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部国产战争片,在它上映的那个年代,以逼真的战斗场景和优秀的战场氛围塑造让我国的战争片仿佛有了 " 好莱坞战争大片 " 的质感,但它的剧情同样也是备受争议的,比如 " 哄骗 " 连队殿后," 逃兵 " 当指导员,哄抢战俘物资,枪杀俘虏等等,今天我们花点时间来聊聊 2007 年由冯小刚执导的战争片《集结号》存在的争议和军事细节。
(▲《集结号》)
影片开场交代了时间背景为 1948 年冬的华东战场,主角所在的部队为中野,请记住这个时间背景,这是第一场战斗戏份,这里凑 6 顶钢盔的小细节不错,解放战争期间虽然缴获了大量国民党军的武器装备,但钢盔一般只少量配发给技术类兵种比如炮兵、工兵等;
(▲钢盔细节)
这里只有部分人佩戴了钢盔,而且从钢盔正面的擦痕表明,可能是刚从国民党军手中缴获临时抠掉了青天白日徽,这里没有不妥,但如果换成日式 90 盔更好,后面守旧窑场阵地时解放军几乎人手一顶 M1 钢盔看着有些别扭。
(▲抠痕细节)
(▲全员 M1 钢盔的 PLA)
然后就是 6 人进去摸点,不知道大家看这一段是什么感觉?本片的动作指导是来自韩国的朴柱天,他担任动作指导的影片还包括《登陆之日》和《长津湖之水门桥》,我个人认为这些战术动作、持枪姿态、手势并不适用于那个年代的战争戏,而且有几个士兵厚厚的手套甚至都遮挡了步枪的正常瞄准,最接近解放战争的影片《南征北战》中解放军持枪据枪跃进的动作就非常标准,如果没有概念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不符合年代的战术动作)
(▲如何瞄准?)
(▲《南征北战》)
这一段的亮点是表现出了战场 " 残肢断臂 " 的血腥场景,尤其是任泉饰演的指导员被人炸成两截,这个化妆效果就当时的国产战争片而言是非常震撼的,当然这些烟火和特效是来自韩国的团队完成,他们曾参与 04 年的韩国战争片《太极旗飘扬》的拍摄。
(▲优秀的化妆效果)
这场仗过后就出现了射杀战俘和哄抢俘虏物资的剧情,虽然影片在后面开会强调了 9 连的这些错误并给予了相应的处罚,但请注意影片给到的时间背景是 1948 年的冬天,这时解放军即将取得对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胜利,射杀战俘和哄抢物资这种情况在纪律严明的解放军中几乎不可能出现,我认为影片主创人员可能还是不太理解人民军队这四个字的含义;
(▲杀俘和哄抢物资)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随后用一个性格懦弱的逃兵文书担任连指导员更是荒谬,我军指导员这个角色在基层连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早在三湾改编时期我军就确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指导员这个角色对于政工水平和军事素养都是有严格要求的,这一点可以参考《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篇章中对指导员角色的演绎。
(▲ 9 连代指导员王金存)
(▲能文能武李延年)
随后就是汶河南岸阻击战,即本片的核心剧情 " 吹没吹号 ",9 连奉命阻击敌人以确保团主力转移,以集结号为令撤退,但直至拼到最后一人始终没有听见号声,最后在团长墓前才得知压根就没有吹号,也就是说 9 连是计划要牺牲的,只是团长没有明说。
(▲本片核心 " 吹号 ")
但是我们的军队从来不需要 " 欺骗 " 队伍参加危险任务,而且布置任务从来都是让指战员们清楚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以及什么时候撤退,再不济也会有根据战场形势变化相机行事的指示;
(▲刘亚楼你记一下)
而且阻击任务往往非常危险,一般都是选精锐部队上,比如湘江阻击战中的红 34 师," 不要伤亡数字 " 的塔山阻击战中的东野四纵(11 纵等部队),几乎无险可守的铁原阻击战中的志愿军 63 军,而 " 哄骗 " 队伍以及用 " 杂牌 "" 壮丁 " 殿后从来都是反动派旧军阀部队的作风。
(▲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解放军战士的步枪大多为 VZ-24 和中正式,机枪为 20 发弹匣的勃然 79,民 24 重机枪缺少了水管和水箱细节,9 连的两任指导员都使用司登冲锋枪,连长谷子地使了一把春田 M1903 步枪;
(▲ VZ-24 和勃然 79)
(▲疑似 53 式重机枪改的民 24 机枪)
(▲司登冲锋枪也是改的道具)
(▲ M1903 步枪)
宝强在《集结号》使惯了约翰逊步枪,演顺溜的时候依然念念不忘还抱着它,在影片中他用鸡苗约翰逊射杀了两名用倍镜约翰逊的国民党军 " 狙击手 ",可见约翰逊步枪在影片中就是精确步枪的设定,但这是把枪管短后座原理的半自动步枪,射击精度甚至还不如春田或 VZ-24;
(▲约翰逊 M1941 步枪)
(▲国民党军使用的带瞄准镜的约翰逊步枪)
