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风客 6小时前
谈判可能在进行,但至今依然难言乐观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 (ID:peifengke),作者:Odysseus,题图来自:AI 生成

我相信大家会在早上看到新闻说,格里尔说两国元首的见面依然 "on the schedule"。如前所述,我之前的基本假设也是最后双方还是会见面会谈。但此时此刻,我觉得比较合理的说法是:过去几天,中美在一些问题和假设上的基本分歧有所暴露,在会议前暴露这些分歧对于达成一个好的结果是好事,但取决于双方能否在两周内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到今天为止的情况在我眼中依然难言乐观。

这些分歧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只需要把原话写下来,大家就能感受到不合理甚至滑稽的地方。

比方说在格里尔的访谈中,他的原话是 "You cannot really have it both ways,either you are retaliate against us or you are trying to do something that you believe is legitimate" 大意是不能一边反击美国,一边觉得自己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合理的,这就 ……

然后在前一句里面,他引用的中国官员的说法是,中国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技术禁运是类似的事情,然后中国有权力控制自己的出口保卫国家安全。

比方在贝森特的访谈中,他认为这个稀土协议是下级官员的独走,领导可能都不知道这个事情。这也非常 ……

我还可以列举很多,但我觉得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格里尔和贝森特是美国政府里直接参与对华谈判的人,如果他们的判断都是如此,大家不用想就知道其他人的理解偏差只会更大。

当然,既然谈到这个问题,我想稍微讨论一下,上面两个说法的一些根源。格里尔的看法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优先看法,在过去很多年,美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让美国可以在执行对外的制裁的时候,不需要面对对等的反制。所以确实有很多美国的政治制定者,认为美国有能力做任何事情而不面对后果。这点是真实存在的。

而贝森特的看法可能更复杂一点,两种可能的原因:第一,人只能想象自己见过的事情 lol,第二,他依然希望创造回转的空间,因为我觉得稀土的问题,确实可以完全摧毁前几个月中美谈判的节奏。

当然,格里尔和贝森特在访谈中的一些看法,是有道理的,例如中国在稀土的政策上可能打击面太广,这也是上周末时我觉得是北京迅速调整的一个原因。但就像前面说的,我感觉技术性的问题尚在其次,一些基本的出发点不同是分歧的原因,这些出发点分歧,能不能在短期得到协调,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挑战。

还记得之前在地缘的展望里面,我写过的那两个矛盾么?我觉得无论是欧洲、美国,还是日本,他们在前几年,面对了一个 70 年代的大通胀,那么很自然,用一个 80 年代的保守主义方案去解决问题是合理的。我觉得这是没问题的,但这个政治和经济假设,建立在 80 年代苏联在赫尔辛基条约和阿富汗战争之后,失去了对外扩张影响力的基础上。

这也是很多时候你会看到格里尔和贝森特反复强调,他们觉得中国经济的问题会限制中国的谈判能力,因为这个基本假设是一切成立的前提。

但之前就说过,这两个假设在我眼中都是有争议的。有一天它会面对一个挑战,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事情,这些看法和言论,就是它的体现。当你的战略假设面对挑战的时候,你的战术举措会有时候显得滑稽。

用一个大家可以理解的例子是,这就像朋友邀请你周末去打球,你穿着足球鞋去了他家,却发现你所有朋友都在打篮球。那如果你一定想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可笑,就只能让你的朋友把篮球当足球踢。

在这里我想借用中国对于韩华的制裁,稍微讨论一下中国在稀土政策上的可能立场。我觉得用三个部分去解释会比较合理:

1. 以牙还牙;

2. 留有余地;

3. 对于长期竞争力的关注。

我相信大家肯定可以找到中国对于韩华制裁的具体案例,这里我就不做太多解释。简单来说就是,美国尝试重建自己的造船业,但通过韩国企业在美国本土设厂完成,然后中国对于执行这个举措的韩国企业开始制裁。

以牙还牙

以牙还牙的意思是,在 2025 年,中国的贸易谈判策略和 2018 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坚定执行以牙还牙策略,这点之前我就解释过,非常成熟的做法,我还记得 4 月份当时有人说,中国最合理的做法是不反击,这真不知道是如何得出的。

