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智慧 14小时前
包政:真正拉开企业之间差距的是什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导读   

不是每个企业都有天才企业家,但几乎每个长青企业背后,都有一批职业经理人阶层在默默托举。企业要真正长大,靠的是能培养出一群把利润当责任、把企业当共同体的经理人。这,才是真正拉开企业之间差距的原因。

作者 | 包政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今天讲三个主题:第一,企业的性质;第二,企业存在的价值;第三,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培育。

这三个主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个问题,企业的性质。它要回答的就是企业内生的组织力量到底来自于哪里?现实中的企业是怎么定义的,它内生的力量形成以后,这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呢?这是一个动力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企业的存在价值。大家很关心华为,那我就告诉你华为的存在价值和理由在哪里。

第三个问题,企业要想实现前面两条,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整个产业社会、工商企业建起一个阶层,培育一个阶层,这就是职业经理人的阶层。

大家以前听我讲课,强调的是管理、管理者,其实到企业去,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经理人,真正驾驭管理和管理系统的实际上是经理人阶层,而且不是一个经理人,是一群职业化和具有专业能力的经理人。

企业的性质

那我先谈第一个主题,企业的性质。这个话题很多人思考过,但不知道其中深刻的内涵。我认为理解企业性质比较贴近理论概念的,是稻盛和夫。

他明确表达了,我为什么要创办企业?企业何以能够存在?

第一,企业永远是员工生活的保障。而且他说明,一定要让员工通过企业这种经济形态,过上体面的生活。这个不是道德,它是经济的基本规律。

第二,企业是员工心灵的家园。就是员工的内心、精神世界,要寄托在企业。我在理论上写过,叫结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系。稻盛和夫很明确,企业是员工心灵的归属。

第三,企业是员工做人尊严的保障。也就是说,有了这个企业,就像德鲁克所说的,每个人就有了身份、社会地位。

这样表达的深层次含义是什么呢?稻盛和夫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希望企业按照这个去做,从而让所有员工认定这个企业是共同的,大家一起拥有的,这就是企业的性质。

稻盛和夫在战后创办了两个世界级公司,这不是偶然的。所有事业发展都可以还原到最开始的对自身的本质规定性,这就是企业的性质。

巴纳德 1938 年写的书《经理人员的职能》,就是承担职责的能力和意愿。这书讲了,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事,要让所有员工真心实意拥护和服从企业总体的安排。所以,经理人员的安排、管理、命令,必须以员工服从为前提。

当然,在知识经济、知识劳动为主体的企业,一定要唤醒他们的良知良心,这里关键在于企业的性质是什么。稻盛和夫很悟道,所以他能创造两个世界级企业。他的员工退休了,心还在企业,死了以后有个愿望,叫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到 1978 年,西蒙写了《管理行为》,副标题是关于组织中决策过程的研究。他讲了,我们的命令、指挥、协调、组织和控制等管理行为,必须落在员工认定的、服从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如果员工没认可,企业没形成信任和信誉,你的命令就会落空。

▲ 郝伯特 · 西蒙(Herbert A. Simon,1916 年— 2001 年),美国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197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所以,治理企业最重要的,就是按照稻盛和夫、巴纳德、西蒙讲的,在他们真心实意拥护和支持的范围内,行使组织和管理权限。否则,只会反遭其辱。很多企业因为在根本命题上没形成共同认定的组织原则、价值观、企业性质,也没有感知到公司是共同的,员工是公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管理往往无效。

这就导致很多企业最后只能强化行政命令体系。内在的逻辑很简单,员工不能自觉、自愿、自动自发。那怎么办?只能依靠产权形成行政权力体系,依靠官僚等级推行企业要做的事,这时候管理就变成另一种方法了。

我以前就讲过,企业当局只有两种:行政当局和管理当局。如果你按照稻盛和夫确立的企业性质发展,就能形成管理当局。

那现实中企业是怎么做的呢?我们谈谈斯隆,他大概在 1918 年进入了通用汽车公司。通用那时很乱,斯隆进去后有点后悔,觉得没未来,想换单位。后来一想,不行,要研究怎么把杜兰特的通用整合起来。当然,还有重要原因,杜兰特整合时,斯隆是带着公司进去的,成了股东。斯隆想,如果离开,股权可能就不值钱了;如果做起来,股权还能增值。这很重要,经理人阶层不只是拿工资的,他可能会变成经理人股东阶层,这样可以从根本上维护企业的性质。

