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一前,我刷到一条新闻,忍不住看了两遍。
景德镇文旅开了个座谈会,台上坐着的是 " 鸡排哥 " 李俊永,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全场气氛微妙了起来:
" 马上就是国庆了,我们工作的重心,严格把控食品的安全,把控卫生问题。"
语气沉稳,神态笃定,像极了领导年终总结,坐在旁边的人却表情复杂,网友们也炸开了锅,大家说,6 元一份的鸡排讲出了 6 亿项目的气魄。
除了恶搞,很多人其实也意识到,在这个时间节点让他出镜,景德镇显然已经把鸡排哥推到前台,他不仅是一个摊贩,还成了这座千年瓷都的国庆流量担当。
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更有意思的是,当网友开玩笑说国庆假期应该给鸡排哥安排几位义工时,没想到景德镇文旅真的很快回复," 安排了,志愿者、设备、工服都在路上了。"
官方透露,城管部门已经为鸡排哥成立了两到四人的工作专班,负责维持秩序、引导顾客购买,国庆假期开始后,人手可能还会增加。
与此同时,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甚至在官方账号发视频,授予鸡排哥 " 景德镇文旅推介官 " 的称号,还颁发了荣誉证书。
一个原本可能被城管驱赶的小贩,因为几句顺口溜给足消费者情绪价值后,不仅他的小生意被洗白,还成了城市代表,被媒体、网友称为鸡犬升天。
而景德镇一通操作猛如虎,也让人不由得想起曾被初代网红城市支配的恐惧。
说起来,前两年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一度成了流量顶流,后来热度退潮,淄博、天水的文旅产业并未有实质性改变。
以淄博为例,2023 年,淄博接待国内游客 6114.9 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 630 亿元,同比增长约 68%,但 2023 年,淄博 GDP 同比增长 5.5%,低于山东全省 6.0% 的增速,热度转瞬即逝,财政和产业并没有因此迎来结构性改变。
之后就是让网红城市彻底成为贬义词的 " 郭有才 ",最初是凭借一段真诚歌声打动了路人、网友,后来,菏泽官方高调入场想硬蹭流量,结果姿势没摆对,还引来一群牛鬼蛇神跟风效仿,活成了全国笑柄。
再后来,类似的故事就越来越少了,从地方政府到民间百姓,大家都明白,靠一个人、一个梗、一次舞台造神,不见得能留下什么。
这次看到景德镇的骚操作,网友们自然嗅到一种熟悉的味道,那些让我们患上网红城市 PTSD 的流量恐惧症又要回来了吗?
事实上,我注意到,鸡排哥出圈后,已经有不少当地人在社交媒体上留言,希望他能去其他城市做生意,让这座本就到处有网红打卡、交通拥堵,卫生一言难尽的城市松口气。
毕竟一句梗可以带来人潮,却撑不起一座城的未来。
二
十一黄金周临近,景德镇的焦虑也可以理解。
今年暑期,关于当地景区的负面讨论不少,排队、人多、体验差,常常让游客在社交平台上抱怨,现在突然出现一个自带流量的 " 鸡排哥 ",很容易让人心生侥幸,把他当成救命稻草。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鸡排哥的故事很有趣,但城市的用力过猛却有些危险。
从很多网友的评论来看,鸡排哥这种存在,顺其自然才是最好,让游客在现场笑一笑、拍一拍,带走一段轻松的记忆,已经够了。
一旦过度高调,就会让人觉得刻意,联想到又来蹭流量。
说白了,城市一旦过于主动,往往会让游玩体验变得生硬,游客原本是出于好奇来凑个热闹,却突然发现身边多了执勤人员、引导牌、统一话术,那种原汁原味的烟火气被削弱了。
而气氛一旦被加工,就容易让人觉得无趣。
此外,游客的情绪总是微妙的。
今天我们追着一个小摊打卡,是因为好玩、真实、有差异,但当场景被官方包装成 " 推介官 ",带上过度的仪式感,反而会让人怀疑这份热闹的真诚度,游客最怕的就是感觉被营销,而一旦这种怀疑产生,反弹往往比支持更猛烈。
更现实的是,这类短期热度带来的流量,并不等于可持续的消费。
有人为了一句口头禅跑来一次,但不代表会反复回头,城市真正要解决的是交通是否顺畅,卫生是否干净,住宿是否舒适,若这些底层条件没有改善,再大的流量也只是昙花一现。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网络热点可以吸引全国的目光,但同时也放大了所有的瑕疵。人太多、秩序差、价格高,都会被镜头实时记录,再通过短视频和社交平台迅速扩散。
社交媒体网友们对景德镇的评价两极分化
热度越大,放大的声音也越嘈杂,结果就是,短期内名气确实提升了,却在长远上透支了口碑。
所以很多人会说,短视频时代的流量,其实是一面放大镜,它可以让一个小摊一夜成名,也可以让一座城市的短板瞬间裸露。
当游客开始觉得不值,或者感觉被套路,传播的语境就会发生逆转。
前一天他们还在调侃,"6 元鸡排讲出了 6 亿的气魄 ",第二天可能就变成了 " 来了就是排队、消费、失望 "。
这种体验的落差,才是景德镇真正该担心的地方。
三
流量能点亮一盏灯,但要从网红到长红,还得靠城市底盘效应。
说起来,这些年,有个有意思的现象,从日本京都到欧洲的热门城市,反而走上了一条与我们完全相反的路。
举个例子,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曾经是亚得里亚海的明珠,也因为《权力游戏》成为全球粉丝的朝圣地。
但人潮汹涌的结果,是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比例一度高达 27 比 1,英国《电讯报》曾写下 " 旅游业已摧毁杜布罗夫尼克的刺眼评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警告,如果继续下去,它的城墙会被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
杜布罗夫尼克 / 旅界实拍
面对这样的压力,市长弗兰科维奇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拒绝更多邮轮,限制进入城墙的游客人数,甚至禁止游客拖着轮子在石板路上制造噪音。
他把旅游城市最不敢触碰的收益切掉,换来的是居民能继续生活,游客能真正体验。
这在短期内是逆势的选择,但在长期里却逐渐显现效果,通过限流、数据化管理,杜布罗夫尼克口碑开始回暖,当地人也慢慢回到旧城区。
当地政府甚至用公共资金买下部分老房子,以低租金租给年轻家庭,让学校、社区重新运转,这是一座城市在和短期流量决裂,也是它重新找回生活气息的方式。
类似的故事也在威尼斯、巴塞罗那、阿姆斯特丹发生。
有城市收一日游税,也有城市限制民宿床位,或者干脆把热门景点去营销化,它们的共同点是抓住单个游客的出行价值,而非单纯累积人数,单方面让当地人为游客让渡权利。
这样的好处则是,表面上看,一座城市没有短期内蜂拥而至的游客,但城市做好基础服务后,细水长流才更符合当下全球主流的可持续旅游发展趋势。
一座健康的旅游城市,本来就应该像是一座可以被长久居住的花园,它需要有节奏的呼吸,空间的留白,居民的笑声,与游客的好奇。
游客来过一次,还愿意再来,居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还觉得值得留下。
而景德镇的焦虑背后,我们真心希望不是很多国内流量网红城市卷土重来的信号。
因为旅游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交换,游客把时间和金钱交给一座城,换取记忆和体验,城市能否赢得口碑,取决于这种交换是否公平、是否真诚。
这一切,与网红无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