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154 年 2 月,吴楚联军率军进攻汉朝的中央军,激战许久却始终未能攻破周亚夫的军营。
由于吴楚联军的粮食断绝,士兵们只能忍饥挨饿,局势对吴楚联军来说愈发不利,加上其他几个诸侯不够给力,迟迟不来支援,吴楚联军的势头被打压下去了。
吴王无奈,只好撤军,结果遭到周亚夫精兵的追击。
吴军大败,吴王不得已带领几千残兵连夜逃走,大部分溃败的吴军士兵都选择了投降。楚王刘戊更是兵败自杀。
周亚夫带领的中央军以及梁王的军队继续追击,吴王带着残兵败将渡过淮河,固守丹徒,试图逃走,并想借助东越国的力量负隅顽抗到底。
这时,吴王身边还有一万多人,并不断召集逃散的士兵。
汉朝方面早有准备,派人用金钱引诱东越国。
东越国见吴王大势已去,便骗吴王出来见面。
吴王现身后,被人用长矛刺死,随后被砍下头颅,派人八百里极兔加急送往长安报喜。吴王的太子则逃到了闽越。
就这样,吴楚之乱历时三个月,便被周亚夫轻松平定。
最后做战后总结的时候,参与平叛的将军们一致认为,太尉周亚夫功不可没,正是因为他的计谋得当,才能如此迅速平定叛乱。
然而,梁王却跟周亚夫产生了矛盾,因为周亚夫可以说让梁王充当炮灰,牵制了吴楚联军很长一段时间,差点让梁王领了盒饭,所以梁王对周亚夫心存怨恨,这也在情理之中。
而吴王刘就这样死了,准备了几十年,62 岁起兵造反,本以为能干出一番大事,结果不到三个月就被灭了。
吴王本人存在太多的问题,主要体现 3 点。
一,在造反时不信任他人,在落魄时盲目信人。
造反时,不信任大臣田禄伯,不信任年轻的桓将军,用人也挑剔,门客周丘这类人才也没有重用。
吴王气势汹汹的时候,不信任身边的人,结果在兵败,气势下落时,又盲目相信东越国,被人出其不意地捅死了,死得稀里糊涂。
这就是典型的不识人,看不透别人,不懂得识人用人。
二,是以利诱人,最终也因利而死。
吴王身边很多人,都是因为跟着他有钱、有利益可图才愿意效力,包括他说服其他诸侯,也是用利益去打动他们。
但最后,他自己却死在了利益之上。
实际上,吴王信任的所谓盟友东越国,也是因为利益诱惑,最终遭遇背叛吴王。
所以,如果你想靠利益去做事,靠利益来维护人脉关系、团结别人,只能是一时的顺利,一旦遇到挫折,很多人可能就会离你而去,甚至背后捅你一刀。
三,不懂决策,没有判断力。
吴王错过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决策机会。
第一个是田禄伯提出建议,派遣一支奇兵从武关进入关中,但吴王因为自己造反,心里不踏实,不信任外人,怕外人也造他的反,最终没有采纳田禄伯的建议。
第二个重要建议,是年轻的桓将军建议他直接快速占据洛阳武库,掌控敖仓的粮食,借助地势和黄河天险,号令诸侯,但是,吴王也没有听取这个建议。
两次重要的建议,都错过了。
造反还想着稳扎稳打,一步一步攻城略地,结果让自己陷入战略被动。
可以说,这就是吴王造反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归根结底,吴王之败,原因在于不能识人,不懂得用人,而且做决策时没有判断力,不知道谁说得对、谁说得错,也不知道该听谁的。
吴王完美避开了正确的建议,最终导致造反失败。
62 岁起兵造反,3 个月败亡,吴王把造反演成了笑话!
吴王用他的造反大败局,为我们揭示了领导成事最大的短板:识人不准,用人不狠 !
领导不懂识人,说到底,那真是什么事也干不成啊!
你觉得是这样吗?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