斯隆从 1918 年开始思考,到 1919 年底完成,写了《组织研究报告》,距今百年了。他写了两条组织原则、五项组织目标、四条组织路线,然后去架构这个公司,把它变成不同于传统企业帝国的现代企业。

他在报告中确立了两个组织原则。第一,事业部包括总经理、管理团队的职能绝不允许被削弱。第二,公司总部的 " 中央组织职能 " 对公司各种活动的适当控制是绝对必要的。在这里,斯隆采用了一个看似矛盾的表述:每一个业务部门的最高经营者绝对不应当被限制,而总部的中央组织的适当控制又是绝对必要的。

整个组织的原生力量在业务一线经理人员和管理团队,他们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意愿,需要通过合理方式,不断强化发展。这包含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天赋、后天经验知识等,这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内生创造财富的动力所在。

那怎么获取这样的力量呢?斯隆很明白,他建立现代企业核心在这里,他跟德鲁克对话,德鲁克认为要给企业制定基本法,使命、愿景、理想、追求等。斯隆明确反对,他认为,对企业来讲,像美国宪法或独立宣言所讲的一样,我必须对每个人,尤其是关键经理人员,尊重他们的人格、自主意识、自由创新精神,而这是天赋人权,是人本主义概念,人本主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释放他们的力量。

斯隆本着这个精神跟德鲁克说,必须遵循这个法则,给员工以一个公民地位,承认他的社会地位、自主意识、自由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协商、沟通、引导,甚至争论,让大家看到事实,达成共识,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协同关系。

斯隆讲,或许这种方式比亨利福特的行政化集中命令复杂,花时间。但要有耐心,在过程中让大家感知只有这种方式才是有效的,并且大家学会了不带行政命令的协同方式。如果这种方式如果培育出来了,人们彼此之间接受了这种方式,做事就更加具有效能。

德鲁克写了《公司的概念》,斯隆看后直说,这个书会误导人们对企业的理解。当时斯隆很生气,说这本书有害。斯隆不认可德鲁克那套使命、愿景、理想、追求,觉得太复杂。

企业有根本性东西,就是回到稻盛和夫概括的,把企业做成员工生活的保障、心灵的归属、做人的尊严。这就是创办公司要做的事,没有别的东西,由此赢得员工发自内心认同支持。

德鲁克说,日本公司是企业家族,像一家人,荣辱与共生死与共,能够把自己的意见、建议、能量、发挥出来,我们可以争吵,但是最后靠事实来决定。

斯隆的决策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反对意见,就不做决策,再找事实,再解读事实,再次讨论争论,直到看到事实背后真相。斯隆就说,好了,事实已为我们做出决策。

这就是职业经理人的理性,不依赖创业者威望、经验、智慧、直觉。企业家要 500 年出一个,但产业社会需要一年出 500 个经理人。

如果企业生产财富,创造利润,不和员工共享,社会财富怎么消耗?支付能力有限,需求无限。可你不给员工生活保障、体面生活,自己生产的财富消耗不掉,不就是经济危机吗?

不改变这种思维,社会再生产循环就可能表现为产能过剩,经济危机。计划经济下叫短缺经济,市场经济下叫过剩经济。过剩的是物质,缺的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支付能力在哪?回到稻盛和夫对企业性质认识,企业永远是员工生活保障,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体面的生活,这是企业性质决定的。

德鲁克讲,董事会最重要工作是关心全体员工良知良心。一个企业能否成长,在全体员工共同认定的精神境界范围内成长,不可能超出。我以前觉得德鲁克对,现在认为只对一半。他讲的是通过管理的方式,来提高大家的经济,但稻盛和夫、斯隆不是这样想的。在一开始企业性质层面已经认定,员工是企业一份子,享受共同体成员待遇。它在根本上已经让大家认识到这种精神境界并支撑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中间不需要管理,这就叫自觉、自愿、自动、自发。

性质上决定的事,它不是方法上、手段上解决的问题。就像家庭社会的家庭成员,他们极力会维护一个家庭的存在,而且会出力,没人需要去命令他们做什么,他们就会主动的去响应,所谓主动性、创造性和天赋。

今天第一个命题想告诉大家,作为职业经理人,完全有能力帮助企业确立现代企业性质。否则,就变成传统企业,就像亨利福特体系,行政化的、专权的,官僚体系主导运营。它在机器代替人力的传统产业是可行的,但在知识代替人力的现代经济下,竞争力就不行了,内在动力也不行。

