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卓玛七林
十月的高原,山色如黛,云雾缭绕。走进林芝市下察隅镇僜人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灰墙木窗、茅草覆顶的新居,既保留传统风貌,又融入现代元素;村道干净平整,庭院整洁有序,远处茶园叠翠,近处果香四溢,一幅安居乐业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 铺茅草,才是我们僜人的家!" 村民新卫夏一边笑着说,一边利落地接好脱粒机电源。他与妻子刚收完玉米,见记者来访,转身端来黄瓜、猕猴桃和玉米。" 快来尝尝,都是我们自家种的。" 言语朴实,笑容灿烂,透出真诚与热情。
走进新卫夏的新房,宽敞明亮,电视、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墙角整齐地堆放着农具,门外停着摩托车和拖拉机。" 这房子防震好、空间大,很安全。" 新卫夏笑得合不拢嘴。而几年前,他们还居住在深山的旧寨,人畜混居,交通不便,收入微薄。
转机来自兴边富民政策的实施。2018 年,僜人整村搬迁至现址,建新房不仅有国家补贴,还配套了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发放边境补贴、提供生态护林员岗位,尤其是建起了茶叶和猕猴桃种植基地,让僜人群众真正实现了 "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
" 这里虽偏远,党和国家的关怀一点没少!"45 岁的村民罗日龙声音洪亮。他介绍,如今村里有高标准猕猴桃园 320 亩、高山茶园 150 亩,大家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家家户户年收入超 5 万元。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特色种植悄然改变着僜人的生活。" 公司 + 农户 " 模式,让村民在产业基地务工学技术,回家自行发展种植业,走出了一条 " 务工学技 + 自主种植 " 的增收新路。
" 在基地干了三年,我学会了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全套技术。" 雄伟龙一边给茶青分级一边说。他家承包 10 亩茶园,还在技术员指导下套种猕猴桃,去年光茶叶就卖了 4 万多元。更让他欣喜的是:他家的猕猴桃优果率高,当年就增收 2 万元。
茶叶基地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村民每亩旱地年收益 600 元、水田 800 元,在基地务工每天还能挣 160 元,只要踏实肯干,一年下来的收入可不少。现在,全村有 50 多名像新卫夏这样既在基地务工又自家种植的 " 双薪农民 "。
不仅如此,企业还定期请来农业专家培训,向村民传授标准化种植技术。走进猕猴桃种植基地,正在疏果的村民依青向记者展示新学的技术:" 每株保留 2 到 3 个果最好,这样成熟后的果子果形大、甜度高,价格自然也高。" 她家去年跟着基地学种植,8 亩猕猴桃收入 5 万多元。以前只会种玉米的她,现在已经成了村里的技术能手。
技术改变的不只是收入,还有生产观念。每月 15 日,党群服务中心培训室座无虚席,从修剪茶树、有机施肥,到果品分级、电商销售,村民认真记笔记的样子不输在校学生。" 去年学了绿色防控技术,我家果园农药打得少,果子反而更畅销!" 僜人新村村民张龙笑着说。
产业振兴为这个边境村庄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2024 年,新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 96.37 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2279 元。变化写在每一张笑脸上、藏在每一片果园中,更体现在每一个自信而忙碌的身影中。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