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汽车 12小时前
电动涡轮早不新鲜?质疑声中,保时捷新专利瞄准双涡轮顽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近期,保时捷一项混合动力双涡轮增压系统专利的获批,在车圈引发两种声音。一方面技术圈认为这为双涡轮增压发动机的 " 气流失速 " 顽疾提供了新解法,另一方面网友却直言电动涡轮早是 F1 标配不算新鲜,甚至质疑这种设计不如从根源杜绝。

要评判这项专利的意义,首先得看清它瞄准的痛点有多顽固。传统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多为 V 型或水平对置布局,两个涡轮各负责一侧气缸,共用进气歧管的设计虽能节省空间降低成本,却容易因进气门脉冲、温度波动引发气流反向流动。这种 " 气流失速 " 并非激烈驾驶才会出现,日常通勤中突然的油门变化都可能触发。对以操控平顺性为卖点的保时捷来说,这种 " 动力断层 " 可能成为体验缺陷。

保时捷的解决方案用到了电动涡轮,但与网友提及的 F1 技术、其他厂家的应用存在本质差异。F1 赛车的 MGU-H 电机集成在涡轮轴上,核心作用是回收废气能量转化为电能,辅助提升发动机动力或为电池充电,并非针对气流失速;不少家用车搭载的电动涡轮则多是小排量发动机的 " 低扭补丁 ",通过电机提前驱动涡轮减少涡轮迟滞,应用场景和目标完全不同。保时捷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小型电机直接嵌入每个涡轮内部,这套系统不依赖废气流量,而是通过空气质量流量传感器实时监测进气压力,一旦发现异常,电机能瞬间将失速涡轮拉回正常转速。这种 " 点对点 " 的精准补偿,针对的是双涡轮高性能车型特有的气流紊乱问题,而非通用型动力增强方案。

若想从根源杜绝气流失速,最直接的方式是放弃共用进气歧管,为每个涡轮设计独立歧管。但这种方案会大幅增加发动机体积和重量,对保时捷 911 这类追求紧凑布局和轻量化的跑车而言并不现实,还可能推高制造成本导致售价进一步上涨。工程设计的本质从来不是追求 " 绝对完美 ",而是在性能、成本、空间等多重约束下找到最优解。保时捷的专利恰恰是在现有架构基础上做优化,既保留了共用歧管的优势,又通过电动补偿解决了核心缺陷,这种精准补位反而更具量产价值。

更值得关注的是专利中的冗余验证机制。两个电动涡轮接入同一电气网络,系统通过监测电机功率是否对等,反向验证涡轮运行状态,这种 " 电气自检 " 相当于给进气系统上了双保险。对高性能车来说,可靠性与性能同样重要,这套机制恰好填补了传统机械监测的盲区,让补偿系统的响应不仅快,而且准。

网友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汽车行业确实存在不少 " 旧技术新包装 " 的营销噱头,但在新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性能燃油车的技术创新往往不再是颠覆性突破,而是对现有架构的精细化打磨。保时捷的这项专利,本质是用电动化技术解决传统涡轮的老问题,既延续了自身对驾驶质感的追求,也为同类型发动机提供了可参考的优化路径。

对驾驶保时捷的消费者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 " 听起来很厉害 " 的发明,而是踩下油门时始终平顺连贯的动力输出。从这个角度看,这项看似补漏的专利反而更贴近实际用车需求。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保时捷 专利 发动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