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astland
头图|视觉中国
2025 年 9 月,宁德时代(SZ:300750)累计上涨 31.3%,总市值超 1.83 万亿,超过贵州茅台(1.81 万亿),动态市盈率达 30 倍。
其实,宁德时代两大主营业务——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都跑输大盘。这种情况下," 市值将超过茅台 " 这个预期却自我实现了,应当格外小心。
宁德时代是动力电池龙头,但不是 " 真龙 ",它不能引领时代。正如富士康不能引领苹果、英伟达。
高增长期已结束
1)动力电池大幅跑输大盘
持续高增长不是宁德时代的常态:
2020 年,营收突破 500 亿,但增速不到 10%;
2021 年,营收暴涨 159% 至 1303.6 亿元;
2022 年,营收增速保持在 152%,达 3285.9 亿元;
2023 年,营收突破 4000 亿,但增速大幅回落至 22%;
2024 年,营收回落至 3620 亿,同比下降 9.7%;
2025 年 H1,营收 1789 亿、同比增长 7.3%。
2021 年起,宁德时代营收连续三年的高增长完全由动力电池推动。三元锂电池受到 " 偏补 " 这个因素至关重要(因补贴以能量密度为硬指标,磷酸铁锂电池基本拿不到)。
当年动力电池价格奇高,拿不到补贴意味着无法生存,车企纷纷放弃磷酸铁锂电池,转而采用三元电池。而提前 " 押宝 " 三元锂的宁德时代成为最大受益者。
随着补贴退坡,经济、耐用、安全的磷酸铁锂电池逐步夺回应有的市场地位,三元锂电池份额跌至 20% 以下。
2024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1105 万辆、同比增长 40.2%;商用车销量 53 万辆、同比增长 17.9%。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销售收入却逆势下降 11.3%。
2025 年 1-6 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 587.8 万辆、同比增长 35.4%。同期,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销售收入同比增幅仅 7.3%。
尽管市场份额保持领先,但收入未能与蒸蒸日上的行业同比增长。动力电池业务跑输大盘是不争的事实。
2)储能收入负增长
宁德时代被资本市场看好的主要原因是对储能业务的强预期。
吊诡的是宁德时代近两年储能业务收入一直下滑:
2023 年,储能收入 600 亿、同比增长 33.2%;根据 SNE Research 统计,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 185GWh、同比增长 53%;
2024 年,储能收入 573 亿、同比下降 4.4%;根据 SNE Research 统计,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 301GWh、同比增长 62.7%;
2025 年 H1,储能收入 284 亿、同比下降 1.5%。根据国内外市场研究机构数据: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同比增长 27.5%;全球电池储能系统装机总量同比增长 54%。
在全球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宁德时代储能业务收入却持续下滑。除价格下降这个因素外,还有一种可能——储能市场化程度低于动力电池(受非市场因素影响大于选择动力电池)。
宁德时代约七成收入来自动力电池,这块收入虽有增长但跑输大盘;储能业务约占营收的六分之一,不仅跑输大盘而且负增长。
赌性坚强
所谓 " 赌性坚强 " 赌的是什么?是运气。过往十年,宁德时代抓住了两个机遇:高额补贴,原材料价格暴跌。
1)毛利润率持续下跌
第一阶段:高额补贴撑起高售价
2016 年,动力电池销售均价、成本分别是 2060 元 /KWh、1130 元 /KWh,每 KWh 毛利润 930 元,毛利润率 45%。售出一个容量 50 千瓦时的电池包,宁德时代可获毛利润高达 4.6 万元!
2017 年,动力电池销售均价、成本分别降至 1410 元 /KWh、910 元 /KWh,每 KWh 毛利润 500 元,毛利润率 35.4%;
第一阶段后期,补贴退坡,动力电池单价逐年下降而且速度超过成本下降:
2022 年,宁德时代电池系统(含动力电池、储能系统)销售均价、成本分别为 970 元 /KWh、810 元 /KWh,每 KWh 毛利润仅 170 元,毛利润率仅为 17.2%。50 千瓦时的电池包毛利润 8350 元。
第二阶段:碳酸锂价格暴跌
2023 年,碳酸锂价格开始暴跌,到 2025 年仅 6 万元 / 吨,较峰值下跌 90%。宁德电池(包括动力、储能)毛利润率先后升至 19.1%(2023 年)、24.5%(2024 年)。
2025 年 H1,电池系统售价、成本分别为 650 元、500 元,毛利润 23%。每个 50 千瓦时的电池包,毛利润约 7500 元。
宁德时代赌的是新能源车及储能市场 " 钱途 " 光明,持续扩大产能,保住龙头地位、市场份额 " 必有后福 "。
回过头来看,宁德时代赌对了:
第一阶段,宁德时代吃饱政策红利,坐享高毛利润。只是毛利润率随补贴退坡一路下滑;
第二阶段,磷酸锂价格暴跌,宁德时代又吃到低成本红利。电池售价也随行就市地下降了,但幅度远小于磷酸锂跌幅,于是毛利润率触地反弹。
过往十年,宁德时代电池系统毛利润率总体上高于 20%,毛利润金额随出货量迭创新高。
2)主观为自己、客观为行业
2020 年以来,宁德电池售价波动幅度远小于碳酸锂波动:
以 2020 年出货价为基准,2022 年价格指数为 110(仅上涨 10%);但 2022 年出货量指数为 618,毛利润指数 432(金额 483 亿)。赚取丰厚利润的同时,有力地保障了新能源车的发展。
碳酸锂价格暴跌 90% 的情况下,2025 年 H1 宁德电子价格指数为 74,较 2023 年下降约 26%。而毛利润指数达 1028(较 2020 年 H1 上涨 928%)。
客观上,宁德时代是新能源车行业的 " 定海神针 ",不仅保证动力电池的足量供给,还极大地缓冲了锂资源价格波动对行业的冲击。
换电歧途
宁德时代为什么执着于换电?
