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9 日拍摄的兰州什川黄河大桥顺利完成中跨合龙(无人机照片) □兰 宣
编者按
在强省会行动强力牵引下,兰州抓住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聚焦 " 微循环 " 畅通、民生短板补齐、营商环境改善,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9 月 28 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题刊发题为《兰州加力破解 " 兰州难 "》的文章。本报今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获批城市规划的西北重镇兰州,拥有众多傲人的辉煌,也积累了诸多特殊的矛盾。大气污染、交通不畅、供热不佳等难题,一度阻碍兰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兰州市曾拿出 " 壮士断腕 " 的决心,治理大气污染,让 " 黑兰州 " 变 " 兰州蓝 "。近几年,兰州聚焦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从实现 " 兰州蓝 " 到治理 " 兰州难 ",一个一个攻坚,一道一道破题。
9 月 9 日,在兰州市一家青年人才驿站,求职者正在办理入住 □兰 宣
开启黄河上游工业化先河、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获批城市规划的西北重镇兰州,拥有众多傲人的辉煌,也积累了诸多特殊的矛盾。大气污染、交通不畅、供热不佳等难题,一度阻碍兰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兰州市曾拿出 " 壮士断腕 " 的决心,治理大气污染,让 " 黑兰州 " 变 " 兰州蓝 "。近几年,兰州聚焦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从实现 " 兰州蓝 " 到治理 " 兰州难 ",一个一个攻坚,一道一道破题。
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就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必须敢于走进矛盾,善于破解难题,确保善作善成。在甘肃强省会行动强力牵引下,兰州抓住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聚焦 " 微循环 " 畅通、民生短板补齐、营商环境改善,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攻坚 " 断头路 " 打通 " 堵 " 大难
临近国庆,兰州市内,熙熙攘攘。走进曾被称为兰州 " 首堵 " 的兰州市七里河区五星坪地区,却不见往日停滞不前的车龙、焦急等待的司机。通往甘南大草原的兰州南大门一带,滚滚车流畅通无阻,交通秩序井然。
今年 5 月,五星坪交通枢纽建成通车。从高空俯瞰,交通枢纽就像一片单叶苜蓿,将环城主干道南山路和城区主街道有机连接。一条微型的下穿隧道,结束了兰阿铁路专用线与出城主干道平交 69 年的历史。
" 这个大动脉上的‘微创手术’,兰州人盼了几十年。" 在此执勤 9 年的交警李伟记忆犹新,有一次五星坪堵车引发蝴蝶效应,造成半城堵车,疏堵持续了 6 个多小时。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但 " 两山夹一河 " 的狭窄地形,形成绵延 40 多公里的超长城市和 " 超挤 " 城区,兰州市城关区部分地段人口密度超过香港等城市。交通拥堵和 " 断头路 " 相互交织,成为兰州迁延不愈的矛盾综合体和市民的 " 心头病 "。据兰州市住建局统计,截至 2023 年底,兰州市主城四区共有 " 断头路 "60 条,总里程达 59.68 公里。
五星坪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城区南边的城乡接合部,人口拥挤、民房密集、社情复杂,是众多堵点中的 " 烫手山芋 "。兰州市先后拿出 4 版五星坪治堵方案。然而,由于拆迁范围大、成本高、用地多,不得不搁置。其中一版规划征地 30 多亩,投资超过 30 亿元,相当于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近 12%。
作为甘肃省债务化解的重点城市,兰州市化债压力、发展压力大。" 老大难 " 再难,走好群众路线、大兴调研之风就不难。
经过多次现场勘查、评测,规划设计人员发现,在占地 5 亩左右的地方,通过建设一条下行立交,可有效化解拥堵情况,最终确定了新版的 " 微立交 " 实施方案。
兰州市住建局总工程师陈鸿涛说,敢于触碰矛盾的结果,是走进了群众,看清了症结。兰州市一改过去 " 大拆大建 "" 集中建设 " 的理念,确定了 " 小切口 " 撬动 " 大变化 " 的思路,整个工程占地不到 5 亩,投资 1.2 亿元,实际仅搬迁了 1 座加油站、11 户居民、1 个社区服务中心。
