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公社 13小时前
车企在装冰箱彩电,老天爷在考防水防火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导语

Introduction

我们造出了 KTV 包间,却造不出防锈的汽车。

当下的汽车产业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就是配置军备竞赛席卷着所有车企。从贯穿式巨屏到多色氛围灯,从车载冰箱到高级音响,厂商们不遗余力地堆砌着那些易于营销、能迅速吸引眼球的豪华配置。

然而,当罕见的冰雹把车顶砸出坑、无情的暴雨淹没街道、持续的高温炙烤电路、以及骤降的气温吞噬电池电量时,这些被精心包装的冗余配置,在消费者最真切的困境面前,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今年以来,中国多地遭遇了一系列极端天气事件,从罕见冰雹到持续高温,从强降雨到骤然降温。尤其是 9 月末到 10 月初这段时间,南方持续高温,北方则冷空气活跃,截止发稿前,多地迎来剧烈降温。这些异常气候现象,让全国数亿车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反观车市中的这场竞赛,在极端天气频发的现实下,不能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往大了看,车企热衷于宣传屏幕的尺寸与数量,却鲜少提及车机系统在暴雨或极寒天气下的响应速度与可靠性。他们用 Nappa 真皮包裹座椅,却未考虑在持续阴雨天气下,内饰材料如何有效抗霉防菌。

可以说,配置竞赛所提供的,往往只是锦上添花,而非极端气候中的雪中送炭。极端天气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汽车产业繁荣表象下的脆弱一环。当一辆车,不具备皮实耐用这种最基础的素质,那消费者要的是什么呢?

极端天气如何影响汽车

5 月 13 日晚,北京遭遇罕见强对流天气,石景山、顺义等多地出现直径超 4 厘米的冰雹,最大体积接近鸡蛋大小。密集的冰雹砸击下,露天停放的车辆遭遇 " 无妄之灾 ":车窗瞬间布满蛛网裂纹,车顶铁皮被砸得凹陷变形,部分车辆天窗直接碎裂。

这场冰雹仅北京地区就引发财险机构 2.82 万件报案,估损金额达 1.93 亿元。更令人揪心的是,部分车主为躲冰雹违停天桥下,导致三环、四环主路严重拥堵。甚至部分消费者已付款还未提车的新车,车顶被砸出密密麻麻的小坑,结果索赔无门。

冰雹的余波未平,洪水的侵袭接踵而至。7 月陕西吴起县突遭特大暴雨,北洛河洪水漫过河堤,沿河街道被淹,多辆汽车被洪水冲走,部分地下室车库进水导致车辆报废。同期,广东英德、怀集等地遭遇特大暴雨,6 小时雨量达 160 毫米,车辆涉水故障频发。

极端降雨催生了水淹车的集中流通,8 月某事故车拍卖平台显示,全国每天上新水淹车超 4000 辆,多为保险公司推定全损车辆,经维修或拆解后再次流入市场。不少网友表示,若部分维修厂省略核心检测留下安全隐患。

实际上,今年夏天,南方多地气温突破 40 ℃,全国 2.7 亿燃油车车主面临多重考验。高温使发动机舱温度骤升,老车电路绝缘层软化破损,短路起火风险激增。油路系统受热后汽油挥发加速,若油管渗漏易形成可燃混合气,成为移动火源。

同时,使用 5 年以上的车辆普遍出现空调压缩机故障,而频繁使用空调又使百公里油耗上升 0.5-1 升,陷入 " 降温与能耗 " 的两难。对于这些车主来说,一方面是车龄老化带来的动力不足、冷气不足等糟糕的体验,一方面还要忍受油耗增加的困扰。

新能源车在高温下同样难逃困境。国家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达 287 起,同比上升 15%。尽管新能源车全年自燃率(0.0044%)仍低于燃油车(0.0058%),但高温加剧了电池风险。

6 月某地一辆新能源车驶入停车场时突发起火,监控显示车身先剧烈颠簸,随后几秒内浓烟窜出,最终整车焚毁,初步判断为底盘刮碰引发电池热失控。业内分析指出,持续高温使电池散热压力陡增,若存在密封性不足等问题,极易触发热失控,这成为事故上升的重要诱因。

极端天气的影响不止于剧烈灾害,持续性阴雨与骤降气温同样带来困扰。河南驻马店持续阴雨导致空气湿度居高不下,不少车主反映车内座椅、脚垫滋生霉斑,空调系统因霉菌繁殖出现异味,即便更换滤芯也难以根除。现实是,这种情况在南方梅雨季更为普遍。

