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云网 6小时前
比亚迪等五家车企因垄断维修权遭起诉,中国新能源遭遇出海“必修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原创|路知遥   编辑|Cong

当比亚迪海豚以颠覆性价格登陆澳洲、当中国新能源车在当地销量榜位列前列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海之路已经踏上了正轨。成熟的三电技术、富有竞争力的价格和远超同级传统燃油车的智能化体验,正在快速攻占这片被誉为 " 发达国家汽车市场活化石 " 的大陆。

但最近,一场突如其来的调查,给这股高歌猛进的势头浇上了一盆冷水。

事件回顾:到底什么是 " 维修权 "?

据澳大利亚媒体的报道,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已经宣布,将对比亚迪、极氪、小鹏、smart 和零跑等多家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展开调查。而指控的核心,既不是产品质量问题,也不是安全标准,而是一个国内消费者或许还不太熟悉,但在海外成熟市场却异常敏感的话题—— " 维修权 "。

根据报道,比亚迪、极氪、小鹏、smart 和零跑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被控未能遵守《机动车服务与维修信息制度》(MVIS)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些厂商没有及时将维修所需的核心技术资料、诊断软件和参数提供给独立维修厂。这样一来,消费者在车辆出现故障时,必须将车送到品牌授权的 4S 店,而非选择更具价格优势且距离较近的独立维修店。

这种行为被认为构成了维修市场的垄断,不仅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权,还提高了维修成本。澳大利亚监管机构表示,如果厂商未能解决这一问题,可能面临高达 4700 万元人民币的罚款。这件事目前被认为是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上的服务标准和合规性的重大考验。

简单来说,在现阶段,澳大利亚的独立维修商们开始了集体抱怨,他们很难从这些新兴品牌手中获得维修所需的关键信息、诊断工具、软件和原厂备件。

这意味着,一辆比亚迪或极氪的电动车如果出现故障,尤其是在复杂的电子系统层面,车主唯一的选择似乎只剩下官方授权的 4S 店。这不仅可能带来更高的维修成本和更长的等待时间,从根本上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也让庞大的独立维修行业在这场新能源浪潮中面临着生存危机。

这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两种商业模式和文化的剧烈碰撞。

长久以来,传统燃油车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且相对开放的售后生态。车主可以自由选择去官方服务中心,也可以光顾街角那家开了几十年的夫妻老婆店。然而,当汽车越来越像一部 " 带轮子的手机 " 时,一种源自科技行业的 " 围墙花园 " 模式被悄然引入,试图将用户的一切都锁定在品牌自己的生态系统内。

事实上," 维修权 " 早已是全球范围内一个日益关注的话题,不仅限于汽车行业,还涉及智能手机、家电等多个领域。这个问题本质上关乎以下几点。

首先是消费者自由与权益。很显然,如果厂商限制了维修信息的公开,消费者就无法自由选择修车地点,必须依赖官方渠道,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消费者,尤其是那些希望降低维护成本的车主。

其次,则是透明度与公平性。当维修信息和必要的零配件仅限于官方渠道时,这种做法会让维修和零配件选择缺乏透明度。独立维修厂如果无法获得技术数据,意味着它们无法正常运作,这不仅影响维修厂的生存,也扭曲了整个行业的竞争环境。

第三则是关乎行业生态与市场竞争。维修市场的自由竞争对消费者而言至关重要。如果维修服务只能由官方授权中心提供,这不仅加重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也限制了市场上更多优秀维修厂的涌现,导致行业生态不健全。

最后一点则是品牌信任。对厂商而言,维修透明度直接影响到品牌的信任度。消费者往往会根据品牌在售后服务方面的表现来评估其整体价值。如果厂商在维修权问题上表现出不透明甚至压制独立维修厂的行为,那么用户的信任将受到严重损害,进而影响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

辩解:关于安全与知识产权?

虽然在国内已是常态,但我们无意揣测中国品牌正在有意构建 " 垄断 " 壁垒,只是在国内市场,消费者往往也习惯了以官方服务网络为核心的高效打法。

在中国,密集的城市服务网点、高效的直营和授权体系,加上相对较低的人工成本,让售后问题显得不那么突出。但在澳大利亚,一个劳动力成本高昂、DIY 文化盛行、地广人稀且已经为 " 维修权 " 专门立法的成熟市场,这套逻辑显然水土不服。

澳大利亚在 2022 年就通过了《机动车维修信息共享计划法》,用法律的形式强制要求汽车制造商向拥有正当资质的独立维修商提供公平、及时的访问权限。ACCC 的这次调查,正是要检验这些新晋市场玩家是否真正理解并严格遵守了当地的游戏规则,而不只是把法律条文当作一纸空文。

当然,除了以上因素外,中国新能源品牌们也有自己的考虑,比如安全问题。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车,电池系统、电控系统和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如果非授权维修人员接触这些系统,确实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所以通过授权维修中心来进行维修,的确是保障安全、避免技术风险的一种方式。

另外,作为创新型企业,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的核心技术,尤其是电池管理系统、智能网联技术、自动驾驶系统等技术,都属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车企在这方面的遮遮掩掩,也许和不愿意公开相关技术信息的心态有关。

尽管这些理由都很合理,但如果从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这种做法可能会引发不满和争议。过度的技术保密和维修渠道限制可能被视为厂商在维护市场控制权和自身利益时,选择忽视消费者的基本选择权。

潜在影响:对企业、消费者和行业的后果

对消费者来说,维修选择受限可能意味着更高的成本、较低的服务质量以及更差的用户体验,这无疑将影响他们的购车决策。随着全球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日益增加,消费者权益问题将成为厂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此外,这一事件可能推动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车领域加强相关法规的执行力度,要求厂商在确保车辆技术安全的前提下,增强维修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独立维修厂的生存空间将受到更大的关注,推动后市场的健康发展。

因此,这起事件与其说是一场突发的危机,不如说是一堂所有中国出海车企都必须提前预习并补上的 " 必修课 "。它说明,全球化,绝不仅仅是把车卖到海外那么简单。它意味着品牌需要从 " 产品思维 ",真正转向 " 市场思维 " 和 " 用户思维 ",去深入理解、尊重并主动适应当地的法律、文化和消费习惯。

如何平衡封闭的 " 科技公司 " 模式与开放的 " 汽车公民 " 角色?如何在保证电池、电控等核心技术安全和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向市场开放必要的维修数据和权限?这不仅是比亚迪和极氪们需要立刻回答的问题,更是所有怀揣全球梦想的中国汽车品牌必须提前思考的课题。

写在最后:

品牌要走向全球化,维修权是不可回避的考验

从 " 卖车 " 到 " 养车 ",这是每一家车企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课题。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的国际化进程虽然快速,但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如何妥善处理透明度、消费者权益以及品牌信誉问题,才是能否长期稳健发展的关键。

维修权问题并非不能解决,关键在于厂商能否站在消费者角度,做到真正的开放、透明和高效。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全球消费者的信任。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比亚迪 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 澳大利亚 燃油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