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略 5小时前
打破35岁天花板!连锁反应开始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文 | 凯风

35 岁,不再是考公考编天花板。

刚刚,2026 年国家公务员招录公告发布,年龄上限从 35 岁放宽到 38 岁,应届硕士、博士生放宽到 43 岁。

此前,上海、江苏、四川多地已将部分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年龄上限延至 38 岁,个别岗位甚至放宽到 40 岁乃至 45 岁。

从国家到地方,35 岁门槛开始全面松动,释放了什么信号?

01

35 岁门槛,早就过时了。

所谓 35 岁限制,最早来源于 1994 年公务员招录,后被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借鉴,进而扩展到民营企业,最终形成 "35 岁天花板现象 "。

最初的考公年龄限制,是基于" 干部年轻化 "的需要,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不无现实合理性,但民营企业照葫芦画瓢,显然走歪了。

当然,彼时我国正处于 " 人口红利 " 黄金期,大量年轻人涌入就业市场,但经济爆发期机会无限,"35 岁现象 " 尚不足以成为问题。

如今,30 多年过去,从人口到产业再到经济格局,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已经不再 " 年轻 ",全国平均年龄早已突破 35 岁。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24》披露,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从 32.25 岁上升到 2022 年的 39.72 岁。

几年过去,深度老龄化不断逼近,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或已经突破 40 岁大关。

要知道,从幼儿园到博士毕业,年龄接近 30 岁,职业宏图尚未展开,就被 35 岁所拦,情何以堪?

从国际上来看," 中年危机 " 普遍出现在 45 岁以后,而我们整整提前了 10 年,显然不正常。

如果看人均预期寿命,我国更是从 67 岁提高到 79 岁,整整提高了 12 岁,劳动者职业生命周期大幅拉长。

延迟退休的横空出世,就是基于这一点而来。

根据方案,男性退休年龄要从 60 岁延长到 63 岁,女性则从 55 岁延长到 58 岁。

退休年龄延长 3 年,考公考编年龄上限也随之顺延 3 年,这是好的开始。

02

打破 35 岁限制,下一个是谁?

去年 9 月,中央出台稳就业 " 二十四条 " 意见,强调保障平等就业权利,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畅通社会流动渠道。

今年 9 月,国务院批准大湾区、苏南、杭甬温、成渝等 10 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改革配置试点,其中之一就是 " 畅通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渠道 "。

这意味着,考公考编打破 35 岁限制,不是一些地方简单的自选动作,而是自上而下的统一部署。

最早从考公开始,自然也要从考公破除。今年国考主动破除 35 岁限制,无疑为地方做了示范。

不难预测,未来一到两年,从国家到地方,考公考编都将取消 35 岁限制,38 岁将成为新的门槛。

担忧随之而来:35 岁门槛不复存在,会否形成新的 "38 岁天花板现象 "?

改革要一步步走。如果说国家层面的统一调整不易,一些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地区,完全可以先行突破。

问题是,有形的门槛容易破除,无形的限制最难消除。

"35 岁焦虑 " 不是一天形成的,自然也不会随着一个政策就能立刻土崩瓦解。

03

35 岁群体,太重要了。

35 岁,对应的是 1990 年出生人口。上下浮动各 10 年,恰是 80 后、90 后两大代际群体。

这是中国第三次 " 婴儿潮 " 的产物,也是各大代际中最为庞大的群体。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测算,80 后、90 后总体超过 4 亿人,相比 00 后和 10 后,多了几千万人。

与 00 后刚步入职场、10 后尚在求学阶段不同,80 后、90 后恰是中国当下就业的主力军,在稳就业大局中至关重要。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30 岁~49 岁就业人群占比超过半壁江山,其中 30 岁~39 岁年龄段占比为 27.6%。

这一群体普遍 " 上有老,下有小 ",且积累了数十年的工作、社会经验,不该被一道有形的年龄门槛所困住。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他们伴随改革开放大潮而生,与经济社会转型同步,随经济周期沉浮,对时代变化的体感最为敏锐。

毫不夸张地说,稳住 80 后、90 后的就业大盘,就是稳住了社会最大的稳定器。

可见,打破 35 岁门槛,关乎公平,关乎现实,更关乎稳就业。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就业 公考 事业单位 民营企业 公务员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