所以我们看到当美国宣布从 10 月 14 日开始,对中国制造的船只征收港口费的时候,中国也宣布对所有美国的船只征收对等的港口费。

留有余地

在征收港口费的同时,中国对于中国造的船提供了豁免,这种做法一方面避免了杀敌一千自杀八百的局面,另一方面我觉得它体现了中国在贸易谈判中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中国到目前为止,依然尝试避免对全球经济和贸易造成太多破坏,这是因为中国确实是过去 40 年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这就像稀土的问题,如果中国太严格执行出口禁令,确实如格里尔所说也会伤害自己,因为稀土也有民用的部分。而且如果太严格执行禁令,就会像半导体一样,导致更多的国家加入稀土产业自主可控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花比现在很多假设更多的钱不假,需要超过 3-5 年的时间不假,但这种投入在严格的禁令下会是不计成本的,这反而不是中国的最优解。这其实是 2018 年以来,中国在贸易战中反击多少没有那么坚决的原因。

当然这也呼应了之前讨论过的第二个矛盾,中国的假设可能是全球化趋势依然可以持续,但这个假设我觉得是存疑的,我完全理解美国保守主义思想的来源,并且我觉得它会在未来扩散到更多发达国家,我们现在看到的中间派式微不一定是暂时的现象。

对于长期竞争力的关注

第三个地方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在韩华的制裁中,中国体现出了保障自己长期战略优势的决心。这一点其实是一个升级信号,也是一个战略信号。

我自己对这个政策的解读是:中国可以接受中国 +1 的模式。这点在之前播客里面 Mike 解释过,中国的供应链上下游其实在中国 +1 的模式里面,变得更强而不是更弱。但中国不接受美国 +1 模式。并且在美国 +1 模式里面,制裁那个 1 而不是美国避免造成更大的当期风险。

这点其实可能造成的影响是比想象中更大的,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讨巧和需要思考的策略,因为他说明了两点:

1. 中国关注长期的风险而不是短期的风险,这种反制的意思是,中国不在乎这种制裁带来的短期不确定性,但希望保证自己的长期竞争力可以保持,非常典型的中国政策思路,我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

2. 中国开始使用自己的产能和供应链优势去做对抗的武器。如果说之前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美国用自己市场作为武器,去和盟友谈判,那么今天中国在用自己的供应链作为武器反击。这种做法一方面是策略使然,一方面也是以牙还牙思路的一种体现。

那么我们把这三点平移到稀土上:

中国认为稀土的制裁是美国升级的以牙还牙,当然美国觉得不是,双方在这里存有分歧。

留有余地,中国在上周末的降级我觉得更多像是留有余地而不是一次退让。这也是之前说的,我觉得稀土是一个战术性举措,但这建立在它可以换回自己想要的筹码,这个筹码绝对不是加 100% 关税再降 100% 关税。这点我感觉双方也存在分歧。

第三点我觉得最关键,美国对于恢复自己长期战略竞争力是有核心诉求的,这点美国很难退让,而中国对于保卫自己长期战略竞争力优势也是有核心诉求的,这点我觉得中国也很难退让。如果说前两个分歧是可以讨论的,这个第三点我觉得是一个典型的谈判中的分歧式问题 -Distributive Issue,它只能通过一些长期利益创造去解决。还是那句话,这种长期的分歧,被提出来有好有坏,好处是他矛盾很大很难在内部解决,所以会刺激大家讨论一些外部的利益创造。

就像是你去买白菜,你说两块,卖白菜的人说三块,这个东西就是零和博弈,你只能说,我以后多来你这里买白菜,或者我再买你一点卖不掉的包菜,才能把价格谈下来。

这种分歧式问题的提出,在谈判中是一个两极分化的信号,如果解决好,会解决很多矛盾让谈判快速推进,反过来如果解决不好,谈判会直接破裂。但我自己一直觉得这不是坏事情,我一向喜欢把丑话说在前面,先把不能做的事情说清楚,如果大家谈不了还可以早点回家吃饭。

所以就像标题说的,谈判肯定在进行中,我也希望双方能有一个好结果,如果你要我拍脑袋想一个可能的结果,我确实也觉得没问题。基本假设如此,但风险实在是太大,因为这种分歧意见一旦被摆上桌子,如果没有解决好,那一切之前的谈判都没有意义。

我非常理解很多朋友的看法,觉得就像格里尔自己说的,美国现在关注债券和股票市场,所以最后可能可以谈好,我也希望这可以发生。我知道很多时候,大家更喜欢那种在底部勇敢抄底的人,我也是如此。但我还是想等几天,这样不仅看起来更怂,也可能错过很多涨幅。

但可能研究地缘政治之后,我对一些极端风险的担忧被加剧了,这就像以前我从来没有看向这个领域,第一次看到之后发现这里面可能是星辰大海,也可能是黑暗的深渊。因为看过这个黑暗的深渊,所以自己的风险偏好就被拉低了,这是我之前没想过的一个负面效应。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美国 里尔 稀土 美国政府 国家安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