而电影中频繁出现在双方阵营的波波斯冲锋枪更是解放战争中的冷门武器,就冲锋枪而言,汤姆逊和司登甚至 M3 才是主角,老刺猬身上的 50 式冲锋枪携行具和手中的波波斯倒是不违和;
(▲疑似 79 式冲锋枪改的 pps 冲锋枪)
(▲汤姆逊冲锋枪)
(▲ 50 式冲锋枪携行具)
最让人奇怪的是影片并没有大量出现 38 式步枪,这款武器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都应该是主角;
(▲解放军装备的 38 式步枪)
阵地中的没良心炮应该半埋入土中以抵消后坐力和膛压,单靠一个架子是远远不行的。
(▲奇怪的 " 没良心炮 ")
从前后两场战斗戏份来看国民党军的这身行头,电影想要塑造出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美械部队的形象;
(▲美械部队)
这些士兵头戴 M1 钢盔,身穿美军的 M43 野战夹克,M36 背带搭配着各种腰式弹药带或是 M36 手枪腰带、急救包以及 M1910 水壶组甚至还有 M38 绑腿;
(▲ M1 钢盔和 M43 野战夹克)
(▲ M36 背带 /M23 弹药带 /M36 手枪腰带)
(▲各种美式装备细节)
步枪多为 M1917 和 VZ-24,机枪包括勃朗宁 FN1930、79 勃然、捷克 ZB26 以及 M1919A4,虽然武器繁杂,但这种混搭的情况倒也符合国民党军美械部队的实际情况。
(▲各型枪械细节)
但细看的话其实槽点很多,比如 M43 野战服从来都没有大规模装备过大陆时期的国民党军,整体依然是以中山式制服为主,头戴 M1 钢盔可以说是影视剧中国民党军精锐美械部队的象征之一,但装备的规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钢盔依然是日式 90 盔为主;
(▲ M43 野战服服役数量很少)
(▲ KMT 的中山式制服)
(▲ KMT 的日盔)
而剧组给国民党军搭的单兵装具几乎都是乱配的,比如步枪手配解放军 50 式冲锋枪携行具,机枪手甚至穿着建国后解放军自制的 1951 年式 M1 卡宾枪携行具,军官用手枪却配着步枪弹夹包,冲锋枪手佩步枪弹药袋等情况比比皆是;
(▲冲锋枪配步枪弹夹腰带)
(▲手枪配步枪弹夹腰带)
(▲步枪配 50 式冲锋枪携行具)
(▲步枪配 1951 年式卡宾枪弹匣携行具)
还有不知道是不是道具组的 M36 背带太短以至于和腰式弹夹包搭配时只到士兵的胸部位置,不得已又在腰间加一条手枪腰带,看上去有些别扭,可以简单参考下二战美国陆军、空降兵、海军陆战队是怎么搭配的。
(▲放两张对比图)
另外就是国民党军的这几辆坦克,稍微懂点军事知识的朋友从外形看一眼便知这是 M26 潘兴坦克,只不过这型坦克并没有出现在解放战争中;
(▲ M26 潘兴坦克)
这些 M26 应该是用 62 式坦克的变型车 82 式军用推土机的底盘改造而来,但 M26 用在本片的朝鲜战争片段中没毛病;
(▲道具车底盘细节)
而影片中一辆 M26 被 94 式 75 毫米山炮毁伤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94 式这种主要对付工事和步兵的山炮发射的低速榴弹炮很难对潘兴坦克构成威胁,除非这辆潘兴坦克在剧中被设定为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就勉强说的通。
(▲ 94 式山炮)
因为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装备的美式坦克就是以 M3A3 和 M5A1 为主,但真正的装甲主力仍然是日制 95 式和 97 式坦克。
(▲斯图亚特系列坦克)
片尾还有几辆 M4 谢尔曼坦克,看外形像是 81 厂拍《大决战》系列的道具车,也是由 82 式推土机改造而来,这辆坦克不出意外也被 94 式山炮击毁了;
(▲道具谢尔曼坦克)
再再啰嗦一遍,美军除了丢在在天津、青岛等地的几辆没有武装的 M4A2 外,没有援助 M4 坦克给国民党军打内战,唯一装备过 M4 坦克的是中国驻印军,但是战后被美国人回收,所以只要看到 M26 和 M4 坦克出现在解放战争的影视剧中,一律可以视为穿帮。
(▲中国驻印军的 M4A4 坦克)
(▲八一厂的道具车)
想起当年第一次看《集结号》时被影片的爆炸效果以及血腥场景吸引,就感觉特别真实,而模仿《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用晃动的镜头,模拟身处战场一线的拍摄手法也使得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当时只觉得这片子完全就是我们国家的 " 战争大片 ",多年后再看本片觉得军事细节方面虽然跟那些经典战争片仍有差距,但如果以 2007 年的视角来看整体算是不错了,不过《集结号》中关于解放军的一些莫名其妙的刻画也让我明白了什么叫 " 高级黑 ",把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强加在你身上,然后开始反思反省最后再让你释怀,就 07 年来说这水平也是挺高了。
(▲《集结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