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154 年,吴国、楚国两国打出 " 清君侧,诛晁错 " 的旗号,起兵造反!
更有胶西国、胶东国等其他诸侯响应,消息很快传到了长安。
晁错慌了,怕自己承担责任啊!毕竟,他力主削藩是事实,吴王、楚王等诸侯反了,也是事实!加上那个诸侯造反的口号,想想都觉得后背发凉呀!
那么,谁该为吴王谋反的事负责呢?得找一个替罪羊啊!
袁盎,毫无疑问是最合适的人选!
为什么是袁盎?
袁盎曾经是吴国的丞相,他曾发表看法,认为吴王不会谋反!
这一下吴王谋反了,袁盎可以转移大家的视线!
晁错找来手下侍御史和御史丞,跟他们商量:" 两位,吴王反了!想必你们已经听说了,袁盎这小子,肯定之前没少收吴王的钱财,他口口声声说吴王不会反,这下吴王反了,我打算上书皇帝,治袁盎的罪,审问他跟吴王的谋划!"
但是,很可惜,晁错的算盘没打响,他的两个下属并没有认可他的提议,反而反驳说:" 在叛乱发生之前,如果审查袁盎,或许还能杜绝叛乱,防范于未然。但是,现在各诸侯的军队已经攻向长安,这时候再审问袁盎又有什么意义呢?况且袁盎也未必知道吴王的阴谋。"
晁错看到自己的下属不太支持自己,开始犹豫不决。
晁错针对袁盎,真的一心为国吗?恐怕也不尽然!
为什么这么说呢?
咱们之前提到,袁盎表明观点:吴王不会谋反。
袁盎和晁错的关系不太好,袁盎曾经是吴国的丞相,晁错一心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力主削藩,而袁盎却总是持相反意见。
他声称吴王不会谋反,因此两人的观点不同,关系自然也不好。
晁错在的地方,袁盎总是躲开;袁盎在的地方,晁错也不去,两个人从来没有一起说过话。
两人观点分歧本来也就罢了,谁也别搭理谁呗。
但是,晁错在担任御史大夫后,还派人四处搜集证据,搜集袁盎接受吴王刘濞财物的事情,并且确实找到了相关证据。
因此,按照法律,袁盎本应被判处死刑。
但,汉景帝赦免了袁盎的死罪,只是将他贬为平民。
其实,话说回来啊,袁盎身为吴国的国相,接受吴王的财物,这种事情很难完全避免。
即使法律再严苛,人情往来依然难以杜绝。
别说是在西汉时期,就算放到现在,这样的问题,也依然没有彻底解决,到处都是这种问题,你要用这种问题处理别人,那就是挑战潜规则。
很明显,晁错利用手中的职权,公报私仇,借着法律条文打击政敌,鸡蛋里挑骨头,想借机清除异己,晁错的心思并不单纯。
公元前 154 年吴王、楚王谋反,晁错听说后,又想趁机把袁盎彻底除掉,但他的两个下属并不支持他。
为什么晁错要这样做呢?很明显,他有自己的打算,咱们分析几下子。
第一,是针对袁盎。
毕竟袁盎曾是他的政敌,把袁盎处理掉,可以树立自己的威望,同时也能在自己的功劳簿上添上一笔。
第二,借机斩草除根。
袁盎说吴王不会谋反,这下成了事实,袁盎曾经是吴王的国相,把袁盎处置掉,不仅可以找个替罪羊,还可以减轻自己的责任,又能借机清除政敌,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反正都得罪了,干脆得罪死,让他再也翻不了身。
第三,晁错的手下不仅不支持他,这让晁错犹豫不决,不知是否该向汉景帝提出建议。
但是,晁错往往没想到,他的手下又将消息告知了袁盎,这为晁错之死埋下了祸根。
晁错的这一举动,明显心胸狭隘、目光短浅,把路走窄了!
政敌只是政见和价值观上的对立者,又不是生死之敌。
然而,在吴楚联军兵临城下、形势危急之际,晁错不想着解决正事,却仍想着清除政敌,这简直是心胸狭窄、眼界狭隘。
你让别人无路可走,别人也会断你的后路。
作为高位者,可以有对手和政敌,但不能制造对手和死敌,把对手变成死敌,下场往往不会太好!
你觉得是这样吗?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