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点研究 7小时前
网贷江湖变天:助贷新规下,没有侥幸者空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一场行业 " 压力测试 " 与价值回归的开启。

10 月 1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正式施行,一纸文件宣告了互联网助贷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结,全面强监管时代正式来临。

过去几年,银行互联网贷款规模狂飙下,作为资金提供方,银行缺乏对资金流向的有效监管,平台和银行之间权责 " 傻傻分不清 ",高息贷款被包装成各种服务费、咨询费,最终导致综合息费实际情况远超监管上限。

针对业内通行的 "24%+ 权益 " 模式,监管已明文规定,会员费等所有额外费用均须计入综合成本。同时,新规强调,风控审批大权必须牢牢掌握在银行自己手里,对银行来说,好日子是别人的了,以后得自己扛起风控大旗,很难再继续充当 " 甩手掌柜 "。

同时,对助贷平台来说,行业也将告别 " 规模为王 ",进入深耕垂直细分市场 " 价值为王 " 的新阶段。息费明确上限下,互联网贷款领域不合理的利润空间也将被压缩,各方躺着赚钱的时代结束了。

新规 " 双面镜 ":招行与招联的不同挑战

新规之下,不同类型的银行面临截然不同的挑战。

招商银行与宁波银行,前者是 " 零售之王 ",后者是深耕长三角的城商行代表,连同它们旗下的招联金融与宁银消金,共同构成了观察新规银行系影响的关键样本。

作为中国银行业零售转型的先行者与领跑者,多年的精耕零售金融市场,为招行赢得了业内交口称赞的 " 零售之王 " 美誉。

网络贷款方面,招行分为直营与助贷两部分。直营方面,闪电贷是招商主要网络贷款产品之一。招商银行官方显示,闪电贷是招行向个人客户发放的个人网络贷款业务,用于借款人经营实体流动资金周转或者借款人的综合消费。

从闪电贷介绍来看,该产品属于信用消费贷产品。据《北京商报》消息,2025 年上半年,银行消费贷 " 价格战 " 愈发 " 内卷 ",招商银行闪电贷通过发放利率券,部分客户利率低至 2.68%。

因为是招商自营产品,在合规性方面,该部分业务面临合规性压力并不大。对于招行而言,在各家银行开足马力争夺消费贷市场背景下,消费贷利率从 "3" 字头降至 "2" 字并不断下探后,其盈利性压力也将不断加大,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考验。

除盈利压力之外,风险角度方面,网络贷款门槛低、审批快,在国内消费承压大背景下,由于缺乏抵押物支撑,且资产分布高度分散,网络贷款催收和处置难度显著高于有担保贷款,这对招行客群经营与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关业内人士对万点研究表示,目前,整个银行线上消费贷市场仍处于 " 跑马圈地 " 阶段,行业 " 摔跤 " 的时刻尚未到来。招商银行虽凭借客群质量和风控技术保持资产质量相对稳健,但随着竞争加剧、客户持续下沉,若不能持续优化风险定价模型、动态管控授信策略,潜在的不良压力将不断积聚。

助贷方面,招商银行官网显示,招行共有 15 家互联网贷款合作机构,主要是以网商银行、蚂蚁智信、度小满、招联金融、抖音在内的不同类型与渠道的头部机构。从长远看,与头部机构合作,有助于从源头上提升资产质量,更有利于招行建立起深度联营,共同风控理念的风险护城河。

相比之下,背靠招商银行的招联金融,其未来发展前景显得更为错综复杂。

公开资料显示,招联金融成立于 2015 年,招联金融的两名股东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持股比例均为 50%。在产品布局上,招联精心打造了 " 好期贷 " 和 " 信用付 " 两大核心产品。该公司 2024 年,经营业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

招联金融披露数据显示,2024 年公司实现营收 173.18 亿元,较上一年度同比下降 11.65%;净利润为 30.16 亿元,同比下降 16.22%。公司总资产为 1637.51 亿元,同比下降 7.18%。主要经营指标齐降,表明其公司增长正面临压力。

2025 年上半年,招联金融业绩压力仍在加大。公司披露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78.99 亿元,同比下降 14.77%;净利润 15.04 亿元,同比下降 12.76%。公司总资产 1577.22 亿元,较 2024 年末减少 60.29 亿元。

根据中诚信国际评级报告,招联金融主要通过自营获客、股东协同和第三方合作开展业务,互联网端通过招商银行 APP 引流 " 好期贷 " 产品,并依托中国联通线下业务渠道和场景的天然优势投放消费分期贷款。