在兰州,还有一批道路,只有类似 S376#、S186#、S187# 的 " 身份证号码 ",却没有正式命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断头路。
一边是交通拥堵,一边是 " 断头路 " 众多,这是兰州沿河建城数十年累积而成的 " 城市病 "。2023 年底以来,兰州市委、市政府通过调研会诊,下定决心将两个问题统筹起来,一体纳入《甘肃省强省会行动实施方案》,力争通过三年攻坚,打通 60 条 " 断头路 "。
受多重因素影响,兰州市城关区连接火车站东路和南环路的 S376# 路项目长期未能动工。附近红山根三村的居民反映强烈。
按照规划,红山根三村部分居民房屋需要征迁,但安置房有些还是毛坯房。" 有意愿安置的居民能否接受毛坯房?"" 不动产登记面积与实际不符怎么办?" 在发布征收决定之前,兰州市城关区市政工程管理所所长孙宏博想了无数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 没想到,从发布征收决定、公告、安置补偿方案到完成全部征收工作,仅用了 11 天。" 孙宏博说,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走访、宣传,将兰州发展与群众当前诉求相结合,最大程度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打通 " 断头路 "、畅通 " 微循环 ",不仅是畅行兰州建设的突破口,也是检验干部作风的 " 大考场 "。
兰州市住建局统计,兰州市 2024 年确定打通的 15 条 " 断头路 ",已全部建成通车或具备通车条件;今年,又有 23 条 " 断头路 " 正在接通。另据交通部门统计,今年截至目前,兰州市高峰拥堵延时指数同比下降 4.47%。
冬病夏治 攻坚供热 " 老、大、散 "
今年夏季以来,在兰州市主城区一些小区,时常看到工人们开沟更换老旧供热管道。这是兰州市为了畅通热循环,连续多年开展的 " 冬病夏治 " 工作。
过去,长达 5 个月的供热季往往是百姓 " 吐槽季 "。兰州市 "12345" 热线统计,2022 至 2023 年度供热期间,全市供热投诉量曾达 5.85 万件。
提起供热,兰州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着复杂的 " 病情 "。作为全国第一个拥有国家批准城市规划的城市,兰州也是全国最早开展集中供热的城市之一,是中国城镇供热协会 6 座发起城市之一,全国首届城镇供热协会会议就在兰州举办。
也正因为起步早,兰州供热 " 老、大、散 " 问题相互叠压,十分突出。供热管网老化,部分老旧小区无论怎么供热都烧不热;供热能源结构先是 " 一煤 " 独大 " 呛嗓子 ",后来又是 " 一气 " 独大 " 费票子 ",天然气供热比重一度超 65%,气价上调导致供热企业成本倒挂、财政不堪重负;热源散,集中供热站点最多时达到 650 个。
头痛医头治不了病根。这两年,兰州综合施治,冬病夏治治 " 老 ",多能入网治 " 大 ",热源并网治 " 散 "。供热成本、投诉双双下降,供热效率、满意度双双上升。
" 上个供热季,室内温度在 22 至 24 摄氏度,再也不用在屋里穿上厚毛衣、棉马甲了。" 城关区南河路东方小区居民卢会萍说,她所居住的小区属于老旧楼院,2024 年夏季经过分户改造、外墙保温,供热效果提升明显。
兰州市供热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斌介绍,这两年,兰州市通过清洁取暖、老化更新等渠道实施热源建设、管网更新改造、分户改造及外墙保温项目共 30 个;更新改造供热老旧管网 300 公里,占主城区老旧供热管网比例约 17%;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实施供热分户改造 3 万户,占主城区需分户改造总户数的 16%。
" 多能入网 " 联动 " 多源并网 ",供热成本大幅下降,可靠性稳步提升。
以前,城关区、七里河区的供热管网互不联通。如今,城关区和七里河区供热主管网南线联通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建成后七里河区的范坪电厂热电联产将覆盖城关区 1600 万平方米供热面积,可替代现有分散老旧低效燃气锅炉房 143 座,每年可节约天然气消耗量 1.6 亿立方米。
兰州市供热服务中心统计,两年多来,兰州市共完成 137 家供热站点的整合移交,主城四区供热站点数量由 2022 年的 650 座降低至今年的 540 座。其中,并入热电联产大网的站点 72 座,供热面积近 450 万平方米,每年可减少天然气用量约 4600 万立方米。
此外,兰州市还探索利用工业余热、污水余热、地热等资源,多渠道优化供热能源结构。
今年 3 月下旬投用的七里河区马滩地热供暖开发利用项目,试运行效果达到预期。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地热中心主任刘行祥说,兰州市地热资源丰富,采用中深层地热水梯级利用的工艺开发地热,可满足兰州市中心城区 2021.2 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
