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yward
原创首发|蓝字计划
这下大伙们总算是看明白了,看来小米是真的打算把 " 背屏 " 这个卖点,作为小米 17" 全面迎战 "iPhone 17 的必胜法宝之一。
这个被卢伟冰成为 " 新东西 " 的卖点,似乎没有憋到发布会再揭晓细节的打算。自从周一宣布小米 15 的继任者是小米 17,跳过 16 实现 " 跨代升级 " 之后,除了周二宣传了一下新品的摄像头规格之外,其余的时间都在浓墨重彩地宣传小米 17 的背屏。
好家伙,在 iPhone 17 发布之前,就有传闻说发布会的彩蛋是 " 苹果把手机的镜头横向矩阵空闲区域做成背屏 ",没想到最终苹果没做,另一款同样叫做 17 Pro、17 Pro Max 的手机却大做特做。
在小米的积极宣传下," 小米 17 背屏 " 的词条如他们所愿直接冲到热搜前十,也勾起了大家对小米背屏的兴趣。
雷军口中能 " 全面对标苹果 iPhone 17 " 的小米 17,难道真的要靠这一块小小的背屏,战胜苹果?
它有这个能耐吗?
重磅的 " 新东西 "
既然是 " 对标苹果 " 的小米 17 的主推功能,卢伟冰口中的这块 " 妙享背屏 " 究竟有什么功能,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不过在这里我得先给大家泼一下冷水:背屏只有小米 17 Pro、Pro Max 版本才配备,标准版的小米 17 无缘此功能。
至于具体功能方面,在周三的新宣传视频中,雷军进一步展示了小米 17 背屏的玩法。
首先是比较常规的玩法,背屏可以在手机待机的时候显示时间、照片或者功能小组件。
这些功能虽然不算创新,但在特定场景中还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比如背屏的信息显示,在目前智能手机的后置摄像头明显突出、容易形成跷跷板效应的情况下,有不少人为了稳定选择将手机倒扣在桌面,这时背屏的显示时间、信息的功能就有很大帮助了,不用翻转手机也能避免错过关键信息,而且理论上还更省电。
再有,把背屏作为后置摄像头迷你取景器的玩法,则是被行业公认的背屏 " 刚需 " 场景之一。利用强大的后置主摄像头进行自拍,通过背屏实时预览快速调整构图,理论上可以获得远超前置摄像头的成像质量。
只不过,只看这些被动的信息展示功能,很难不让人想起当年的小米 11 Ultra。
那款手机也是在后置摄像头模组的矩形区域塞进了一块小小的显示屏,主要的功能也是显示时间、天气、信息和后置镜头拍照取景等。
显然,小米没有让小米 17 成为一个 2025 年版小米 11 Ultra 的打算。
这次背屏的关键词,在 "妙享" 两个字上。这实际上已经暗示了小米 17 上的这块背屏拥有一定的交互能力。
要论一块信息密度更大又能交互的背屏,显然小米 Mix Flip 上的设计更具参考价值。
在小米的设计中,Mix Flip 的背屏可以打开完整的 App,例如微信、微博、地图、抖音等,也可以快速回复信息或切换快捷功能卡片。
合理的推测是,小米 17 系列的背屏不至于会有折叠屏背屏那么全面的功能,但基本的滑动触摸操作,比如点选对焦点、切换小组件等功能,应该还是可以实现的。
比如在早前的宣传视频中小米自己 " 爆料 ",小米 17 这块 " 妙享背屏 " 除了常规的被动信息展示之外,还支持简单的触摸操作,实现对汽车部分功能的控制,比如开关空调。
当然,除了这些可量化的功能,小米 17 系列背屏的另一核心价值,在于情绪价值的传递。
正如 iPhone17 系列的外观大改可以大大提升新机出门在外的辨识度,小米 17 系列加入的背屏让新旧产品之间差异更加明显、直观。
在智能手机发展越发同质化的今天,背屏上一个独特的时钟表盘、一张个性鲜明的壁纸,都可以是强大情绪价值的来源。
但是,代价是什么?