根据中诚信国际评级报告,2024 年,招联金融的 " 好期贷 " 贷款余额降至 991.3 亿元,降幅 8.57%;" 信用付 " 贷款余额降至 696.49 亿元,降幅 5.51%。

不良贷款方面,中诚信国际评级报告显示,2022 至 2024 年末,招联金融不良贷款率分别为 2.22%、2.45%、1.95%,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 37.25 亿元、44.64 亿元、32.89 亿元。2024 年,公司累计核销不良贷款 144.78 亿元,同比增长 23.32%。

合规性方面,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 10 月 12 日,平台上关于招联金融累计投诉达 27195 条,投诉主要集中在息费过高、暴力催收、拒绝协商等问题。

2022 年 1 月 25 日,招联金融因存在催收行为不当、营销宣传夸大误导、产品定价管理不审慎等 8 项违规行为,被银保监会罚款 290 万元。

整体而言,招联金融核销规模揭示了潜在资产压力,公司需在股东协同与市场竞争中,经受住增长失速与资产质量隐忧的双重考验。压力并不仅在招联金融一家身上,对于所有网贷市场参与者而言,风控能力的真正比拼已经开始。

区域银行突围样本:宁银消金的喜与忧

不同于招行全国性股份制大行,宁波银行自身作为区域性银行,其互联网贷款的路径,主要通过旗下消费金融子公司,实现网贷业务的跨区域 " 突围 "。

公开资料显示,宁银消费金融的前身是华融消费金融公司。2022 年 5 月,宁波银行斥资 11 亿元,受让华融消费金融 70%,正式拿下消费金融牌照。

2025 年 3 月,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息显示,宁银消金已完成注册资本工商变更登记,注册资本金由 29.11 亿元增至 36 亿元,宁波银行持股增至 94.17%。

宁波银行一路增持的背后,是宁银消金业绩的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2 至 2024 年间,公司净利润自 0.26 亿元猛增至 3.03 亿元;总资产规模更是从 81.45 亿元大幅跃升至 598.15 亿元。

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过去,高速增长稀释了风险;新规下,考验才真正开始。宁银消金须向市场证明,其资产质量源于经得起周期考验的内生风控能力,而非合作平台的隐性兜底。

从基本面来看,虽然宁波银行通过两轮增资将注册资本提升至 36 亿元,且宁银消金于 2025 年 7 月成功发行 15 亿元金融债,并以 1.65% 的利率刷新行业融资成本最低纪录,但随着资产规模扩张,资本消耗压力加剧,公司依旧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当下,宁银消金过度依赖股东支持和外部融资的 " 输血 " 模式,虽然自身净利润有着不小的增幅,但是利润基数依然偏低,自身造血能力仍有待提高。

除此之外,业务模式上,宁银消金高度依赖线上联营渠道。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末,线上联营业务占比高达 69.70%,对第三方助贷平台的依赖,也将削弱其渠道议价能力。

与其他银行系消金公司相比,宁银消金在客户基础、渠道资源和品牌影响力上均存在差距:客户多依赖第三方平台导流,资质相对下沉、线下渠道仍在发展初期、消费贷市场同质化压力下,公司缺乏差异化竞争力。

从行业格局看,宁银消金处境亦不乐观。据《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5)》,截至 2024 年末,消费金融行业总资产规模达 1.384 万亿元。其中,前四大机构(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以总计约 6387.66 亿元的总资产,占据了 46% 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凸显。与此同时,四家机构在 152.42 亿元的行业总净利润中,其占比同样高达 46%,显示出显著的寡头效应。

相比之下,宁银消金排名身处第二梯队。分析认为,随着助贷新规落地,行业 " 二八定律 " 加剧,马太效应下,宁银消金的考验已从 " 规模竞赛 " 转变为 " 综合能力大考 "。

合规性方面,根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截至今年 10 月 12 日,平台上关于宁银消金的累计投诉达 806 条,主要集中在暴力催收、泄露个人信息等问题。

此次之外,宁银消金也存在多条监管处罚。2025 年 7 月,因客户授信额度管控不力、向不符合要求客户发放贷款等五项违规,被处以 165 万元罚款。

2023 年 10 月,又因提供个人不良信息未事先告知本人,被央行宁波分行罚款 20 万元。这些行为不仅带来直接财务损失,更对其品牌声誉与客户信任造成长期损害。

总结而言,资本、业务、风控、合规与竞争格局多重因素交织下,背靠宁波银行,宁银消金能否打破 " 输血 " 依赖、建立自主获客与风控能力、实现合规稳健运营,将直接决定它能否从一匹 " 黑马 " 真正蜕变为能穿越周期的 " 千里马 "。

