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所有的企业都在讲转型,无论怎么转型,都要转向那个更高增长、更高毛利、有结构性盈利的地方。本文完整地叙述了一个企业如何从一个新业务的发现、调研、孵化到验证、规模化的全部过程,也就是从微趋势发现新蓝海。这对寻求超越内卷,获得新增长的企业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作者 | 潘农菲
来源 | 中欧商业评论
引言
笔者曾经负责经营一家 10 亿元企业却始终无法突破收入瓶颈,根因在哪里?经过分析我们认为突破业绩瓶颈首先在经营结构,而非管理。老业务的经营结构,除非做根本转型,否则天花板是明确的。本文将讲述如何找到新的增长业务,并且规模化,从待验证的种子业务成长为公司的主营战略业务的故事。
如何找到增量业务,验证成功,又不消耗过多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看不清新业务方向时,选择把商业效益作为根本源点出发
很多中小企业在现有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在寻找新业务方向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在培训课上的路径无论多么清晰,放进现实的业务里就有种种难处与不可为。产业大趋势和微观视角总是充满矛盾,无法做到相互对应。
这时,企业家们或者选择用高屋建瓴的方式只讲大方向,自己却避免探索实际业务的出路;或者干脆埋头拉车,不再看路,认定 "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 最终会柳暗花明。
只是,在错误方向上的努力,只会让企业距离目的地愈来愈远。
所有的企业都在讲转型,可是究竟要转向哪里呢?笔者认为,无论怎么转型,都要转向那个更高增长、更高毛利、有结构性盈利的地方。因此,当企业暂时难以找到合适的新业务方向发力点时,不妨从商业效益作为第一性原理的源点出发。
新的业务方向,就是指向那个更高增长、更高毛利的迦南之地。
所有的行业大趋势,都是共享的行业常识。因此,能讲再多的行业大趋势,放在自己企业的实际经营里,大多都是正确而无用的。真正的业务战略能力,还是要能放在自己企业的微观个体里经受检验。
因此,笔者提出,作为企业的实际经营操盘者,一定要找到那大到有意义,小到可以赢的战场。(Pick battles big enough to matter, but small enough to win.)
从客户里寻找经营活动的微趋势
回到笔者的案例中。我当时从现有的客户收入分析开始,既然要转向那个高增长、高毛利的地方,公司现有客户中,有没有既有高增长、又有高毛利的客户呢?
一番细致的分析研究后,真的找到了一家。我们称其为客户 A 吧。在所有的客户中,客户 A 历年的采购数据显示,它具有相对于同类客户,更高增长、更高毛利的特点。那原因是什么呢?这家客户符合结构性盈利的要求吗?
继续研究这家客户采购的产品,看是否能发现一些不同。
结果我们发现,在客户 A 采购的定制产品中,全部是带有 4G 模块的健康设备产品,也就是不需要蓝牙和 Wi-Fi,而是用 4G SIM 卡的流量上传测量结果的产品,比如带有 4G 模块的体重秤。
这就很奇怪了,一台蓝牙秤,在中国的制造成本,也就是几十元人民币,加上 4G 模块,直接成本就增加了几十美元,还不包括 SIM 卡的采购、设计、测试、流量等等附加费用。我从未想过身边会有谁去用一个带有 4G 模块的设备去称重。
公司做这个客户 A 的订单已经很多年了,这也不是客户 A 的新产品,但是之前并没有人去深究,大家习惯在拿到订单、交付订单、收款的常规流程里不断重复。很多大机会,来自小蹊跷。我决定深究下去(Probing)。
我去找了客户 A 的 CEO,请他给我推荐他的客户,我想去看看这个 4G 秤的应用场景。虽然这位 CEO 有些不情愿,但是最终还是提供了他的客户的地址与联系人。我发现这个客户的办公室,与我在硅谷的住处相隔不远,就决定直接去拜访。
