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人教育 10-05
绘本真的能治就地打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她说最近靠一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走出了情绪低谷。" 原来心理书也能这么有趣!" 她兴奋地说," 读着读着,突然就理解了自己那些莫名其妙的情绪。"

这让我想起另一本《我脑袋里的小狐狸》,用特别可爱的方式讲述了我们内心住着的那个 " 小捣蛋鬼 "。读这些书时,你会在笑出声的瞬间突然被治愈——原来不止我一个人会这样啊!

放下书我突然想到:我们大人有这些深入浅出的心理读物,那孩子们呢?他们的 " 小情绪 " 又该去哪里找答案?

其实现在很多父母也会有这方面的需求,比如会私信我,问:

  " 老师,我家娃九月要上幼儿园了,现在一提到上学就眼泪汪汪,有没有绘本可以帮帮他?"

  " 求助!我家小祖宗动不动就躺地上打滚,有没有治发脾气的绘本推荐?"

所以,这些薄薄的小册子,真的能成为育儿路上的 " 救命稻草 " 吗?

今天,就让我们泡杯茶,舒舒服服地聊聊这个话题——绘本,到底有没有这么神奇?

一、当绘本遇见分离焦虑:

原来想念也可以很甜蜜

每年开学季,幼儿园小班的教室里总会变成 " 眼泪汪汪小剧场 "。这时候,你就可以搬出我的 " 法宝 " ——《魔法亲亲》。

这本绘本讲的是小浣熊不愿意去上学,妈妈在他的手心里印下了一个吻,告诉他当他想妈妈的时候,只要把手贴在脸上,就能感受到妈妈的吻。

故事很简单,对不对?但神奇的是,每次讲完这个故事,班里最哭闹的小朋友都会安静下来。我还记得有个叫乐乐的小男孩,甚至发明了自己的 " 魔法拥抱 " ——每天早上和妈妈告别时,都要用力地抱一下,然后把拥抱 " 装 " 进口袋。

为什么这么管用呢?

其实啊,分离焦虑说到底,是孩子对 " 看不见 " 的恐惧。爸爸妈妈不在眼前了,他们不确定这份爱还在不在。而绘本把抽象的爱变成了具体的 " 亲亲 "、可以 " 收藏 " 的拥抱。孩子突然发现:原来,爱是可以随身携带的!

类似的还有《阿文的小毯子》。害怕新环境?没关系,带上心爱的小毯子,就像带上了满满的安全感。这些绘本不说教、不训斥,只是温柔地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我懂,而且我有办法。

二、当 " 小火山 " 爆发时:

绘本是那杯降温的饮料

" 我不要!我就不!"

  伴随着高分贝的尖叫,地板上开始上演 " 翻滚秀 " ——这场景,相信很多家长都不陌生。

面对这样的小 " 火山 ",硬碰硬往往两败俱伤。这时候,不妨试试《杰瑞的冷静太空》。

这本绘本里,小男孩杰瑞生气时,妈妈没有讲大道理,而是带他一起布置了一个 " 冷静角 " ——在那里可以抱着毛绒玩具发呆,可以乱涂乱画,甚至可以对着墙壁大叫。慢慢地,杰瑞学会了在情绪爆发前,自己走到那个小天地里平静下来。

绘本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首先,它让孩子看见了情绪。孩子发脾气时,自己也是懵的:" 我身体里这股乱窜的火到底是什么?" 绘本把这种抽象的情绪画了出来——《生气汤》里那锅咕嘟咕嘟冒泡的汤,《我的情绪小怪兽》里那个五颜六色的怪物,都让孩子们第一次 " 看见 " 了自己的情绪长什么样。

其次,它给了孩子处理情绪的方法。不只是说 " 不许生气 ",而是教他们:" 生气时可以深呼吸,可以找个角落静一静,可以画画发泄…… " 就像给了他们一个情绪工具箱。

最重要的是,它让孩子明白:有情绪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生气、会难过,关键是怎么和这些情绪做朋友。

三、不止是孩子的良药,

也是大人的解方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一个秘密:这些绘本,治愈的何止是孩子?

记得有一次,我给孩子们读《妈妈发火了》。故事里那个被妈妈吼声吓到 " 碎裂 " 的小男孩,让好几个孩子眼眶红红。突然,班里最调皮的小宇轻声说:" 我妈妈昨天也发火了……不过后来她抱我了。"

那一刻,坐在角落里的我鼻子一酸。

我们总想着怎么教育孩子,却忘了自己心里也住着那个曾经需要被理解的小孩。当我们陪着孩子读《爸爸的头不见了》——讲一个忙碌到 " 没头脑 " 的爸爸如何找回自己的故事,笑的可能是孩子,被戳中的却是我们自己。

这或许就是功能性绘本最神奇的地方——它在亲子共读中,悄悄完成了两代人的双向治愈。

你在给孩子讲《有时候,我特别喜欢爸爸 / 妈妈》时,会不会也在心里默默记下:原来陪孩子踢球、一起看蚂蚁,比买昂贵的玩具更让他们开心?

你在读《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时,会不会也想起自己在这座城市里偶尔感到的孤单,然后更紧地抱住怀里的小人儿?

四、绘本不是药,

它是通往孩子内心的地图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绘本真的有功能性吗?

我的答案是:有,但它不是立竿见影的 " 特效药 ",更像是细雨润物的滋养。

它不会让分离焦虑一夜消失,但会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原来上学不等于失去妈妈的爱。

它不能让发脾气立刻停止,但会让孩子慢慢明白:生气没关系,但打滚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更重要的是,这些绘本在悄悄地做着三件事:

✅  把抽象变具体:情绪、规则、生死……这些大人都不好讲清楚的概念,绘本用画面和故事变得直观可感。

✅  把说教变共情:不说 " 你应该 ",而是说 " 我理解 "。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改变才真正开始。

✅  把问题变故事:在安全的故事距离里,孩子更容易面对自己的困境,也更容易找到解决的勇气。

尾声:最温暖的时光,

是灯下共读的夜晚

所以,如果你再问我:" 有没有治打滚的绘本?"

  我会笑着告诉你:" 有,但它治标更治本——它治的是孩子看不懂自己情绪的困惑,治的是大人读不懂孩子内心的焦虑。"

下次当你和孩子依偎在灯光下,打开一本关于情绪的绘本时,不妨也问问自己:我今天有什么情绪?我允许自己有情绪吗?

你会发现,那个为爱发脾气孩子寻找绘本的你,其实也在寻找理解自己内心的方法。而当你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孩子也会学着接纳他们的每一个情绪——无论是开心的、难过的,还是愤怒的。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永远乖巧的孩子。但在绘本的世界里,我们都能找到那个被理解、被接纳的角落。

而功能性绘本最美好的功能,或许就是让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一不小心,也遇见了那个更需要被治愈的自己。

那么今晚,这个假期,要不要和孩子一起读个故事?也许读着读着,你们都会发现:原来我们心里的那个小孩,一直都在等着被温柔相待。【END】

幼儿项目咨询

联系人|诗雨老师

电话、微信|13951027974

点亮小星标 ★ 精彩不错过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幼儿园 育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