新规重塑助贷逻辑:告别监管套利,走向风险定价

横向对比来看," 助贷新规 " 的落地,对非银系第三方互联网贷款平台造成的冲击,远比招银、宁银等银行系机构更为直接。

首先单纯从业绩面来看,新规影响在第三方平台财报中尚未完全显现。选取奇富科技、信也科技、乐信三家上市公司而言。

截至 2025 年第二季度,三家助贷平台整体呈现稳健增长态势。其中,奇富科技保持领先地位,报告期内实现营收 52.16 亿元,同比增长 25.38%;净利润达 18.5 亿元,同比提升 25.72%。

同期,信也科技营收为 35.8 亿元,同比增长 12.9%;实现净利润 7.5 亿元,同比增长 36.4%。乐信则在三家之中展现出最高的利润增长弹性,净利润录得 5.11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125.75%。

值得注意的是,影响并非无迹可寻。新规严控综合融资成本,直接压缩了助贷机构担保服务模式的利润空间。具体而言,乐信 2025 年二季度信贷促成服务收入同比下降 15.0%,公司为应对新规,主动将业务组合从 " 轻资本模式 " 向 " 重资本模式 " 切换。

与此同时,奇富科技也预期,业务结构将从其智能信贷引擎 "ICE" 代表的轻资本模式,向其他模式转移。分析认为,头部助贷平台 " 回归 " 重资产模式,也将意味着平台需要承担更多资本金和风险,对自身的风险定价和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乐信、奇富科技均大幅增加了风险拨备,乐信在二季度将拨备增加了 13.6%,达到 10.4 亿元人民币,使拨备覆盖率达到了 270%。奇富科技则更是将其拨备覆盖率提升到了 662% 的历史高位。

合规性方面,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 10 月 12 日,奇富科技旗下 360 借条、信也科技旗下的拍拍贷、乐信旗下的分期乐投诉量分别为,44154 条、70348 条、125993 条。投诉主要集中在暴力催收、高息收费等方面。

在合规能力方面,与持牌机构招联金融、宁银消金相比,奇富科技、信也科技、乐信等头部助贷平台的用户投诉量明显偏高,反映出其在客户服务、信息披露与贷后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

随着银行 " 白名单 " 管理制度逐步落地,缺乏系统化合规能力的助贷机构正面临生存空间的持续挤压。在这一行业洗牌过程中,即便是头部平台,也亟须探索差异化的转型路径,以应对日益趋严的监管环境。

展望未来,助贷行业挑战依然严峻。多家分析机构指出,2025 年第三季度,特别是 9 月份,助贷业务规模可能出现 " 阶段性收缩 ",行业将进入一轮合规性调整期,以挤出不合规业务所形成的 " 水分 "。

此外,此前被部分平台用于模糊综合融资成本的 " 会员权益 " 等擦边球做法,已被监管明确定性并禁止。据悉,已有消费金融公司暂停此类业务,此举预计将对依赖此类收入模式的助贷平台下半年利润形成直接冲击。

Wind 数据显示,2025 年三季度单季,奇富科技港股市场累计下跌 31.70%,同期乐信美股市场累计下跌 26.07%,信也科技累计下跌 22.26%。股价是投资者信心的重要风向标,助贷平台三季度股价集体走弱,也反映出市场对其未来业绩的担忧。

结语:短期阵痛难免,长期价值回归

展望未来,助贷行业将经历一个由政策主导的深度调整期,行业也将迎来新一轮洗牌。2024 年底,京东参与捷信消金重组,最终以 32.5 亿元拿下后者 65% 的股权,曾经的行业 " 一哥 " 黯然退场。

有人离开,也有人再入场。随着网贷风险加速清出的过程中,网络信贷违约所产生的大量 " 冻龄资产 ",吸引了从传统 AMC 到新兴科技服务商在内的新玩家入场。

总结而言,短期内,利润收缩、机构退出、市场波动是必须承受的代价。行业的竞争焦点将从单纯的规模和流量,彻底转向风控精度、运营效率和生态构建能力。风控是核心,合规是底线,可持续是目标。

但长期看,当潮水彻底退去,这场行业大浪淘沙的最终胜出者,必然是那些将风控技术作为立身之本、资金渠道多元稳固、并能在合规框架下实现持续模式创新的机构。

对于中国金融体系而言,这是一次必要的 " 压力测试 "。与此同时,鼓励内需的关键当下,消费者也将迎来一个更加透明、公平、健康的信贷环境。这场关乎行业未来格局的深度博弈,才刚刚开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招商银行 消费贷 利率 互联网贷款 互联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