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一旦出现 " 男人到底行不行 " 的话题,总会引发正反两方的激烈辩论。
今年社交平台上流行一种说法:男人过了 25 就是 65,其含义从 " 男人花期太短 ",延伸到 " 男人真的不行了 "。

硬币的另一面是男人消费力雄起,带动游戏、垂钓、户外、数码等男性用户为主的消费市场崛起,从侧面印证着中国男人重新支棱起来了。
这个问题虽然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却引起了不少共鸣:大家对于 " 行不行 " 真的很在意。
男人的这份在意,也把 " 蓝色小药丸 " ——这个含着诺贝尔奖金汤匙出生的神药,推到了矛盾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这颗小药丸连续 20 多年年满足着全球几十亿男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庞杂的市场越来越鱼龙混杂,正规好药让男人找回自信,买错药不仅让人怀疑人生,还顺带怀疑整个市场。

在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商家纷纷涌现,神药的发展也难免滋生出离谱的套路。
意外诞生的 " 蓝色小药丸 ",27 年凶猛席卷全球
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都谈 " 性 " 色变,抗 ED 类药物更是禁忌之药,在一些影视剧中,都会默契地用 " 蓝色小药丸 " 来称呼。
这类药物从被发现到现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和爱恨纠缠,围绕着成分、品牌、商标、名称等方面,产生了很多迷思。
想要搞清楚其中关窍,需要注意两个关键节点。
1. 商标的渊源:"Viagra" 与 " 伟哥 " 分道扬镳
世界上第一颗蓝色小药丸诞生于一场意外实验。
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辉瑞意外发现枸橼酸西地那非对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效果明显。这个实验原本是为了治疗心血管疾病,结果参与试验的志愿者发现,心血管反应一般般,反倒是另一个器官的血管十分亢奋,以至于一些人拒绝归还该药物,谎称:" 扔马桶冲走了。"
辉瑞意识到自己无意中挖到了金矿,于是立马申请专利。辉瑞申请专利的名字是 Viagra,取 " 活力 " 之意。
1998 年 3 月 27 日,这个全球男人苦苦等待的口服抗 ED 药,终于在美国上市。

Viagra 在美国上市后第一周,每天就能开出 1.5 万张处方,第七周达到每天 27 万张处方,创下了世界医药史上的最新纪录。
因为太受欢迎,市场上的 Viagra 一片难求,辉瑞原本定价每片 10 美元,但在香港能炒到 77 美元。

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时代周刊》称:" 世界等待此药已经 4000 年!"
进入中国市场后,辉瑞曾在香港注册 " 偉哥 " 商标,并用于当地市场。随着 Viagra 相关信息进入内地," 伟哥 " 这个顺口的名称在媒体宣传下,很快在国内流传开来。
值得注意的是,1998 年 5 月 " 伟哥 " 这一名称在大陆地区被中国企业注册,辉瑞则申请 " 万艾可 " 作为 Viagra 在大陆市场的正式中文名。
从那一刻起,"Viagra" 与 " 伟哥 " 二字正式分道扬镳。
2. 国产品牌纷纷入局,为 " 伟哥乱象 " 埋下伏笔
2014 年是抗 ED 类药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分水岭。
变化的起因是,2014 年 5 月 13 日,辉瑞手中持有的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在中国的 ED 用途专利保护正式到期。
万艾可西地那非的专利保护到期仅 3 个月后,白云山就迅速推出旗下仿制药 " 金戈 ",成为 " 国内首款西地那非仿制药 ",同时获得‘伟哥’商标许可使用权,在媒体上以 " 中国伟哥 " 自居,吸引了全国目光。
白云山之外,山东齐鲁制药的西地那非仿制药 " 千威 " 在 2020 年获批上市。其他蛰伏已久的国产企业也纷纷发力,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同类药。一时间,原研药和国产药两分天下,各种药店渠道也不再谈 " 伟哥 " 色变,再加上互联网高速发展,使得如今线上买药也很便捷。

然而,狂飙背后必有隐忧,抗 ED 类药物成为刚需之后,市场里有人瞄准了这块蛋糕,各种 " 伟哥 " 乱象也开始悄然滋生。
中年男人的神药,为何走下神坛?
过去 27 年,抗 ED 类药物让几十亿男人 " 有求必硬 ",结果现在它自己也遇到了 " 中年危机 "。
整个市场越做越大,显性需求也随之增加,盘子越来越大原本是好事,但自从 " 伟哥 " 自立门户后,授权模式使得市场更加复杂。

