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日历 09-10
在教师节这天,讲讲史前小朋友的作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940 年秋天,四位法国少年意外地闯入法国拉斯科(Lascaux)洞窟,发现了洞窟中的动物壁画。八十多年过去,类似的洞穴壁画在世界各地一个又一个地不断出现,

拉斯科洞窟壁画的复制品,野牛 | Traumrune / Wikimedia Commons

画家是吃了菌子吗?

早期的研究者曾设想过多种假说解释远古 " 艺术家 " 的创作意图。拉斯科壁画中有许多完全和现代绘画构图逻辑截然不同的物象重叠,比如几头原牛的图形互相重叠在一起,也有长着 2 个脑袋的野马,有学者据此认为,壁画应当是克罗马农人巫师的杰作,通过服用药物或过量换气,巫师在精神恍惚时进入了 " 另一个世界 ",他们会将自己 " 看到 " 的一切如实的绘制下来,哪怕它们重复或荒诞,这足以说明壁画是早期巫术仪式的产物。

也有学者观察到,拉斯科壁画几乎没有植物图形,一些大型动物图形附近还有矛状的线条,他们认定,壁画应当是部落的猎手彰显自己猎捕成果的丰碑。

拉斯科洞穴壁画复制品 2 号节选画面中的野马,可以看到画面中央的马匹被描绘出 2 个角度略微不同的头部,早期研究者认为这是绘画者服用致幻药剂后精神恍惚的表现,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是 " 远古艺术家 " 为了表现动态的效果使用不同颜料刻意绘制的,以达到在不同的角度观看时有类似于 " 动画 " 的效果 | Jack Versloot / Wikipedia

但这几种假说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上图的野马为例,两个重复的头部可能会迎合 " 巫术假说 ",但除了重复的马头之外,整匹马的其他部位清晰精准,显然不是精神恍惚之人可以完成的。而不管是法国拉斯科壁画,还是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壁画,甚至更遥远的阿根廷平图拉斯河手洞(Cueva de las Manos)壁画,画作旁边都留有绘制者的身份标签——用颜料留下的手印,这些娇小纤细的手印似乎全都来自女性和孩童,而在渔猎采集社会,这一群体往往并不直接参与猎捕。

平图拉斯河手洞壁画上的喷涂手印,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远古 " 艺术家 " 们在作品旁留下的 " 签名 " 或 " 印章 ",这样的手印在拉斯科、欧洲的其他洞穴壁画和亚洲许多壁画中也常有出现 | Marianocecowski / Wikipedia

其实是 " 辅导作业 "?

于是,另一种假设开始赢得更多的关注——岩壁上的动物图像,是否是部落的女性在对狩猎活动进行旁观之后,为了启迪教育后代而画下的?

远古的克罗马农人当然会把自己的生存之道教给后代,但这些知识很难长时间传播:在当时的条件下,技能教学必须在实际生活场景里现场演示,长矛有怎样的手感,投掷它需要何种力度?这需要现场触碰才能掌握;哪种植物苦涩难咽,哪种甘甜如饴?这离不开味蕾的实际体验;哪怕是语言逐渐丰富之后,生存技巧的传播也可能因为掌握者的意外去世而遗失,或因为不断误传彻底走样。

拉斯科洞窟的动物壁画,鹿 | Codex / Wikimedia Commons

古罗马修辞学家琉善认为,视觉超越了听、触、味、嗅觉,因为它可以留下痕迹,这就让它具备了超越时空的能力。今天的我们正在享受这样的能力,文字,正是语言和感觉的视觉化表达。但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古人可能选择了另一条视觉化传播知识的途径——绘画。

当然,这个假设必须满足一个前提:这些壁画是否真的能准确地反映出古人类希望传递的知识细节?如果拉斯科壁画的绘制者,想要向绵延不绝的子孙介绍,关于生活在他们周边猎物的知识,那么画作就一定要精准地反映这些动物真实的特征

平图拉斯河手洞壁画 | Hiroki Ogawa / Wikimedia Commons

拉斯科壁画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吗?画中的一匹野马或许可以说明问题。这匹正在躲避利器攻击的小胖马拥有特殊的毛色——它的鬃毛黝黑,身体被毛十分浅淡,腹部近乎白色,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背部还被用黑色的线条小心地勾勒出来。而只要你回头看看我们最初提到的那匹 " 双头马 " 就会发现,这样的勾边并不是普遍存在的。

拉斯科壁画中描绘的由 Dun 基因导致的毛色淡化的野马 | Wikipedia

这其实是兔褐毛马的典型特征,由于 Dun ( D ) 基因座抑制了马毛囊真黑素和褐黑素的合成,马的被毛出现了毛色淡化的现象,而马匹背部中线处的毛囊则受到 T-box3 基因的影响,黑色素颗粒大量在毛干中分布,形成了细细的深色背线。今天的普氏野马、野驴种群大多表现这样的毛色,生活在距今 4.3 万年前的古马 DNA 中也已经能找到 Dun 基因的身影,拉斯科的 " 艺术家 " 一定仔细观察过这样毛色的野马,并把它准确地描绘在岩壁上。

现代马匹中的由 Dun 基因导致的毛色淡化,可以清晰的看到浅色的身体被毛和明显的背线 | Wikipedia  

远古的智慧传承者

法国南部派许摩尔壁画的创作年代比拉斯科壁画更为久远,它所表现的野马毛色也更极端:马头和颈部呈黑色,身体大部毛色却是由白色为底点缀黑色圆点。在今天的家马毛色分类里,这被称为豹点毛色,美国马种阿帕卢萨马(Appaloosa)就拥有这样的典型特征。

阿帕卢萨马 | Karakal / Wikimedia Commons

由于决定这种毛色的 LP 基因座与先天静止性夜盲症有关,在弱光条件下豹点毛色的马会出现视觉障碍,而且这样的毛色也更容易被野外天敌发现。

以往人们倾向于认为这种毛色只可能出现在人工繁育的家马身上。2.5 万年前的派许摩尔壁画绘制者不可能在野外见到豹点毛色的马,这个例子也一度成为 " 巫师精神恍惚 " 假说的有力证据。然而 2011 年的研究彻底推翻了这个结论,古基因组学研究从史前古马样本里找到了 LP 基因的确凿证据,考虑到当时的冰期环境,黑白豹点的毛色很可能更有利于野马在雪地藏身,这样的自然选择很可能让豹点毛色野马在当时变得较为常见。

壁画又一次证明了自己准确承载知识的能力。

派许摩尔壁画的复制品,可以看到两匹豹点毛色马的图像,以及同样存在于壁画周边的手印 | Wikipedia

教师,在今天特指在特定场所讲授专门知识的职业人群,而在刘慈欣早期作品《乡村教师》中,通过外星生命的视角阐释了教师的本质——在两代生命体间传播知识的个体。包括拉斯科在内的史前岩画的绘制者们,是否是抱着教育后人的目的高举火把钻进山洞的?她们是否可以被看做是远古的 " 教师 "?

要解答这些问题还需要长久的研究。但万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凝视壁画回望远古的故事,她们便的确实质性地完成了传播知识的使命。而我们也正是依靠绵延万年不断积累的知识,不断前行在通向未来的道路上。

谨以此文向人类知识的传播者们(包括辅导孩子做作业的家长)致以崇高敬意!

作者:一个男人在流浪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转载请联系 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罗马 法国 野马 效果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