结果,第一次拜访,这个客户(我们简称为公司 B)就向我介绍了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B 公司是一家健康服务管理提供商,他们向美国的雇主提供雇员健康服务管理,通过他们的介绍,我了解了在美国,正在兴起一个新的市场,叫做远程健康看护(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 简称 RPM)。
与中国不同,美国是商业保险为主的国家,美国企业用于员工健康保险赔付的资金,事实上是从自己的账户上花费的,因此美国企业的管理层,有刚需来更好的管理员工的健康问题。举一个例子,假设一个员工佩戴了连续血糖监测仪,并且雇主还为员工购买了这种 RPM 的服务,当员工的血糖低于某个预警值时,RPM 服务公司就会用电话联系该员工,请这位员工马上找到橙汁等含糖的饮品服用,如果没有这样的监测和干预,过一段时间,这名员工就有可能因低血糖而昏倒,而这时美国医疗系统的救护车就会过来进行急救,这个花费是极高的。因此,不少有规模的企业,都愿意签约 RPM 服务商来更好地管理自己员工的健康问题,从而降低医疗费用,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那为什么需要用 4G 的健康监测设备呢?B 公司的负责人向我解释,在这个新兴的行业,他们要保持领先,用户的数据不丢失,是当务之急。用蓝牙或者 Wi-Fi,会导致测量后的数据未必会上传到服务商的系统,而 4G 的设备,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设备开箱即用,每一笔测量数据无需干预而可以上传。这就是健康测量设备要求用 4G 模块的底层业务逻辑。
我似乎找到了一个新的蓝海市场!
当这个 RPM 市场若隐若现的在我脑中浮现出来后,随之而来的又是一连串的疑问,最终的市场是否满足高增长、高毛利,在初期的扩张完成后,会不会像现在的业务一样,SKU 迅速膨胀,边际成本迅速增加,然后重蹈覆辙?
当时,老业务的困境使得我已经形成了经营结构的模型思维,面对新业务,很自然,我用这个模型进行了分析:
1. 产品模式:4G 产品,服务商客户,远程看护市场,是高增长的新兴市场。
2. 盈利模式:RPM 服务商不是卖场和电商客户,是高毛利的客户。
3. 扩张模式:RPM 是一个 B2B2C 市场,服务商并不需要产品多形态多型号 ,SKU 理论上可以得到极好的控制,从而实现更好的边际效益。
一个颠覆式创新的业务模式开始浮现
通过以上的客户调研和模型理论分析,我逐渐意识到,也许这个机会比之前预估的要大,甚至是一个颠覆式创新的大机会。为了抓住这个大机会,我需要做更细致的市场研究。我开始大量出差,拜访各种各样的行业伙伴,慢慢地,我画出了一张 RPM 市场的价值链地图(图 1)。
图 1 RPM 市场的价值链地图 ( 此图隐去具体企业名称 )
对于绝大多数国内设备制造企业,常年来客户都是设备品牌提供者,比如苹果、惠普等等。一方面这些设备品牌拥有者给了生产企业生意,另一方面利润空间也被 " 管理 "。设备制造企业试图把自己从价值链的底层向上移动,通常是希望成为另一个设备品牌拥有者,而这又是犯了客户的大忌。纵观行业,除了捷安特等极少数企业,很少有成功的先例。
而 RPM 市场的兴起,使设备生产企业在原有的结构中,位置不发生变化,而在利润空间可以跳过一层,实现结构性的盈利能力提升。这就是直接向 RPM 解决方案提供者提供设备,而不再由设备品牌提供者作为中间商进行交易。这种模式,我称作 ODM Direct 模式。
这绝对是一个具备颠覆性创新的业务模式。
在跨行业寻找模式成功先例
既然是颠覆式创新的业务模式,就一定是在本行业中率先进行的,本行业应该没有先例。那么,在其它行业是否有类似的成功案例呢?笔者有长期跟踪 ICT 产业的习惯,很快我就找到了在云服务器代工领域,有一家几乎完全一样模式的颠覆式创新企业——纬颖科技。
纬颖科技原来隶属于代工大厂纬创资通,是纬创资通的一个子业务部门,做服务器代工。在大数据与云计算兴起后,亚马逊、谷歌等大厂具备比传统电脑服务器品牌商更强的设计能力,加上需求巨大,他们并不需要在服务器上贴一个品牌,更希望直接与服务器代工企业合作,研发制造自己的云端服务器。对于代工企业,这样的需求更直接,利润也更高。只是这样会触动传统品牌客户的蛋糕,遭遇停单等处理。于是,纬创资通干脆让服务器代工业务独立为一家公司,与原公司仅有股权关系,也就是纬颖科技。
