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风物 20小时前
从塞北羊肉到江南甜汤,中国人的秋天到底多会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作者:老柳,编辑:猫骑士,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个问题:苏州桂花鸡头米、重庆酸萝卜老鸭汤、北京羊蝎子火锅、广东剑花煲猪踭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一:秋。

答案二:补。

苏州桂花鸡头米应是平衡江南秋燥的润,重庆酸萝卜老鸭汤是对西南抗秋老虎的补,北京羊蝎子火锅是为了北方的寒冬作能量储备,剑花煲猪踭则是华南人秋季的限定煲汤秘方。

秋日和其他三季不同,它既是衔接盛夏与寒冬两极气候的过渡带,又像个情绪不定的小孩子,时热时冷时燥时潮,所以为越冬储备能量、用美食滋养自己便成了中国人秋日餐桌上南北通用的主题。

有趣的是,无论南北,羊肉都是这出秋日滋养大戏里当之无愧的明星。北方寒冷,皮毛和骨肉都可用来御寒的绵羊变成了滋养的主角,同时绵羊少膻肉嫩,故而吃法豪放简单,多以涮肉水煮为主;南方人同样爱羊,山羊肉带皮烹制,或佐以酸汤、蘸水,花样也更为多变。

秋风渐起,秋意渐浓,让我们一起看看中国秋日餐桌上的温暖滋味。

一、小市羊汤、北京涮肉、盐池滩羊 ...... 北方滋养,就图那一口热乎的踏实

在北方,有句话叫做 " 一场秋雨一场寒 ",秋天的来临可能就是一阵风、一场雨的功夫,前一天还在短裤短袖,第二天就要在冲锋衣里加一层薄羽绒服。

每次遇到这种比翻书还快的气候变 " 脸 ",北方人的选择是——钻进熟悉的饭堂,大吃大喝,给身心来一场从内到外的滋养。

北方人秋天为什么痴迷羊肉?暖身,更暖心

秋天一到,居住在北京的人们最常发的朋友圈有两个:" 一到秋天北京便成了北平 ",再配一张目之所及全是金黄的银杏树街景;或者是 " 天凉了,该去吃铜锅涮肉了 ",再配一张热气腾腾的铜锅涮羊肉。

北京人对涮肉的热爱是敏感且专一的,只要温度一有变化,内心就会冒出、且只会冒出一种想法——我要吃涮肉!别的都不行!但话说回来,涮肉并不是什么需要高难度烹饪技艺的食物,当天宰杀的羊肉,切片后不腌不拌,直接放在清水里涮着吃就行,没有什么过多的令人上火的重调味,只有肥嫩的羊肉片伴着香滑浓稠的芝麻酱,把 " 肥美 " 的魅力发挥到淋漓尽致。这是北京人秋日里的滋补智慧。

而在吃腻了涮肉之后,北京人还会想起另一种羊肉美味——羊蝎子火锅。羊蝎子其实就是带肉的羊脊椎骨,肉都藏在骨头缝里,吃起来很难有好吃相,但也正是这种自在,给一起吃羊蝎子的人也加了一重限定:只能是不在乎形象的、真正的好朋友才能一起大吃特吃。冬日里大家有太多不愿出门的理由,而在寒风来临之际,一起吃一顿羊蝎子,既是对身体的滋养,还多了一重人情味的滋润。

和北京人有同样秋日羊肉执念的还有辽宁人。当关门山的枫叶染上红色,大批辽宁人便开始驱车前往本溪小市,观赏红枫也品尝小市羊汤。本溪羊汤风格偏向醇厚,汤底颜色偏白,羊肉烂而不柴,羊杂口感丰富,吃的时候撒上一把香菜,再配个花卷,喝得满头大汗,通体舒泰,是当地人抵御秋寒的日常智慧。

鲜美醇厚的本溪羊汤。

摄影 / 胡东雪

北方人如此爱羊,这么多羊肉来自何处?让我们望向西北那些连片草原,答案尽在眼前。

在中国,西北各地羊肉产量遥遥领先,就拿内蒙古来说,2024 年的羊肉产量就超过了 100 万吨,占了全国的五分之一还多。有了这样的家底,西北人对羊肉的吃法也自然豪放不羁。以宁夏盐池为例,这里的滩羊在盐碱地长大,膻味极少,拆分过后直接清水煮即可,大块羊肉炖煮得软烂,蘸点盐末,吃的就是羊肉的原汁原味和那份从胃里升腾起来的暖意。

北方的抗燥秘方,比羊肉还滋养

北方的秋天,除了气温会突然变冷,空气湿度也呈断崖式下降,喉咙干痒、嘴唇起皮是常事儿,但也不用担心羊肉吃多了上火,这时候,北方人自有他们的平衡之道。

这种 " 平衡 " 的秘诀,被老祖宗藏在了字里行间—— " 鲜 " 字拆开,正是鱼、羊两个字,要化解羊肉的腻,吃鱼可是再好不过了,二者一荤一鲜,一浓一淡,把秋天的滋味拿捏得刚刚好。比如在黑龙江五大连池,秋天的矿泉鱼经过一夏天的生长,肉质紧实弹牙。东北人最懂它的好,直接请上豪迈的大铁锅,咕嘟咕嘟一炖,鲜味被完全激发,恰好与羊肉共同构成了北方秋日滋养的味觉两极。

北方秋日滋补也不全是大鱼大肉,对付秋燥,光靠鲜还不够,还得有润。在暖气还没来、喉咙先冒烟的尴尬时段,一碗温润甘甜的小吊梨汤堪称缓解秋燥的救星。本地京白梨或河北的雪花梨,加上银耳熬出琥珀色汤汁,喝起来恰到好处地缓解了口干咽痒。这哪是汤?这分明是老北京人秋日里的一份润喉妙品。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兰州,缓解秋燥的解药则藏在地下,那就是鲜百合。从黄土高原里刨出来的百合,瓣儿大肉厚,本地人喜欢直接生吃,一口下去是清甜脆爽;也可以放进粥里熬煮,早上来一碗,一天都会变得温润安神。

二、桂花鸡头米、酸萝卜老鸭汤,南方人的秋日养生,花样有多少?