如果你不能按现代企业确立它的性质,那企业只有一种可能,用命令式、行政化、集中式官僚体系来驾驭公司活动、人和事。

企业的存在价值

那怎样去做?这就是第二个问题,企业的存在价值。

当年我们给华为起草基本法,不知从哪入手,当时主要起草人是我和黄卫伟老师。因为当时不知道斯隆,我看到本田宗一郎提到三喜欢原则。本田宗一郎和合作伙伴藤泽武夫彻夜谈,企业能不能持续发展?不是挣点钱就走,要永续经营。

最后的结论是,我们要把这个公司干好,首先要让员工喜欢,员工满意,这是第一原则。只有员工满意,才能产生更好产品服务。然后让消费者满意。从员工到消费者,中间还有经销商满意。

有了三满意原则后,华为基本法就有了抓手。现在看华为基本法,还是那个架构,顾客原则、员工原则、合作者原则,三大原则支撑了华为基本法。

对企业来讲,它的最终的目的和最直接的目的只有一个 " 利润 "。

很多人会说,包老师以前讲德鲁克,企业只有一个恰当定义,创造顾客。大家学过德鲁克经典五问?开篇就是谁是我们的顾客?顾客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我们怎么满足顾客的需求等,这成了现在中国管理思想流行语。

最近我想,德鲁克思想观察的管理实践在哪呢?斯隆那时 60 多岁,德鲁克 30 多,我们去看斯隆是怎么干的。

斯隆在斯隆麻省理工毕业就去了海厄特,去当绘图员,还有一个同事比特,他们业余时间就思考怎么让海厄特挣钱。所以,斯隆从海厄特开始就思考怎么挣钱了。他没有问我的顾客是谁,顾客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然后看看能不能定制定一个战略,然后弯道超车,不是的。因为海厄特不挣钱,就要知道错在哪、哪里需改进。这是斯隆和比特天天思考研究的事。

斯隆他们跟老板说,你得这么做,你得那么做。斯隆那时 21 岁,老板没听,斯隆就很气馁,既然我发挥不了作用,我已经尽力了,那我就离开这家公司。

所以,这里有两点值得启发。第一,哪怕你是绘图员,你不要觉得这个很没有意义,你在任何岗位上你都要以整个企业为己任;然后第二条,你一定要以整个企业的能否盈利为己任,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

所以,职业经理人怎么培养?自我培养。关键要有这两条意识,就有机会发展自我。后来听说老板濒临倒闭要卖,斯隆就买下来了,那年他 23 岁。

斯隆从这个起点开始操盘这个手工作坊,他年终无休,没节假日礼拜天,6 个月就扭亏为盈了。在这个过程,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了?自我锻炼,自我意识,你的意识在培养你。

所以,我觉得管理学要改写:德鲁克说,企业只有一个恰当定义,创造顾客。这是错的。企业只有一个恰当的定义,追逐利润。德鲁克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很清楚如果大家都去追逐利润,那这产业社会变得非常疯狂。

德鲁克要找出办法,说利润是企业做对事情的一个检验指标。他是好意,要给我们整个产业社会找到一种持续发展的原则,你不要去追逐利润。

如果你要把企业再生产循环连接起来看呢?既然是检验指标,那就知道事情该怎么修正。利润明确告诉你,挣钱怎么做、做什么。如果错了,就看当初的设想错在哪里。所以,利润是整个企业再生产循环当中的一个导向,一个唯一的导向,它的导向是不断地引导你如何挣到钱。

斯隆就是这么做事情的,他在思考怎么能够挣到钱呢?在海厄特,他很清楚要把那些不挣钱的、浪费的环节给改善了,要把产品要做得更好,那才能挣到钱。

只有利润才能拿来分配,德鲁克也知道这个逻辑,说钱不是持续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要通过工作本身、通过成就感,道理说得通,但现实不那样。

成就感体现哪?工作很满意,非常投入,很有有成就,回家跟老婆说,得到表扬。然后老婆说,钱呢?没钱。那你后果就严重了。

所以,德鲁克所讲的,通过工作本身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人的工作热情只有来自于工作本身,可是现实中斯隆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解决工资分配,利润分配,股权分配。

为什么?因为你不解决,工人就罢工。利益分配不解决,你讲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稻盛和夫明白,公司是员工生活的保障,在公司工作获心灵的归属、最后获做人的尊严,这很完整。

大部分人到公司的目的,巴纳德讲得很清楚了,就是参与企业的分工体系来谋求一个职位,从分工体系当中找到自己专业和专长,发挥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