通过对这家公司的详细研究,我发现了这个模式是成立的,而且高增长,也高毛利,完全吻合我预想中的新业务形态(图 2~ 图 5)。
图 2 纬颖科技业务模式
图 3 超大型资料中心市场规模测算
图 4 纬颖科技业务对比
图 5 纬颖科技 2024 年第一季度营收
沙盘推演可能会遇到的挑战
机会已经很明确了,这时需要做的,就是沙盘推演会遇到的挑战,笔者列出以下数条:
1.ODM Direct 的直销模式,业务模式发生根本变化。
2. 客户完全发生变化。
3. 要求产品有 4G/5G 能力,医疗级精度。
4. 要求团队有硬件和系统的一站式服务能力,开拓服务商能力,端到端交付能力。
5. 从 FOB 转变为 DDP,甚至有海外仓,Door to Door 能力。
6. 海外仓除仓储外,还要有预配置能力,把病人 ID 和设备 ID 绑定,Pre-Provisioned。
7. 增加美国场测能力,测试连接稳定性。
8. 从销售业务员升级为解决方案顾问式销售,把产品和研发推至客户服务第一线。
简单列了下,就列出 8 条,说完全具备应对能力显然不可能,但是也必须跳进去做,时间不等人,机会不等人。
小规模组队验证新业务
调研到这一步,机会和挑战都基本明确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验证这个业务是靠谱的?员工谁愿意去做一个无中生有的业务?
我的指导思路是:
无中生有到大有可为
最小成本的产品探索
小闭环验证有利可图
机制保证员工不吃亏
而具体的组织设计要匹配经营结构。我把原先的事业部团队分为了两个团队:
1. 传统核心业务,仍然做设备品牌商客户的业务,简称为 D 线;
2. 另外一个新的团队,就是做新兴孵化业务,开拓 RPM 服务商业务,简称为 R 线。
经营管理全面瞄准 " 高增长、高毛利 "
笔者有一个经营管理六边形的实践经验理论,就是从 " 目标、经营结构、业务梯队、人才、考核、激励 " 六个要素来做经营与管理工作。在这个新业务的验证过程中,要确保六边形全面瞄准 " 高增长、高毛利 " 这个第一性的源点。
1. 目标:高增长、高毛利、结构性盈利能力
2. 经营结构:产品模式、盈利模式、扩张模式三个要素全部重塑
3. 业务梯队:重组为 D 线和 R 线
4. 人才:优质开拓型人才放 R 线,守成型人才放 D 线
5. 考核:用 " 增长 " 与 " 毛利 " 做考核指标,进行 271 区分
6. 激励:从前一年的收入提成改为当年的收入 + 毛利提成,启动新客户成交即时奖金
企业的新业务尝试,并不允许给过多的时间。所幸的是,前期充分的调研与战略打法设计,经营管理六边形的坚决执行到位,年底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个业务实现了高增长与高毛利
1. 高增长:收入从 23,426 万元增长到 45,409 万元,YoY 增 93.84%。
2. 高毛利:毛利从 6,006 万元增长到 12,893 万元,YoY 增长 114.65%。
3. 毛利率:25.82%(2018 财年),25.64%(2019 财年),29.84%(2020 财年)。
可以说经营结果与战略设计完全吻合。更加令人鼓舞的是,R 线这个孵化业务从 800 万元增长到了 8000 多万元,实现了十倍的增长(图 6)。
图 6 笔者新业务带来的增长
至此,新业务模式的验证与孵化可以说已经完成,而下一步更有挑战,就是如何规模化这个孵化的业务,很多公司的新业务,都倒在了这一阶段。
业务梯队设计,保证新业务的规模化转型完成
每个企业经营者永恒的挑战就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最有效的分配。
在 RPM 新业务孵化与验证取得成功的时刻,我决定继续把这个业务规模化,保证其继续的高增长,成为主力的战略性业务。
