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出事了,又是小米,相对于之前的 " 智驾惨案 ",这一次的事故更是揭开了盖在小米汽车身上的遮羞布。
根据官方通报,2025 年 10 月 13 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南段发生一起道路交通事故。31 岁当事人邓某某驾车与李某驾驶小型轿车发生碰撞,事故造成驾驶人邓某某死亡,涉事两车不同程度受损。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目前,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虽然驾驶人是酒后驾车,但是通过现场视频我们会发现一个关键点,也就是车辆在发生碰撞起火之后,车辆的驾驶门无法打开,或许驾驶人有生还的希望,但是求生通道被牢牢关上。
这不是小米汽车第一次因为事故被大家所关注,此前的智驾、配置宣传等事件早已被大家所关心,那么为什么小米在上市一年多的时间内总会成为热议的焦点?是什么样的人在开小米汽车?这台车又是否像雷军所称能够称得上创新与颠覆?在种种问题之下,后续是否还有人愿意为小米汽车买单?
# 鬼火少年 + 性能,高危因素凑齐 #
现在我们总会思考一个问题,先排除产品本身的因素,为什么小米汽车不同于一些其他的新能源、新势力品牌,其用户群体经常能够在现实用车场景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一些危险?比如一些民间道路的竞速、飙车、碰撞事故等等。
有这样一个观点:小米凭借性能和性价比的两个关键标签,让很多年轻消费者为其买单,但是心智以及驾驶技术等个人因素导致其不能完全驾驭这样的产品。这种观点是否合理?是否有数据作为支撑?
目前,第三方咨询机构给出了小米汽车的用户画像。
小米汽车的第一款车型 SU7,其用户平均年龄在 30.1 岁,其中 95 后占比达到了 54%,90-94 年用户占到了 27%;第二款 SUV 产品 YU7 的用户平均年龄与之极为接近,平均年龄在 30.3 岁,95 后占比 50.3%,90-94 年用户占比 24.4%,不同于雷军在发布会上所说,第二款车型更多面向年龄更高的家庭消费者,两款车都可以说是妥妥的年轻用户群体收割者。
数据很说明问题,小米用户群体年轻化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样一个年龄分布,与此前网络上能够查询到的中国汽车市场整体消费人群年龄分布有很大的差异,这一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年初,中国 30 岁及以下用户占比仅为 20%。
开车的是年轻人,但车辆却又有着难以驾驭的性能表现,"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s na ï ve" 这句话在这一刻具象化了,那么此时前面的问题似乎就有了答案。
这其实是一种多重因素的叠加,一方面是驾龄更短的年轻用户,另一方面则是此前跑车才具备的性能,再加上 20-30 万这种较之前更能被消费者接受的价格,这就组成了一个具有更高用车风险的组合。
此前对小米汽车产品进行评测的专业车手马青骅也说过,小米的动力与刹车极度不匹配,动力太强,制动太弱,就连这样的车手在赛道当中驾驶也出现了冲出赛道的情况,如果换成普通消费者情况又会怎样?结果很容易就能想象出来,这样的搭配只有一个结果," 撒欢 " 之后,很难让自己 " 冷静下来 "。
而且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很多用户都是小米的忠实粉丝,也就是我们俗称的 " 米粉 ",这些人看待雷军以及小米的产品,就像是宗教圣坛当中圣物,甚至会在实际用车当中抛开客观事实而无条件相信雷军所说的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其实和近几年雷军造车的营销不无关联,而且这样的营销模式,正在慢慢反噬小米。
# 雷军的真诚,是真是假? #
雷军一直在给自己树立一个真诚的人设,而这一点在其产品的性价比上面有比较明显的体现,相信一部分消费者也是看中其汽车产品上面性价比的标签,进而选择其产品,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种种事件,我们似乎对于雷军的真诚要打上一个引号。
此时我们把时间节点拉回到小米造车初期,彼时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开启了新能源智能化的转型,但是当时市场当中的产品基本上在价格层面上形成了两级的分化,一边是低价的代步车,另一边则是高居不下的价格。
此时雷军进场了,尤其是那种老实人的形象,让人对其推出类似手机那样极致性价比的产品充满了期待。这一因素给了雷军向市场推出爆款的契机,于是雷军选择把自己打造成普通人,用真诚来打动消费者。
需要承认的是,如果拿国内的几个商业大佬来看,雷军的 " 普通人 " 人设做得是最好的。
