民营
儿童在难民营做手工
难民营下的蓄水池
如今,灶台遗迹上凹痕依旧,百人共炊的场景仿佛并未走远。一棵 1939 年才有平房高的木棉树,如今已参天如盖,成为这段历史无声的见证。
难民营灶台遗址
部分难民合影
当年的木棉树已经参天如盖
当难民溯流而至澳门,镜湖医院成为一处重要的避风港。
" 三灶岛离我们很近,日军轰炸造成大批伤员,我们发挥了关键的救护作用。" 镜湖医院慈善会理事长刘永诚说。院长吴培娟补充道,在人均月收入仅几元的年代,医院理事们竟募得 10 万元巨款支援抗战,"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镜湖发起成立筹赈兵灾会,就连贫苦学生也省下零钱捐献 "。
澳门镜湖历史纪念馆
1941 年至 1943 年间,镜湖收容了近 400 名难童。" 葡澳政府、本地和内地的慈善机构,都求助我院。我们为每个孩子登记姓名籍贯,拍摄两寸半照片登报寻亲。" 吴培娟说。更令人动容的是,在医院领导月薪仅约 45 元的情况下,难童每月伙食标准定为 30 元,八岁以上还获安排入学。
日军登陆三灶岛,村民 " 走难 " 饥寒交迫,中山县政府第七区公安分局向镜湖医院求助。
背后推动这一切的,是共产党人柯麟医生。他以镜湖医院为掩护,执行党的任务。" 大家心照不宣,但都保护他的身份。" 吴培娟说。柯麟秘密组织医护人员,救治了众多抗日骨干,使镜湖成为战时重要的庇护所与交通站。
柯麟医生
镜湖医院的使命远不止于本地救护。1941 年底香港沦陷,大批文化界人士被困。周恩来指示开展秘密大营救,镜湖医院成为西线营救的关键枢纽。
在柯麟等人的组织下,镜湖进步护士参与接应照料,范长江、梁漱溟、夏衍等文化名人经澳门撤离。梁漱溟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 承澳门朋友冯、柯两先生帮忙,移居到一间空房内,慢慢设法离澳。"
镜湖医院正门旧貌
镜湖医院当年的牌匾
撤离路线险象环生。文史资料记载,梁漱溟一行途经三灶岛时,得到 " 海上豪杰 " 吴发仔相助,借送货船掩护抵达台山。吴发仔本是三灶岛民,家园被日军摧毁后,他率众抵抗,成为民间抗日领袖。他的货船离岛时有 16 只,仅 3 只抵达,可见路途之艰。而纵观整场香港大营救,800 余位进步文化人士竟无一人伤亡。
1943 年,中山抗日游击大队海上游击队(海鹰队)正式成立,珠港之间的海上生命线被他们打通,虽然抗战胜利前夕,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在战斗中牺牲,但他们 3 年里为华南敌后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屡建战功,在珠江三角洲抗战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从银坑难民营的柴火灶台,
到镜湖医院的慈善病床,
再到穿越珠港澳航线的救援小船,
这个由普通中国人构筑的 " 生命三角 ",
在抗战烽火中
串起了跨越地域的勇气与善念,
也是珠港澳
同舟共济、共御外侮的见证。
庆祝抗战胜利之日即将到来,
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
汲取奋进力量!
文、图:珠海传媒集团 金璐
部分图片由镜湖医院慈善会、吴流芳提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