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济仁的汽车评论 15小时前
探访雷克萨斯日本工厂,找到了车企想学丰田的原因?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为什么许多车企都在学习丰田,并且希望成为丰田?这次,我们走进了雷克萨斯位于日本九州和田原的两座工厂,一起来看看在如今的时代,匠人精神对汽车制造到底有哪些意义?本期节目我们就来一起讨论一下!

以下为本期视频文字版:

九州工厂

对人的精益化改造

雷克萨斯九州工厂的开放体验区,这个地方可以通过官方渠道预约参观,你可以体验到很多九州工厂培训产线工人的一些小环节,比如要在 90 秒内,用非惯用手折一只折纸猫;用肉眼鉴定汽车覆盖件的公差是否符合标准;给三十几个颜色相近的色块,按照颜色排序,不能出错。没有练习过的话,真的很难一次性通过。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今很多新工厂都在追求百分百自动化,都在追求 AI 赋能,想尽办法减少人的参与度,而雷克萨斯九州工厂却在强调人的技能,这是为什么?

在制造业,有个传统的思维惯性,就是希望通过对于设备的精益化改造,来提升效率以及提升质量。但这个思路并不完全适用于九州工厂,因为九州工厂由三个工厂组成,最早的宫田工厂,在 1992 年就开始运营了,三十多年的生产历史,让有些设备的升级,会受到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所以,雷克萨斯强调人的技能,制定匠人培养体系,其实也是一种精益化改造,只不过是对工人们的精益化改造。通过这种方式,让工人们具备更强的技能,甚至更好的肌肉记忆,让匠人们具备设备升级也达不到的本领。也就是说,九州工厂通过提升人的效率和质量,来进一步提升生产的销量和质量。

不过转念一想,如果培养大量匠人的目的,仅仅是弥补设备升级的局限性,那这事儿是不合逻辑的,匠人在雷克萨斯的九州工厂,肯定还有更深层的作用。

鼓励 " 拉线 "

的雷克萨斯工厂

有在汽车工厂生产线工作过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一个说法,叫做 " 拉线 ",就是生产线的每个工位,都设有一个安全拉绳或者按钮,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工人就可以立即拉动绳子来报警或者暂停生产线。

德系和美系汽车的工厂,都是不鼓励工人去拉线的。美国工厂里各种各样的人都有,美国工人不愿意去做拉线这个动作,因为他们会想,这个责任为什么要揽在自己身上。而德国制造讲究的是人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尽可能用严密的接卸,来避免这样的问题。

而在九州工厂,丰田居然是鼓励产线上的员工拉线的。在质量管理这个领域有一句话,叫做 "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丰田鼓励员工这样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看到的问题消灭在当前的位置,不让问题继续流向下一个工位,这就像搭乐高一样,某一步拼错了,一定会影响到之后的某一步,到时候再找问题,就复杂多了。

但是,频繁拉线的代价其实也是很昂贵的,它会严重影响生产效率,所以丰田的解题思路呢,就是通过机械防错的同时,培养生产线工人的专业素质,把他们变成极其熟练的匠人,让出问题的概率尽可能地降低。而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丰田的工人,要经过多个月的培训才能上岗的原因。

所以可能在一些欧美工厂,总装车间会有一大片的区域,停放着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待维修车辆,前风挡玻璃下面都有一张纸,写着问题原因。而在丰田的九州工厂,车辆下线的状态,基本是比较一致的。

东西方

quality 理解差异

在九州工厂的最终检查区,每台车都要经过 1,800 项的检查,这个过程不仅有最新的检测设备参与,还要有经验丰富的检测工人来参与。整车的每个缝隙,每个漆面,所有检测程序,都是在人工干预下完成的,雷克萨斯说,这样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

这里的质量,英文的语境下称为 quality。

而通过这次雷克萨斯工厂的参观,我们发现东西方对这项内容的理解,其实并不相同,也就是说,雷克萨斯认为的质量不等于 quality,而是略高于 quality,带有很浓烈的东方哲学。

我认为,在雷克萨斯的理念中,质量可以分成两块内容:一个叫质量,另一个叫品质。

质量是什么?就是最终产品在设计好的质量标准范围之内就可以,在公差值的范围,在缺陷值的范围就允许,但品质是什么?品质就是最终的产品质量过关还不行,还要有各种感官都很好的质感,无论是看起来还是摸起来,都要非常舒服。而这个过程,一定是离不开人的。

这就是东方和西方对于 Quality 的理解差异,西方更加注重通过标准的制定来提升质量,而东方则更进一步,融入更多感官上价值体验。其实这个差异也不仅仅体现在汽车上,我们平时接触的美食、工艺品等,也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现代汽车制造而言,把控质量的方式,大家都是差不多。大到数据存储系统,小到工人手上的扭力记忆扳手,各大车厂都有成熟的质量管理系统,雷克萨斯的九州工厂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工人,并且还要建立复杂的匠人培养机制呢?这就是原因,把品质问题,也融入到质量问题里,设备做不到的事情,让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匠人去完成。

这样来看,雷克萨斯一直引以为傲的匠人文化,背后其实藏着东西方汽车企业对质量的认知差异。

匠人指导

设备升级方向

参观完雷克萨斯九州工厂,我们在雷克萨斯另一座工厂,田原工厂,见到了雷克萨斯的两位匠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感受到,自动化将来一定是制造业的大趋势,但是,所有自动化的进程,一定都需要有人来设定行为方式和最终目标。

以涂装车间的喷漆为例,为什么雷克萨斯依然保留着工人不断地训练手工喷漆的能力,因为即便是改用机械手来执行," 怎么操作 " 也是需要人的经验来赋予的。这相当于匠人精神,从生产线上的工人,逐渐转移到了自动化设备上。

除此之外,人在未来汽车制造中的角色,还有兜底的作用。比如说,如果在制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问题修复或者持续改善,这些过程,也许将来 AI 能做到,但短期内,指望机器是不可能。

所以,匠人本质上就是帮助生产线提高精度和品质,并且积累经验的一个载体。

在全球豪华车市场,雷克萨斯之所以能够突破西方豪华品牌的统治,能够顺利打入美国市场,并且在中国市场也拥有这么多保有的用户,其实跟整个生产制造体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即便汽车正在新能源化,智能化,但汽车终归还是一个产品,而只要是产品,它就需要有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丰田这套制造体系,其实是任何一家汽车制造商都应该学习的。

写在最后

2027 年,雷克萨斯中国工厂就要落成了,这座全新的工厂,相比拥有几十年历史的九州工厂和田原工厂肯定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我相信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工厂中,雷克萨斯依然会我们提到的匠人精神,以及工人的价值,全部融入进去。如此以来,这座全新工厂在硬件上会有先进的自动化设备,软件上会有丰田顶级的生产制造理念,而匠人们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入会融入到全新的设备之上,未来制造业的人机共生体,也许雷克萨斯的上海工厂,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制造业的人机共生,也许会开拓一个新的模式,黑灯工厂或者对百分之百自动化的追求并非不好,但有人深度参与,才会让汽车产品更有品质,更有温度,对于一台高级的豪华品牌汽车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人在汽车制造行业扮演的角色,注定是在自动化、科技化的过程中,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对汽车行业的变革式发展满怀憧憬,欢迎大家到 B 站关注《童济仁汽车情报所》,我们会在每周五与探讨一个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话题。大家有任何意见与建议,也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

入驻媒体平台

商务联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maggie@neuesmedia.com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雷克萨斯 丰田 日本 技能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