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汽车 12小时前
定价乱跳,极星闭店退线下,线上五折开启甩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当上海前滩 L+Plaza 的极星直营店落下帷幕,这个由沃尔沃与吉利联合孵化的品牌,正式告别了中国市场的实体零售渠道。此时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突破 44%,提前十年达成中长期目标,而极星前 9 个月在华销量仅 79 辆。

极星的溃败早已埋下伏笔。2019 年以全球首家极星空间登陆北京侨福芳草地时,它手握沃尔沃的技术背书与吉利的产业链资源,被视作 " 赢在起跑线 " 的选手。但六年时间里,全国 36 家门店缩减至零,销量从 2021 年的 2048 辆一路下滑,2025 年更是陷入单月个位数的窘境,与市场每月二十余款新车的密集供给形成刺眼对比。这种落差的核心,在于品牌从未找准在中国市场的位置。

从 145 万元的极星 1 到 29.98 万元的极星 2,再到近 80 万元的极星 3,跨度极大的价格体系让消费者难以建立清晰认知。反观同级竞品,蔚来坚守 30 至 50 万元高端区间,零跑聚焦智能平价市场,而极星在豪华性能与大众接受度之间反复试探,最终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更关键的是,当城市 NOA 等智能驾驶技术已下探至 20 万元区间,极星车机卡顿、辅助驾驶滞后的短板,使其高昂定价失去支撑。

管理架构的僵化则加剧了市场适配的迟钝。极星中国区 8 年内更换 7 位 CEO,决策权高度集中于瑞典总部,时差带来的沟通壁垒让中国团队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在 2025 年头部品牌市占率已达 50% 的中国市场,这种 " 慢半拍 " 的决策模式无异于主动放弃机会。而销量惨淡直接拖入财务深渊,2025 年上半年净亏损扩大至 11.93 亿美元,毛利率低至 - 49.4%,每卖一辆车亏损 27 万元,217% 的资产负债率使其陷入资不抵债的绝境。

如今全面转向线上并开启五折 " 甩卖 ",是财务压力下的被动收缩。线上模式虽能降低运营成本,但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线下体验仍是成交关键,尤其对于依赖质感支撑溢价的品牌。极星将售后交由沃尔沃经销店承接,进一步削弱了自身品牌存在感,其存续空间已十分有限。

在技术跃迁的当下,极星的折戟不是外资品牌的失败,而是僵化模式的淘汰。在快速迭代的市场中,没有永远的优势,只有持续的适配与创新。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沃尔沃 中国市场 吉利 渗透率 起跑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