不同于北方秋天气候变化的直接,南方的秋天更像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朋友,白日里秋老虎的余威让空气依然带着闷热,而深夜的凉风又提醒着人们季节的转换。因此,南方人的秋日滋养承载着双重使命——既要跟夏天残留的 " 湿热 " 做个了断,又得为冬天的寒气攒点本钱。

这趟美食之旅,我们从江南水乡出发,一路向华中、华南、西南走去,你会发现,同样是滋养,家家都有一本 " 好吃的经 "。

华东滋养,是浓淡皆宜的不时不食

秋日食羊,是南北通行的养生智慧,但江苏人吃东西,还讲究一个不时不食。在苏州,藏书羊肉店每年都会有几个月的夏休,等到暑气消散了,街头的藏书羊肉店才会陆续挂起招牌,将羊肉化作各式精致肴馔,白切羊肉蘸酱油、羊杂暖锅里咕嘟着白菜粉丝,连一碗羊肉面里都透着杉木香气。

和羊肉同时出现的,还有湖塘里的鸡头米。鸡头米,也叫芡实,果实圆润如珠,口感软糯 Q 弹。秋日里最常见的吃法是和糖桂花同煮,新鲜的桂花刚好能压住芡实那一点微涩,一碗下肚,润而不燥,就像江南人温和的处世哲学。

再把视线往东南沿海挪到福建,这里的滋养风味则显得略带硬核。一锅姜母鸭,里面有肥嫩的番鸭,还有即历经岁月、辛香浓郁的姜母——就是老姜。大量姜片经麻油煸炒,散发出辛辣炽烈的香气,不仅能祛除鸭肉的腥气,更能驱寒发汗。吃完鸭肉,锅底的姜片亦可直接食用,入口辛辣过后是回甘,吃完浑身温暖通透,仿佛能抵御一切冬日刺骨的海风。

西南养身,酸透心脾

每当山雾四起,西南便算正式入了秋。如何走出这片迷雾?西南人给的答案是——酸。

贵州素有 "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 " 的民谚,贵州酸汤更是堪称一绝。以本地毛辣角(野生西红柿)或米汤天然发酵而成的红酸、白酸,构成了酸汤的灵魂。秋日吃酸,并非为了消暑,而是为了在湿冷的季节里,用那通透的酸爽振奋味蕾、开胃祛湿。一锅酸汤端上,酸香扑鼻,瞬间便能唤醒因秋乏而迟钝的食欲,吃得人汗出淋漓,浑身舒泰。

红酸汤与细嫩的鱼肉是绝配。

摄影 / 张琪

而身处雾都的重庆人也同样深谙此道。发酵过的酸萝卜风味酸爽,口感脆爽,刚好把鸭肉的油腻感收拾得服服帖帖,而且炖煮后的老鸭汤还会呈现出如银杏叶般金黄的颜色,一口汤下肚,开胃、暖身又养眼,是山城人秋日限定滋养美味。

华南与华中,一碗汤里的两种温情

如果说广东人的命是煲汤给的,那广东人的秋天,更是被一碗碗老火靓汤所滋养的。广东人煲汤讲究因时制宜,在食材的选择上,广东人不会选用过于肥腻的食材,于是菜干、西洋菜、无花果、龙脷叶、南北杏等食材便成了汤盅里的常客,各种食材各有作用,堪称一部微型的本草纲目。各种食材,经过数小时的文火慢炖,所有精华都融进汤里,喝下的不仅是滋味,更是家人的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炖煮出一锅锅不一样的汤汤水水。往北走到湖北,同样是喝汤,气质却截然不同。作为千湖之省,湖北产出的莲藕在秋日最为粉糯,甚至在一碗排骨莲藕汤里,最先吃掉的绝不是排骨,而是那拉丝的莲藕。也因食材好,藕汤的做法堪称大道至简,只需把大块的藕和排骨往铫子里一扔,煨它几个小时,藕香混着肉香,光闻不吃,就能把人的魂儿都勾走。这碗汤,喝的不仅是味道,更是湖塘的精华,是扎实的家常滋养。

三、日常餐桌上的食养哲学,还可以有一杯劲酒搭配

中国的饮食文化百花齐放。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和习俗的差异,成就了川、粤、闽、湘等八大菜系,同时也形成了各地独特的食养文化。比如广东以薏仁、芡实、茯苓等食材煲汤来祛除湿气,福建注重香料的运用以开胃、滋补、驱湿寒。不仅满足了味蕾的需求,还蕴含了丰富的养生智慧。中国人食养传承,一直就在一日三餐的烟火气中,是中国人刻在味蕾里的养生智慧。不过,在这一饭一餐中,还有食养搭子中国劲酒,给我们带来食养两相宜的体验。

美食美酒自古便是人间乐事,品尝岭南滋养本味的同时,搭配一杯能够免疫调节抗疲劳的劲酒,一顿滋补美食,一杯养生劲酒,让每一餐都成为滋养身心的美好时光。所谓食养,其实就是四个字——好好吃饭,养生不用卷,劲酒配美食,简单一点刚刚好。

美食是搭子,美酒是搭子,劲酒,更是懂食养的好搭子。

愿你的每个秋日,都温暖滋养,惬意自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北京 火锅 江南 中国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