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很多企业常常把战略等同于指标,实际上真正的战略并不是指标本身,但这种误解普遍存在,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战略?
作者 | 韩勇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企业,每年都会制定年度指标,他们把这叫做年度战略目标,随后开始进行指标分解,接着对其进行考核。不过像销售额、利润、市场份额、成本控制这类指标,看似十分清晰明了,却未必能让企业真正走向未来。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我们常常把战略等同于指标。实际上真正的战略并不是指标本身,但这种误解普遍存在,甚至不少专门讲战略的老师也未必真正理解战略的本质内涵。
战略到底是什么
战略不是指标,而是一种状态,一种企业期望达成并能在未来环境里占据优势的 " 态势 "。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战略的关键在于谋求位置优势,并非单纯地杀敌数量。他强调战略是为了形成一个阶段性的 " 状态 ",通过此状态,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进而达成赢得战争的目的。
大前研一在《企业家的战略头脑》里把战略视作 " 自由度 ",即战略是这样一种状态:使企业未来拥有更为广阔的抉择空间。换而言之,战略是企业期望达成的、能够选择未来路径的一种有利状态,而并非仅仅是某一个业绩指标。
彼得 · 德鲁克也说过,KPI 指标只是检验企业是否处于战略轨道上,并非战略本身。战略是企业所期望达成的有利发展态势,指标不过是检验的工具罢了。
所以,如果你是企业的操盘者,请牢记——战略是一种状态,这个很重要。很多人把战略简单的理解为一种长期目标,但这两者还有些差别,我用下表展示一下这种差别:
换句话说,战略状态比传统的长期目标,更为抽象、更为宏观。它不但告诉企业想要去往何处,还蕴含着要用何种方式抵达那里的方法逻辑。
比如一家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其战略状态体现为:组织能力能够高效地支撑企业,从而实现快速扩张;企业利用现有的资源,集中精力发展优势产品,赢得客户的信赖,在市场中构建持续的竞争优势。
这是描述性的状态,并非具体的量化数据,但可通过若干关键指标与阶段性目标,比如品牌的认知度、核心业务的收入、组织的运作效率等,来检验该状态是否真正达成。
既然说到这了,那我就把企业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对应的战略状态整理出来了。这里我用 " 战略状态 " 的视角而不是指标,就是想把每个阶段企业希望达到的优势态势和状态感描述清楚。
下图为企业生命周期四个时期应有的战略状态模型:
战略是一种状态,而非指标
战略是一种状态,而非一组指标。换句话说,战略关乎 " 做什么 " 以及 " 如何做 "。
举个例子:一个人的人生规划,如果仅仅着眼于 " 收入达到多少、买房买车 ",那仅仅只是一些指标罢了。如果你能够明晰人生所期望达成的状态——自由、影响力、成就感——你便会自然而然地选取那些能让人生路越走越宽的行动。
企业战略亦是如此,当企业以 " 销售额 "" 利润率 " 来定义战略之时,极有可能这些指标达标了,不过企业为达成这些指标,做了更多短期的行为,反而会让企业远离战略状态。
很多企业,把指标当作战略,这便是战略误区的核心所在。指标自身,并不能使企业获胜,它仅仅能够告知你企业当下的状态是否处于健康状况。
一家企业销售额下降,利润下滑,不能只是让业务部门加班冲业绩,而要分析背后的问题:是客户关系疏远?产品竞争力下降?还是组织执行力不足?
鲁梅尔特强调,好的战略始于对现实的清晰诊断。指标只是工具,帮助企业发现问题,而战略则是通过诊断、指导性政策和行动形成的一种企业优势态势。通过对症下药,企业才能从混乱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企业常常会感到困惑:指标和战略到底怎么结合?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战略告诉我们要达到哪种状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而指标是检验状态,是衡量企业是否接近预期状态的工具。
指标如果正常,说明战略执行基本到位,状态相对良好,为什么是基本到位,因为指标正常也不能保证企业已经 100% 达到了战略状态,预设的指标正常是必要条件,但并不充分。但是指标如果异常,就一定有问题了,管理者就需要回到战略和执行层面,找出问题原因,并调整策略和资源配置。
换句话说,指标是战略的 " 反馈信号 ",而不是战略本身。所以把战略理解为指标是一个误区,当然还有其他误区。
常见战略误区
我们来看一下,在实践中,企业在战略上经常犯的几个错误:
1、把战略简单化为财务目标
这个在上一节已经说的比较清楚了,我再举个例子吧,这个例子大家都很熟悉,我们知道,在抗日战争中,教员强调 " 保存自己、消耗敌人 ",这谋求的是一种长期持久战的战略态势。
在辽沈战役中,是打长春还是锦州,教员的判断标准也不是看哪一仗能杀更多敌军,而是谋求全局的优势,谋求对整个战局和高地的掌控。选择打锦州,因为那能切断敌军退路,能改变整个战局,这才是真正的战略。
2、过度追求短期指标
当财务 KPI 成为唯一的奖惩标准之时,企业便会轻易偏离长期的战略状态。例如销售额得以提升,或许是业务部门降低了服务质量而达成的;成本有所降低,也许是企业舍弃了研发与创新。短期的数据看似光鲜亮丽,但企业能够谋求战略状态的长期竞争力却被侵蚀,这是一种潜藏的侵蚀,在短期内难以发觉。
反而有些业务人员能够走进客户的价值链,致力于客户的长期价值建设,但因为短期业绩不达标,却受到公司的业绩惩罚。长期以往,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3、忽略战略的聚焦
鲁梅尔特在《好战略坏战略》中强调,战略的本质是企业聚焦资源,解决关键挑战,而不是均衡的做所有事情。很多企业什么都想要,结果却是把精力分散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核心能力就不能形成优势。
4、忽视战略的状态感
战略是一种状态,是企业希望未来达到的优势态势。
如果企业没有明确这种状态,企业一号位头脑中也没有这种画面,就很难指导日常的任务分解。企业就会出现一种场景,一号位的思想、视野很好,战略目标也有,但很难传递到组织的执行层,执行层每天低头忙于各种 KPI,忙于打卡,忙于不被罚款,甚至忙于自身的利益,从来不会抬头看看客户,看看竞争对手。
在这种情况下,指标未必能够完成,每个人都心神疲惫。
任务分解而不是指标分解
很多企业在做战略落地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了指标分解的陷阱。
比如一家企业确定今年要冲 10 个亿,利润要达到 2 个亿,资金回笼 6 个亿。
看似目标明确,实际上这只是财务指标,并不是战略。
企业真正要问的是:达到 10 个亿之后,我们在市场上处于什么状态?客户关系是不是更稳固了?组织能力是不是更强了?竞争对手是不是被甩开了?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回答清楚,这样 10 个亿只是一个数字游戏,跟战略无关。
当战略状态明确后,我们就要把企业的战略转化为年度的任务,公司级的年度任务清晰以后,就形成了公司级别的绩效指标(KPI)。需要注意的是,这不仅仅有财务指标的 KPI,更多的应该是具体任务的 KPI。公司级的 KPI 衡量公司是否处于战略状态。
企业整体战略状态明确后,部门目标就容易界定。部门负责人要思考的是:既然公司要走到那个状态,这样我所在的部门应该变成什么样子?