我曾经深度研究过美国管理学家 Geoffrey A. Moore 的业务梯队理论,这名管理学家在国内以 " 跨越鸿沟 " 的理论被业内经营者熟知,但是他有另外一个业务梯队的理论,并没有太多人关注,但是这个理论对我的实际经营有巨大的启示。
图 7:业务梯队模型
业务梯队创造性的把企业的组织与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起来,把组织分为四个梯队,分别是:业绩梯队、转型梯队、孵化梯队、平台梯队。其中,右边一列的业绩梯队与平台梯队,是做持续性创新的,左边一列的转型梯队与孵化梯队,是做颠覆式创新的。第一行的转型梯队与业绩梯队,是要为企业赚钱的;而孵化梯队与平台梯队,则是企业要投入的。
业绩梯队,就是传统的核心赚钱业务,这个梯队的目标明确,为企业赚钱,负责人最好选择稳健型的领导人,团队激励也以现金激励为主。
平台梯队,就是 IT、HR、财务等职能平台部门,他们负责卓越运营,他们对收入增长没有直接影响,但是他们对净利润有影响。
孵化梯队,就是验证成功前的孵化业务,负责突破创新,营收能完成企业 1% 的收入即可,企业还需要输血。
转型梯队,这是最关键的梯队,即验证成功的孵化梯队,从孵化梯队毕业的业务,它既负责颠覆式创新,又要负责贡献营收,要赚钱。因此,它最关键,也最具挑战,需要经营一号位直接管理。
显然,如果我要把这个已经得到验证的新业务继续规模化,就务必要按照转型梯队来赋能赋权。
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坚决地把这个仅有十余人的小组独立为了一个事业部,成为了公司最小的事业部。然后,我清楚的知道,这个具有颠覆式创新的业务模式,不仅会触及传统客户的利益,还会触及各个其它部门的利益,与既有的规章制度。要成功,只能把它作为特区,我决定亲自做部门的负责人,为这个业务特区保驾护航,扶上马送一程。其中,很多规则都面临变化,简单的举例,为了更加高效地做好客户的经营,我单独为这个业务部门引入了销售易 CRM 系统,把产品研发和销售放在一个团队,在美国成立了客户成功团队,等等。
经历种种困难与挑战,团队成功的完成了任务,当年在 8000 万元年营收的基础上继续增长了 3 倍,达到了 2.5 亿元的营收,而且毛利率与净利润也未因为营收的高增长而减弱,在其它业务净利润率都未达到 5% 的情况下,这个转型梯队的净利润率达到了 16.5% 的高度,远远跑赢所有业务部门。
结语:
本文完整地叙述了一个企业如何从一个新业务的发现、调研、孵化到验证、规模化的全部过程,也就是从微趋势发现新蓝海。
用这样的亲身案例,可以证明,好的新业务不只发生在百亿千亿的企业,也能够发生在十亿不到的小企业。而且,每一步实践的成功,背后都有操盘经营者长期的理论学习、深刻的思考和扎实的调研,笔者从不相信没有方向的日拱一卒可以保证成功,也不相信不学无术的投机取巧。笔者相信学习与思考,加上实际调研和务实的执行,才会事半功倍。
期待本文可以带给奋战在企业第一线的读者们,发现自己业务的微趋势,找到自己的新蓝海,摆脱内卷,创造价值。
资料来源:
图 1:作者根据调研内容制作
图 2-5:纬颖科技财报
图 6:经营数据已完成匿名化与脱敏处理
图 7:笔者根据 [ 美 ] 杰弗里 · 摩尔(Geoffrey A. Moore). 译 唐兴通 郑常青 . 梯次增长:颠覆性创新时代的商业作战手册 [ M ]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20-12 内容,结合中国企业特征进行调整
—— · END · ——
为您推荐:
华夏基石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
这套实操方法论,目前已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内训超 300 场,超 60000 名企业家和管理精英参与学习,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助力企业实现市场突破和组织变革。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