这就是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的它的一个特性,就是通过参与这种分工体系之后来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并获取个人价值最大化,在帮助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时候,去获取个人利益,这才是正当的。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企业当局才是合法的,管理的合法性来自于这里。

斯隆因为懂得如何赚钱,他才在产业社会中站住脚了。后来杜兰特把他带到了通用汽车公司,他就是职业经理人股东阶层。如果他没有挣钱能力,他不懂得如何按照挣钱的要求,在产品上、流程上想办法,他就没有这个身价。

所以最核心的是,经理人要知道依靠流程的强化,依靠产品的更新换代,然后来谋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同时,跟创造财富的员工共享企业长期的价值,让大家感觉到,这是一个共同事业。

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培育

第三个问题是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培育。

职业经理人哪来?经理人概念很早就有,像泰勒,科学管理之父,他当年就是效率工程师,美国工程师协会的骨干。他发现企业业务流程跟工程师面对的流程一样,于是就进入企业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所以,历史上就出现一大群效率工程师,这是最早职业经理人阶层。

那什么是职业经理人?斯隆讲,职业经理人有几个特征。第一,现代社会或现代企业需要职业化经理人队伍,跟职业律师、医生一样。没有职业化的律师,没有职业化的医生,那么就不是现代医院,就不是现代律师行。

德鲁克说,现代社会也叫产业社会,跟家庭社会不一样,它是由一个个的机构构成的。它的社会化分工是以机构的方式进行的,这是第一条。每个机构当中的员工都是职业化的员工。

所以,他有两句话概括了现代产业社会的特征:机构型的社会,职业型的员工。每个人都是加盟一个企业,有了一份职业,然后跟社会发生分工一体化的关系。

斯隆也很明白,他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把通用汽车公司干好了,他才能获得社会的身份地位和财富。这就是职业经理人,斯隆非常清楚的告诉你,职业经理人的顾客就是企业。

由此产生第二个特征,职业经理人没有权力,这跟传统不一样,现代企业需要呼唤的职业经理人,因为他没权力。有的是什么?有的是责任。为什么?

经理人应用了社会资源,能否创造财富变利润?利润决定身价,到底你值多少钱?经理人能给企业相关利益者带来多少财富转利润,这是关键。所以,它第二个特征就是赚钱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他的责任所规定的,就是经理人应用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的能力。

职业经理人就像律师医生,他只有他的顾客,面对顾客,顾客就是企业,说白了,就是经理人要打造一台挣钱的机器。

所以,斯隆说,职业经理人不需要取悦于任何人,把企业做好就可以。他也不要在乎别人有什么意见。他就按事实做决策就可以。你能力越强,那么你做的事情就越大,创造价值的能力就越大,如此而已。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性的经理人阶层,他才能保证这个企业按照价值创造的过程以及最终的目的,不断的改善,才能持续发展。

这套挣钱的逻辑是简单的。我们需要这样一群人,叫职业经理人阶层,在企业主导经营、组织管理。

斯隆在汽车行业工作了 40 多年,在通用 20 多年,他写成了《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岁月》,它是全景案例,斯隆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如何,都给它记录下来了,这就使得我们可以模仿。

比如工资怎么确定?斯隆认为工资是生活的成本。那就跟马克思的观点是一样的,工资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的货币表现。

所以,他就开始从劳动统计局采集数据,制定公式,并且告诉工会,我还有一个增长因素,通过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跟员工、跟股东、跟消费者分享这个好处。

比如利润分享,怎么分配也有一套完整的做法。

比如股权,如何通过股权,把投资者、出资人,股东和经理人股东变成一个整体。

现在我们大部分的企业遇到的就是这个问题,今后企业代际传承的时候,靠什么能够让这个企业持续发展呢?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先把经理人股东阶层在企业内部发育出来,这个时候他们就变得理性,他就会保证这个企业整体上能够可持续,如果没有这个概念,那代际传承一定会出问题。

  —— · END · ——  

   作者|包政  

包子堂创始人,中国著名管理学者,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 EMBA 教授,《华为基本法》主要起草者之一,已出版《企业的本质》《营销的本质》《卓有成效的经理人》等近 10 部著作。

为您推荐 :  

周末到北大听名家讲课!

项目:

学制:2 天,16 课时。

时间:正在报名中,2025 年 9 月 13-14 日开课。

结业:颁发北京大学结业证书。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为您推荐:

华夏基石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

这套实操方法论,目前已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内训超 300 场,超 60000 名企业家和管理精英参与学习,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助力企业实现市场突破和组织变革。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