比亚迪新能源车渗透率约为 30%~40%,其余 50%~60% 的动力电池市场由宁德时代等电池企业瓜分,由于车企不会 " 在一棵树上吊死 ",长远来看宁德时代保住三分之二已经非常不易(国内市场份额 40%)。
能给资本市场带来想象空间的一是储能、二是换电。
换电不仅能增加电池销量,更重要的是绑定车企。因为采用宁德的换电方案,车身、底盘都要重新设计,电池要定制(外形 / 接口 / 充放电参数等满足宁德要求)。
更进一步,换电站不论由谁投资、运营,宁德时代都能分一杯羹,能尝尝 " 服务性收入 " 的味道。
2022 年 1 月,宁德时代发布 " 巧克力换电 "。曾号称与长安、广汽、北汽、五菱、一汽等五大车企达成战略合作,相关车型将于 2025 年陆续上市。但截至 2025 年 6 月底,真正落实的只有与蔚来的合作。这还是 25 亿投资 " 换来的 "(根据 2025 年 3 月 17 日双方签订的协议,宁德时代注入 25 亿)。
以蔚来第四代换电站(每站配备 23 块电池,日服务能力 480 次)为例,有两个问题:
第一是 " 暴力 " 使用电池。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的 30%~40%,车主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尽量少用快充,不要连续快充,不要在电量低于 20% 时快充,浅充浅放能延寿……但在换电模式下,用户会尽量把电池 " 用干 " 然后换走 " 满电 " 的;23 个电池位每天服务 480 次,每个位置每天 " 翻台 "21 次,必须使用快充。有资料称 " 高频快充下循环寿命(容量衰减至 80%)为 1200-2000 次 ",容量衰减至 95%,车主或许能忍,衰减至 90% 就不好办了,运营方只有更换电池。
第二是换电站对电网要求高。第四代站单日服务 480 次,每次 75 千瓦时,全天耗电 3.6 万千瓦时,平均每小时 1500 千瓦时,电网要求至少 1.5MW(相当于 1000 台大功率空调)。但充电不可能均匀地分配到 24 小时,换电站至少要支持半数电池位同时快充,峰值功率 6MW(12X500KW)。
换个思路,只要电网支持 1.5KW 负荷,手里有 1500 千瓦储能容量,建 640KW 级充电站岂不更好?
首先,通用性加强,可以服务任何品牌新能源车(只要允许充电功率达标)。
其次,同样容量的储能柜结构成本远低于动力电池,还可使用退役电池(容量衰减至 80% 不影响用于充电站储能)。
假设:
容量 75 千瓦时的纯电动车,从 20% 充到 80%,电量 45 千瓦时;
充电全过程 5 分钟(平均功率 540KW),一小时服务 12 台车;
电网负荷 1.5MW,储能设备 120KW,可支持 3 把枪,每小时服务 36 台车;
每天运营 12 个小时,服务 432 台车;剩余 12 小时服务主要为储能柜补能。
不久前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 4 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提出 " 到 2027 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 10 万台 "。北京地区每把加油枪服务 350 台燃油车,而每把充电枪只服务 2 台新能源车(60 万台无私桩车、30 万台公用桩)。当充电速度与加油时间相近(油电同速),每把充电枪服务能力会提高几十倍、上百倍。
换个角度,智能手机时代充电替代了换电。充电要几十分钟到几小时,换块电池只需半分钟。用户揣块电池出门,就不用满世界租充电宝了,不香吗?
因为机身需预留后盖卡扣、触点空间及保护层,电池也要加保护壳与触点,导致机身厚度增加 30%、电池容量缩减 25%。换电方案对车身、电池包的影响与之类似。
总之,除重卡、物流、网约车等特别领域,换电是死路一条。宁德时代在这条 " 歧路 " 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资本难以获得理想的结果。
宁德时代不是 " 真龙 "
宁德时代是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但与富士康、工业富联一样,都不是 " 真龙 "。
" 真龙 " 是苹果、英伟达、比亚迪这样能够引领一个行业走向的巨头。# 特斯拉曾经是 #
苹果研发 / 设计一款新手机,做好预算(销量、成本、售价等),把生产 / 组装订单下给代工厂。而不是代工厂想生产 / 组装什么产品,下令苹果、英传达去研发 / 设计。
代工厂做得再大,毕竟成不了 " 真龙 "。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要甲方愿意买单才能 " 闭环 ",以比亚迪发布兆瓦闪充为例:
2025 年 3 月 17 日,比亚迪发布 " 兆瓦闪充 " 技术,基于 1000V 电气架构和 10C 高倍率电池,实现 1MW 充电功率。搭载该技术的汉 L、唐 L 同时开始预售。
目前,已敲定与小桔充电(共建 1 万座)、新电途(共建 5000 座)的合作,加上比亚迪旗下 4000 多家 4S 店,总数达 1.9 万座。与特来电、星星充电的战略合作也已签署。中石油、中石化、壳牌充电、南方电网、车电网、蔚景云将陆续加入建站和能源网络布局。
作为对照:
2025 年 4 月 21 日,宁德时代发布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峰值充电功率达 1.2MW。近半年后,采用该技术的车型只有极氪 001(2025 款)、问界(新 SUV),销量不详细。
刚刚创下极速(496 公里 / 小时)的仰望 U9 Xtreme,使用磷酸铁锂电池放电功率达 2.2MW(约 3000 马力)。全域 1200V 高压平台,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支持 30C 放电倍率。如果比亚迪想把相关技术 " 下放 " 到其他车型,不必与谁商量。
*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