在兰州市榆中县榆中钢铁公司北侧,正在建设的清洁智慧热源项目一期已于今年 3 月建成运营。工程建设负责人黄祥华介绍,运行不到一个月,项目利用榆钢余热,输送了超过 3 万吉焦的热能,每个吉焦的成本在 42.8 元,比使用天然气供热节省成本 46.8%。
供暖 " 热度 " 提升民生 " 温度 "。2024 至 2025 年度供热期间,兰州市供热投诉量同比下降 40%。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兰州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强省会行动转换为实实在在的 " 幸福兰州 " 获得感。
发展从办好 " 一件事 " 开始
在各式各样的 " 兰州难 " 中,难度系数最大的,莫过于滚石上山的 " 发展之难 "。
作为 " 一五 " 时期国家就已重点布局的西北工业重镇,兰州经济曾长期处于全国大中城市上游。近几十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兰州在全国城市排名持续下滑,在甘肃经济首位度连续下降。减速之忧、转型之痛、高质量发展之艰,兰州各种滋味难尽述。
因工业而兴的兰州,如今一产、二产之和,仅为三产的一半,由于石油、烟草曾占据工业的 " 半壁江山 ",兰州经济又被称为 " 油烟经济 ",重点企业一检修,经济指标就 " 感冒 "。目前,兰州房地产库存平均去化周期稳居全省末位 ……
破解兰州 " 发展难 ",既须锻长板,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还需补短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更要筑底板,确保化债、纾困、保交楼、稳就业等工作平稳推进 ……
无论是锻长板、补短板、筑底板,还是改旧、立新,最终都要做好一件事:优化营商环境,创造一个善作善成的干事创业氛围。
2023 年以来,兰州对标世界银行评价标准和国内一流水平,锚定 " 全省第一、全国一流 " 目标,聚焦 " 企业法人和群众个人 ",打响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全生命周期需求,努力塑造 " 我比别人办得好、我比别人办得快 " 的兰州营商环境品牌。
2023 年初,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在研发新型环保农膜时遭遇技术瓶颈问题。" 当时,市里有关部门正在企业走访,得知企业面临困境,当即对接了兰州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和机构,促进了相关成果落地。" 企业负责人金鑫海说,当年,企业研发的环保农膜就走向了市场,废旧地膜日处理能力达 80 吨。
这是兰州市持续推进 " 周末服务不打烊 "" 高效办成一件事 " 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兰州市 7.07 万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 " 一网通办 ",30 多个事项实现从 " 多部门来回跑 " 到 " 一件事高效办 "。以开办道路运输企业为例,在兰州办理政务审批事项的时限由 20 个工作日压缩至 5 个工作日;跑动次数转变为线上申请零跑动、线下申请最多跑 1 次;申请材料由 19 份精简为 6 份;办理环节由 3 个减少至 1 个。
人才赋能方面,兰州出台 5 个产业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及时兑现人才奖励补贴 1.38 亿元。最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化工研究中心引进人才杨玉良领到一张面值 10 万元的房票。" 对于我们刚工作的大学生来说,这大大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也为我们更好扎根兰州、服务兰州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帮我圆了一个安家梦。" 他说。
此外,兰州市还在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小微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畅通民营企业融资和担保渠道等方面,想方设法降本减负,千方百计筑巢引凤。
目前,兰州连续 3 年入选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名单,连续 4 年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一。干部的精气神提升,发展信心提升 ……
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如兰之州,亦当如是。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向清凯 张 钦 王 朋
来源:兰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