譬如市场上伟哥牌 ED 类药物有不下 50 种,在电商平台搜索 " 伟哥 ",出现的伟哥牌药物,其品牌方、商标注册方、生产方可能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主体。
这种名字相似却产品繁杂的乱象下,有的消费者若搞不清 " 我买到的伟哥是不是美国那个伟哥 ",轻则货不对版浪费钱,重则药不对症反而有可能伤害身体。
其中有两种现象,隐秘性很强伤害性极大。
1. 挂羊头卖狗肉,劣币碰瓷良币
万艾可刚问世的时候,受限于专利保护,中国大街小巷冒出了不少 " 神奇药酒 "。表面看和此前的大补药酒没什么区别,但效果吊打传统配方,其背后的绝招就是在酒里加西地那非,这种 " 挂羊头卖狗肉 " 式的营销套路,如今仍是搅乱市场的推手之一。

举个例子,很多 " 伟哥 " 商标授权下的产品与宣传严重不符。从电商平台可以看出,一些伟哥牌产品,自称 " 成立于 1998 年 " 或 "27 年原研品质 ",在详情页上偷换概念,用盗图和张冠李戴的话术,借原研药的品牌光环混淆视听。
在黑猫平台上,关于 " 伟哥 " 的相关投诉中,有 49% 围绕着虚假发货与货不对版:有的商品标题或详情页标注为 " 伟哥小蓝片 " 或 " 原装进口伟哥 ",实际为国产仿制药、保健品或无关产品;有的下单页面显示为万艾可,实际收到其他品牌或非药品类产品。

从黑猫平台的留言可以看出,有不少用户反应买的是进口伟哥,收到的是【伟哥】牌仿制药,想维权却投诉无门。

这种碰瓷行为长此以往,难免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对整个品类的伤害都是不可逆的。
2. 放大焦虑,把伟哥和 " 性福 " 挂钩
市场上有不少 ED 类产品,为了提高销量打着 " 更幸福 " 的幌子诱导消费者买药。
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分享,自己看了某些 " 伟哥牌 " 药物宣传会更强,本身没有 ED 问题也会出于好奇心买来尝试。
更过分的是,一些商家会把 " 伟哥 "、" 大剂量 " 等词在详情页放大加粗,给人一种量越大越好用的错觉,一些不懂药理的年轻人可能就会无意买错药。
如今,更好、更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 " 前置性焦虑 ",被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并放大。这种为了卖货无所不用其极的营销方式,不仅会伤害用户的身体,也会损害用户对行业的信任。
如果企业长期以逐利为目的,结果只能是消费者和行业两败俱伤。
" 价格 " 卷不动,破局还有一条路可走
决定行业天花板的,从来不是打低价战、卖概念,而是品质之上的性价比。
让整个抗 ED 药物市场健康发展,除了靠低价吸引消费者,还有一条路可以走:用创新研发破局。
现在行业内更多公司把精力和财力花在商标授权与虚假广告上,这其实是本末倒置,毕竟行业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宝藏。
如今的市场繁荣背后,有不少企业靠商标授权、打擦边球短期盈利,长此以往终将毁掉整个赛道。破局之路,在于回归患者需求本质,守护品牌创新力量。
品牌应该把精力用在研发与创新上。比如西地那非、伐地那非、阿伐那非、他达拉非等药物,虽然同属抗 ED 类药物,但是通过新药品成分研发获取市场,不仅能满足更多用户的多种需求,还能促进市场繁荣。
除此之外,普通消费者也要打破认知壁垒,提高辨别能力:
比如有些消费者只比价不比量,只选最便宜的却忽视每种药的剂量不同、对症情况也不同,必要时需遵医嘱买药;针对市场乱象,消费者要擦亮眼睛,不能只看药盒上的 " 伟哥 " 二字,需看清是否为正规药企生产,避开 " 三无 " 产品;更不要被张冠李戴的错误信息误导,只图效率不看疗效。
恰逢今天是 10 月 28 日男性健康日,男性健康不是小事,不能让 " 劣币驱逐良币 " 的现象发生。企业得坚持做对的事,消费者也要清醒认识到:只有正确的药,才能治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