马云爱给人上课,爱把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刘强东爱搞爱情、兄弟情,喝了这杯酒咱们就是兄弟;但是雷军给你的是什么感觉?" 和你我一样,像个打工人。" 他最厉害的事情就是会站在你的角度来讲产品。
而且能够给到消费者一场提前预埋 " 期待式结局 " 的连续剧,从最初给出信息,到最后产品落地,基本上是三年的时间,如果我们剥离出其中的主线,会发现雷军一直在铺设预期剧情,并且让其在既定的路线上发展。
其实一开始讲车讲的还行,但后来就变味儿了,碳纤维引擎盖买了个情绪价值,消费级芯片用在车上,但是纸巾盒整了一个车规级,买小米不能看 PPT 上面的大字,得看角落里面的小字。
这不是玩套路吗?你究竟把消费者当成了什么?就拿此次事故为例,有一位小米 SU7 ULTRA 车主在关注到这件事之后,想到了车内买了一个小米的破窗器,结果扎心的一幕发生了,在网友的提示下,其发现这个破窗器下面有一行小字,只能打破单层玻璃,双层玻璃无效,而巧合的是,其购买的车辆配备的便是双层夹胶玻璃,这个破窗器相当于买了个寂寞。
后来我们发现,这原来是小米一贯的营销套路,就像之前的硬币厚度一样,原来雷军玩真诚不是玩得最好的,玩脑子倒是有一套。
人设这个东西很微妙,前期的各种铺垫看起来是在挖地基、抹灰贴瓦,表面看起来人设一旦立住,似乎在大众面前就会坚不可破,但是这就像是一个人没有 " 筋骨 ",而房子一旦没有筋骨,一阵风、一颗砸来的石子都可能会破坏掉这种平衡,崩塌只在一瞬间。
在此次车门无法打开事件发生后,小米多个直播间遭到了负面信息的刷屏,其中就包括 " 门把手打不开、绿化带战神、小字营销 " 等信息,随后我们也发现直播的小米门店数量骤减,多个账号都暂停了直播。
目前,小米创始人雷军的抖音账号近 2 天掉粉超 6 万,半个月掉粉 30 万,而且,风评一下发生了扭转,或许这就是市场消费者对于其是否真诚这件事最有力的回应。
# 车和手机,不该是一个玩法 #
其实不止雷军,现在很多新造车玩的都是之前手机的套路。
我们都知道手机市场有两个标杆,一个是苹果,一个是三星,那么此时其他厂商为了和这两个巨头拼一拼,就需要使出不同的打法,这其中最好用的招数有三个:" 高性能、低价格、和旗舰标杆有相似之处 "。
不否认,这些做法在市场当中取得了成功,现在很多手机产品上我们都能够看到标杆品牌与产品的影子,这其实就像是引领与跟随,而价格这一决定性因素让很多消费者愿意接受这样的做法,并且实际体验也不差。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新造车企业把这一套路拿到了造车领域,就拿小米的汽车来说,不管你是致敬还是怎样,坊间的言论就是用更低的价格买到了保时捷、法拉利平替,甚至雷军自己也称造车的第一要义就是好看。
其次性能与性价比,且不说 SU 7 ULTRA 那样的极致性能,普通版车型的顶配同样拥有超越同类产品或同价位车型的性能表现,比如多少多少秒的加速水平,而这是此前百万级车型才能拥有的性能表现。
所以,会有人不心动吗?人们对于性价比的追求在各类产品之上都会有体现,毕竟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谁都不会拒绝。
但是话说回来,造车不是造手机,手机如果出现一些问题,不过是发热、续航短、运行卡顿,但是这三点任意一个问题出现在汽车上面,带来的后果都是致命的,而且造车不像手机能存在侥幸,车门打不开就是质量问题,智驾碰撞前一秒退出也是实打实的推卸责任。
你可以把结果归结为驾驶人的问题,但是别忘了,他们开的车叫做小米,这一点不管怎么说都是没有办法划清界限的,而且品牌方没有权力去限制你的用户做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在各种用车可能性下带来最佳的保障,但是现在的现实就是,小米你没有做好。
# 中国的汽车营销,该收敛了 #
小米所代表的其实也是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一种 " 病态 " 营销模式。
激进、快速,这是现在营销的主题,背后的原因很好理解,国内市场的生存环境不容许 " 佛系者 " 留在其中,流量的焦虑、资本的焦虑、生存的焦虑,就像一把把利剑悬在车企的脑袋上,一旦松懈便会落下。
这些剑会伤人,但是过度的营销难道不会伤人吗?
在 2014 年,央视有一档对话节目,当时马斯克曾在当中批判," 营销是欺骗消费者 ",彼时联想 CEO 杨元庆直接 " 回怼 " 你有多少客户?我卖了 1.15 亿台设备,在当时特斯拉的客户只有 3 万,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带有自负性质的嘲讽,但是如今这段对话成了杨元庆经典的反面案例。
中国的汽车市场,随着消费者成熟度增加、产品使用周期增加,后续必将经历一个 " 验证 " 的环节,验证的事情就是这些车企当下吹的牛是否成真,到时候车企才会知道,不把消费者当回事、不把造车的严谨当回事究竟会对自己产生多少反噬。
这个时候我们又想到一个问题,以后,还有人为小米汽车买单吗?
答案肯定是有的,但是是否还会像之前那般疯狂?这一点在雷军和他的小米不做出改变的情况下,或许很难重现其在 " 新手保护期 " 那般顺利的景象。【iDailycar】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