比如一个研发部门,它的任务或许是攻克关键技术瓶颈,还要为接下来的两年在市场突破方面做研发准备。销售部门的任务,则是要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增强渠道的能力,构建起标准化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这些做到了,签单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要想实现这种战略状态,就一定要把实现这种战略状态关键的人和事儿识别出来,因为这些资源大都在各个部门里,所以要分解到部门里,形成部门级 KPI,部门级 KPI 完成标准就是检验各个部门是否处在战略协同状态。
所以我们是任务分解,而不是指标分解,是为了达到战略状态而必须完成的具体行动,每项任务的背后,都应该指向战略状态。
我举个例子。有一家企业要推广一款新的战略级产品,如果按照指标分解的逻辑,企业就会制定 KPI 指标,比如新品上市半年内,要卖出 1 万台;实现 5000 万营收;打开全国六个大区市场。接着把这些指标分解到各个大区,进行严格的考核。
但问题是,如果每个部门,只会盯着完成数字,并且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是对战略状态有价值的任务,最后指标可能也会落空。
这样按照任务分解的逻辑,步骤是这样的,
1、明确战略状态。
新品推广的目标状态不是 " 卖多少台 ",而是:
产品在核心目标人群中建立认知,目标用户至少知道新品 " 是什么 "" 能解决什么问题 ";
渠道体系能够顺畅地进行推广,在核心市场中,建立起了首批、较为稳定的愿意分销新品的渠道;
客户使用体验良好,能够产生复购以及形成口碑,需确保首批用户的反馈是正向的,与此同时使投诉率处于可控范围。
2、设定部门任务。
市场部的任务是打造一场新品上市的认知战,完成 1 场新品发布会,以及 5 场新品交流会,务必让目标人群知道新品的战略价值;
销售部的任务,是完成渠道铺货,以及首批客户关系的建设,需保证样板市场能够先跑通,在核心区域至少要建立起 5 个样板渠道,与此同时签下关键客户;
研发部任务,就是建立起快速迭代的机制,接着依据首批客户所给出的反馈来改进产品;
客服部呢?就是设计客户体验流程,收集首批用户反馈并形成数据化报告。
注意,这些都是任务,而非仅仅是卖出多少台设备。
3、指标作为检测,而非目的。
这里的销量达到多少只是用来验证任务的执行效果,而不是任务本身。销量没达到,可以反推是哪个任务没有落实到位。
如果企业只做指标分解,大家就会拼命压货冲销量,这种冲量就会形成很多弊端,不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
如果企业做任务分解,即使销量在一开始没有冲上去,但是只要保持航向正确,战略状态就会逐步达成:用户的认知建立起来了,渠道被跑通了,客户的反馈闭环也形成了。产品反而会拥有真正的、长久的生命力。
所以推广新产品,真正的任务不是销售多少,而是让市场认知、渠道体系、客户体验三件事跑通。
战略设计的思维模式
结合咨询的实践经验,我总结了战略设计的四个核心原则:
1、从问题出发
战略不是为了做大做强而做大做强,而是先理解企业所处环境、核心瓶颈、竞争态势。没有问题诊断,战略就是空洞的愿景。
2、聚焦有限资源
企业资源的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战略的核心是聚焦关键点,把有限资源集中投入到能够形成战略优势的领域。
3、形成行动一致性
战略需要精心设计行动的路径,以便让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团队的行动能够一环一环紧密相连,且方向保持一致。
4、保持动态调整
企业环境瞬息万变,战略并非一次性的决策,而是一个持续地进行诊断、调整以及优化的过程。指标提供反馈,任务落地来检验效果,战略不断地迭代,以此确保企业始终处于客户满意、组织发展以及超越竞争对手这三者的平衡状态之中。
在这种状态感之下,战略落地不仅仅是指标的完成,更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稳定且可持续优势的状态。
—— · END · ——
作者|韩勇
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20 年 TOP100 企业高管,专注战略运营与营销管理,常年为多家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为您推荐:
预告:华人学者 " 家族企业传承治理第一人 " ——香港中文大学范博宏教授家族传承治理专栏即将推出,敬请关注后续连载!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