北方入秋后断崖式降温则让新能源车车主陷入续航焦虑。近日,北方多地气温从近 30 ℃骤降至 10 ℃左右,部分车型实际续航较常温下降 40% 以上。低温还导致充电效率下降,给新能源车主的日常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当然,不仅仅是国产车有这些问题。车质网发布的《2025 年三季度汽车投诉分析报告》显示,三季度,自主、合资和进口品牌的投诉量均有所增长。2025 款车型的投诉量持续走高。三季度质量问题、服务问题和综合问题的投诉量都有大幅提升。

从质量问题投诉故障数占比情况来看,前几名分别为转向系统异响、部件老化、方向盘不正、影音系统故障、仪表台开裂、车身生锈、漆面起泡、动力电池故障等。

未来,随着气候系统的持续演变,汽车或将面临更多无法预知的极端天气挑战——沿海城市的盐雾腐蚀可能加剧精密元器件老化,强沙尘天气考验着三电系统的密封性能,频繁的冻雨与凝冻将对底盘线束与悬挂结构提出更严苛的耐久性要求 ......

这场关于汽车气候适应性的极限考验,其实,才刚刚拉开序幕。

做一辆可靠的汽车难吗?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只有那些被冰雹砸过、被水泡过、为充电和续航焦虑过的车主,当时会不会想:我的车身覆盖件能不能再硬一点?车身密封性能不能再好一点?各个零部件的自燃损耗再慢一点?底盘是不是应该 10 年防腐防锈?空调是不是可以有杀菌功能?......

当车主因电池在零下环境中续航折半而不得不频繁充电时,当老旧的燃油车因线路老化在高温下自燃风险增加时,那块可以旋转的中控屏或绚丽的投影灯语,能不能换成更好的更可靠的更高质量的零部件?

相信,这些消费者的困扰是具体的,他们想要的汽车,是安全,是可靠。

反过来看,这种现实情况下的两极分化,是车企的急功近利。大量的研发资源和营销预算被投入到那些能制造噱头的舒适性与娱乐性功能上,而对于如何提升车辆在极端天气下的质量韧性这一根本课题,投入却相对不足。

在无和有、有和优之间,我们需要更可靠的物理按键和密封性更好的门窗,以应对暴雨和沙尘。我们需要更坚固的钢化玻璃和更具弹性的车身覆盖件材料,以抵御冰雹的袭击。我们需要更精准、更前瞻的电池热管理预警系统和更耐老化的线束标准。

产业在内卷舒适与智能时,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安全与可靠这条底线在全新气候挑战下的加固与提升。不过,就在这次轰轰烈烈的配置军备竞赛中,有这么几家车企选择了默默发展。

今年,8 月 26 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中汽中心工程院与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启动 " 新能源汽车先进共性技术全球适应性开发及应用 " 战略合作,并揭牌 " 新能源汽车先进共性技术全球适应性开发及应用创新基地 "。

中汽中心工程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志国表示:" 此次合作,将在极寒环境下模拟用户使用典型场景,对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整车控制系统、电驱系统进行功能安全故障注入测试,对极寒条件下关键零部件系统的功能安全进行开发验证,并将在车辆登陆南极后,组织开展适应性开发与应用测试。"

随后的 10 月 11 日,长城汽车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正式签约,宣布将为中国极地考察提供支持,双方将联合开展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车辆研发测试研究项目。坦克 300 将承载起科考物资运输、人员通勤与应急保障等重要使命,在真实的极地环境中验证中国制造的可靠性与适应性。

放眼望去,这样两则新闻,在当下的汽车舆论环境中毫不起眼。但是,其背后蕴含的战略远见与产业意义,远超常规的配置堆砌。

当大部分竞争者仍聚焦于城市通勤场景下的内卷时,这些车企已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活动的极限边界。极地,作为地球上最严酷的天然试验场,其极寒、强风、复杂路面对车辆的性能、可靠性与耐久性提出了终极考验。

选择在极地自讨苦吃,是一场主动进行的最极端的压力测试。在此环境下验证的技术与零部件,其积累的数据和经验,将如瀑布般反哺民用车型。一款能在南极冰原上稳定运行的电池管理系统或电驱系统,其应对我国北方冬季普遍性低温的能力,无疑将获得质的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品牌虽在市场份额上高歌猛进,但在顶尖的机械素质与极端环境可靠性方面,仍需要进步。主动去挑战恶劣环境,意味着中国汽车不仅能在配置和性价比上领先,更能凭借顶尖的可靠性与适应性,打入全球任何一个市场。

这种前瞻性的布局,不再是跟随市场热点的短期行为,而是引领产业、定义未来标准的长远投资,是真正为消费者考虑的真实实验。也是汽车回归原始本质,一种能够征服任何环境、值得绝对信赖的交通工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冰雹 暴雨 竞赛 车载冰箱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