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阅读专栏:第 61 期
作者 | 刘国华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2017 年,《哈佛商业评论》刊登了一项涵盖一万多个团队的大型调查,结果很耐人寻味:多样性的团队的确能带来更多的原创想法。但多样性的团队的一个严重缺陷是:在执行层面上难形成共识。
这就是组织运行里的一个老悖论:探索和执行,很难靠同一群人同时擅长。你可以想象一支探险队:先锋队敢于闯荒野、发现新大陆,但不一定能立规矩;后勤部队未必有冒险精神,却能把修路、建仓、补给这些琐事做到滴水不漏。
前者点燃希望,后者保障秩序。
组织如果有多样性,创意就会多,原因在于认知张力。不同性格、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价值观的人,凑在一块儿,往往能看出完全不一样的角度。就像化学反应里加了催化剂,容易迸发火花。
硅谷不少公司就是这么起来的。一个搞技术的、一个做设计的、再加一个懂商业的,甚至来自不同国家,拼到一起,才可能冒出 " 技术 + 设计 + 商业 " 这种跨界范式。于是,一些全新的产业就被他们给搅动出来了。
但别忘了,硬币另一面是摩擦。你有你的价值观,我有我的沟通方式,不同的人碰在一起,吵起来往往没完没了。结论拉不出来,行动就卡住。于是,点子堆成山,却总差临门一脚。
同质性的组织为什么执行快?优势在于认知一致。大家背景差不多,习惯也差不多,理解目标不会偏得太离谱。做事时几乎不用废话,就能齐刷刷地往前冲。
这种状态,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口令一下,动作立刻整齐划一。虽然他们缺乏原创性的爆发,但在执行既定方向、保障质量稳定上,反而特别靠谱。
这正好补上了多样性团队的短板。你看,前者负责点燃,后者负责落地。一个像风暴,能制造能量;另一个像堤坝,能把能量收拢好,不让它白白流失。
因此,好组织应该:双轨制。
高明的组织设计者,绝不会奢望一支团队既能天马行空,又能马到成功。他们更在意如何把这两类团队衔接起来,形成探索与执行的双轨制。
探索阶段:由多样性团队上场。他们得到更多自由度,犯错没关系,重点是要打破常规,提炼尽可能多的设想。
执行阶段:交给同质性团队。他们像工匠一样,把最有潜力的想法打磨成型,靠流程和纪律确保落地。
衔接环节:关键在 " 翻译 " 和 " 过渡 "。探索团队要把创意转化成可以理解的原型,执行团队则把这些原型变成规模化的成果。
这就是组织的分工哲学:不同气质的群体,各干各的长处,不必硬拉在一起做全才。
需要提醒的是:多样性和同质性没有高低之分,它们是互补关系。 创新需要冲突,执行需要秩序;思想要百花齐放,行动得同心同德。
所以你会发现,许多企业早期像个乌合之众,乱中有生机,靠灵感和碰撞杀出重围;但到成熟期,又逐渐长成一台标准化机器,靠纪律和流程稳步扩张。能不能平稳过渡,就决定了企业能否穿越周期、基业长青。
小注
此篇所录,出自所著《新商业思维》(第二辑)。并于原稿之上,多有略微删润,以增益其义。
套书共六辑,洋洋洒洒百万余言,以 " 短阅读,长思考 " 为成文原则,广涉商界诸般思维,常有洞见。然书成之后,阅者寥寥。虽或有读者妄语曰:" 读此六卷,世间再无新思维;纵有新意,亦不过换汤而已。" 此言或讥或赞,不可尽信。然有友人劝曰:" 观点思维若不传,终将珠玉蒙尘,实为可叹。" 余闻此,颇感其言有理。且其已久无再版,市井难寻,欲购亦不可得。
故此立志,将以数载光阴,择时细述,陆续刊布。惟愿诸君偶有所得,一言半句,能启思路,便不负笔墨一场。
作者|刘国华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品牌与传播事业部负责人,专注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企业史与企业家思想,常年为多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为您推荐:
华夏基石 " 企业史 "" 企业家传记 "" 企业家管理思想研究 " 项目简介
了解详情请点击链接:【】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