背屏的三重门
虽然我们说了那么多背屏的优点,但一块额外的屏幕,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硬件成本的增加,更有一系列棘手的工程难题和用户体验上的代价。
这些问题可以集中在三个最现实的 " 硬伤 " 上:额外的电量消耗、额外的热量堆积和额外的碎裂风险。
首先,增加一块屏幕,无疑是在本已紧张的电量池里又增加了一个 " 用电器 "。
参考对三星 Galaxy Z Flip 系列等小折叠外屏的评测,GSMArena 和 PhoneArena 等媒体发现,仅开启外屏 AOD 一天(约 16 小时)就会额外消耗大约 4% 到 6% 的电量。
即便小米 17 背屏尺寸更小,功耗能下降到 2%-3% 的级别," 额外功耗 " 始终是事实。若为了省电而大幅限制其功能,则又会使其陷入 " 功能残缺 " 的尴尬境地。
另外,加了背屏,小米手机还需要面临散热的 " 双面挑战 "。
手机内部空间寸土寸金,增加一块屏幕必然会带来新的热源。尤其在游戏、视频录制等高性能场景下,这块紧贴背板的屏幕会成为热量散发的阻碍,形成 " 热量叠加 " 效应。
今年苹果 iPhone17,为了避免热量堆积,把长条矩形的摄像头底座区域作为重要散热空间。而小米选择把这块区域做成不仅不散热还增加热量的显示屏,无疑对结构设计和散热材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最后,碎屏风险的 " 双倍 " 焦虑,是一个最直观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常规的玻璃后盖已经让用户小心翼翼,一旦背面增加一块屏幕,意味着手机的脆弱面从一个增加到了两个。无论是意外跌落还是日常磕碰,碎屏的风险都将翻倍,用户的后期维修成本也直接关系到其实际体验。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种 " 双倍的焦虑 " 是否值得,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量。
在这些硬件层面的挑战之上,我们才需要回归到那个实用性的 " 灵魂 " 拷问:用户真的需要一块背屏吗? 它的核心价值是否足以让用户改变习惯并承受上述风险?
回顾智能手机发展史,双屏(背屏)设计是一条被多次验证却屡屡失败的探索之路。无论是魅族 Pro 7,还是努比亚 X 和 vivo NEX 双屏版,这些前辈机型最终都因体验上的硬伤而淡出市场。
首先,机身因额外的屏幕组件而变得更厚重,如 vivo NEX 双屏版重量接近 200 克,牺牲了便携手感。其次,为了给双屏腾出空间,电池容量被迫妥协,魅族 Pro 7 Plus 和 NEX 双屏版的电池都仅有 3500mAh,续航在当年相比竞品明显算是短板了。
最终这些双屏机型的结局大家也看到了,魅族 Pro 7 因销量惨淡造成了严重的库存积压,被认为是魅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努比亚和 vivo 的双屏机型更像是技术展示品,市场声量微乎其微,迅速在产品线中销声匿迹。
这些历史教训清晰地表明,在无法解决其固有的体验矛盾之前,背屏设计很难摆脱 " 叫好不叫座 " 的命运。
富贵险中求
日本学者狩野纪昭(Noriaki Kano)提出了 "KANO 模型 ",将产品属性分为了基本属性、期望属性、魅力属性等五个类型。在手机这类产品中,性能、流畅度、电池续航等,显然属于绝对必需的 " 基本属性 "。
相比之下,背屏带来的新奇体验,顶多能算上 " 魅力属性 " ——拥有了用户会觉得很惊喜,没有了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对一些用户来说,它甚至可能属于 " 无差异属性 ":无论提供与否,都不会对用户满意度产生影响的功能。
现在面对产品力空前强大、品牌护城河深厚的 iPhone 17 系列,小米不仅选择 " 高调宣战 ",并将最好情况下也只能算作 " 魅力属性 " 的背屏作为差异化卖点,无疑是一步营销上的险棋。
实际上,无论小米 17 的基础硬件如何提升,都不太可能在销量上战胜 iPhone17 系列。要知道就算是相对卖得不怎么好的 iPhone 16 标准版至今也卖了 605 万部,已经和同期小米 15 全系的 650 万部总销量相当。
即使小米 17 大幅提升硬件水平,再加上 " 背屏 " 的卖点,也不太可能动摇两者之间的胜利天平。
所以,无论是新机临时改名,又或者祭出 " 新东西 " 的戏码,本质都是为了营造热度的 " 暗渡陈仓 "。
这盘棋的背后,透露出的是在高端市场寻求突破的焦虑,以及在产品同质化泥潭中挣扎的无奈。
本来在正常情况下,小米输给 iPhone 17 也不会有人觉得奇怪;只是一波又一波的营销把他们推上了风口浪尖,在千万网友的注目下,小米已经无路可退了。
因此,这场豪赌的结果只有两个极端。
要么,小米凭借强大的工程能力,克服了功耗、散热和实用性的历史难题,将 " 妙享背屏 " 与澎湃 OS 深度融合,创造出真正具有吸引力的独特体验,最终依靠包括背屏在内的综合产品力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尊重。
要么,这块背屏终究未能摆脱历史宿命,沦为 " 美丽的小废物 ",前期的高调宣传与最终平庸的体验形成巨大反差,让小米落得 " 雷声大雨点小 " 的嘲弄,再次折戟高端市场。
反正,就让这场暴风雨般的机圈大戏,来得更猛烈些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