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4小时前
沉迷于房产和铁饭碗的“长远眼光”,只不过是短期经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作者:叶克飞,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两天看到不少数据,一些家庭陷入房产断供危机。这并不奇怪,一边是失业增多,还贷压力巨大,一边是房价下跌,损失难以承受。

很多人会用过往 " 经验 " 说事儿,认为房价一时的涨跌很正常," 以前也有过,过几年就好了 "。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实际上是缺乏经济学常识,将原本存在不同形态的经济波动狭隘化和极端化的表现。

因为历史和教育的原因,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片面强调经验,不尊重知识、常识和事实的思维倾向。很多人没有基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常识,没有基本的逻辑和认知能力,对世界的真相也一无所知,但仅凭所谓的 " 经验 "、个别案例和个别人的说法,就形成根深蒂固的认知。

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各种似是而非的概念、完全经不起推敲的道理,还有狭隘指代都无处不在。比如说,很多人张嘴就是 " 外国 ",有些人将 " 外国 " 等同于最常提到的 " 美国 ",却从不思考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制度、政策、风土各不相同。

以房产税为例,有些国家很高,有些国家象征性征收,有些国家压根没有;以个人所得税为例,有些国家全球征税,有些国家并非如此;以医疗保障为例,有些并非福利国家,有些是低福利国家,有些是高福利国家,有些国家针对不同类型居民有不同政策,留学生、绿卡和公民就各不相同,将这些差异统统抹杀的狭隘化,会造成对世界的错误认知。

有趣的是,在现实中,许多人都喜欢强调 " 眼光要长远 ",但参照的却多半是短期经验,对房价的认知就是如此。

中国人对商品房这一概念的认知,实际上是上世纪 90 年代的产物,至今也不过三十几年。期间有过一次次波动,但借助于全球化进程,尤其是加入世贸之后的 " 世界工厂 " 狂飙期,房产市场也处于高速增长,一两代人从中受益。很多人就有了 " 房价一直涨 " 的所谓经验,将短期趋势视为常态,将市场波动误解为 " 偶然的偏差 "。

他们从未想过,三十多年的经验,在人类历史上只不过是一个很短的时期,不但无法定义未来走向,连历史都无法涵盖。

对于考公考编的理解也一样,将 " 铁饭碗 " 挂在嘴边的人们,似乎忘了这种大规模追求铁饭碗也只是短期经验。纵向比较的话,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横向比较的话,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基本没有见到过。

至于退休金的 " 极度舒适 ",背后是 N 个壮年劳动力用繁重工作甚至 996 状态供养一个体制内退休老人的事实,会不会难以为继,其实是个简单的小学数学题。几代劳动力通过一段经济上行期积累财富,合力供养一代退休老人(还仅限于体制内这少部分人)的事情,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以后会不会还有呢?自己用脑子想想。

又比如备受追捧的教师编制,未来的走势也是可以判断的。如今在编教师或许不需要担心自己的饭碗,但退休金不可能跟如今已退休教师同一水平,至于现在蜂拥考编的新教师们,连饭碗都不是那么保险。毕竟,在体制内,教师基数庞大但并不掌握直接权力,往往是最先被开刀的对象。这才是真正的历史经验,因为历朝历代的体制内裁撤,都从边边角角裁起。

没有什么经验是永恒的,更何况眼下是一个经验失效的时代,而且很多人所拥有的只是短期经验,却对真正的世界一无所知。

甚至很多人引以为傲的 " 底层逆袭 " 经验,也只是短期经验。受益于柏林墙倒塌后的全球化进程和加入世贸后的历史机遇,底层逆袭在一两代人身上显得普遍。洗脚上田的农民老板、从底层摸爬滚打建立商业帝国的大企业家、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寒门子弟、在科技化浪潮里一夜暴富的互联网从业者 …… 他们都深信 " 努力就会成功 ",并以此进行 " 登味十足 " 的灌输。

但事实是残酷的,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底层逆袭从来都是极少数情况。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底层逆袭,有着太多的历史机遇交织。大字不识、洗脚上田的农民能成为大老板的事情,只能发生在那个时代,它是政策、市场需求、外部环境和运气等合力制造的产物,绝不是什么长期经验。甚至可以说,置身经济上行期,个体的选择其实并不重要。即使学习不好、选错专业,照样可以有口饭吃,因为社会的容错空间很大。

从历史来看,真正的长期经验是什么?是绝大多数人都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过着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人生。

未来的冲击也是可以看到的,如今," 经验 " 的失效速度明显加快,许多曾经被视为铁饭碗的行当,都处于消亡趋势。

以前很多人都说 " 财会是终身职业,退休在家也能接活干 ",但如今各种智能财务软件上线,企业财会人员都在裁减。未来这个领域可能只需要顶流的审查者,其他都可以由 AI 代劳,人类只需负责最终的审核。有人认为 " 做假账 " 有很大需求,依然需要人来完成,但 AI 造假的能力,肯定比人更出色,绝非不可替代。至于银行柜员、高速公路收费员、制造业质检员、保险公司数据录入人员和实体店导购等,生存空间都比十年前大大缩小,以后还会越来越小。

记得有次去银行打个流水,以往大堂里是清一色的年轻女职员,那次却是一个矮胖肥腻的中年男性,态度也不好。我没投诉他,是因为觉得,他这个年纪还在大堂里打转,很可能是分流的结果,思之颇为可怜。没多久去另一家银行,柜员是一个同样身材的中年男性,硕大的腰身挤在椅子里,动作颇为笨拙,态度同样不佳,但银行很可能已经不想留那么多柜员了,也留不住那么多年轻女柜员了。

以前很多人都开玩笑说 " 学习不好就去厂里打螺丝 ",可制造业流水线上的机械工作,岗位需求一直在下降,最终被智能设备取代只是时间问题,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久。

再说点真正的长期经验:当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考编考公是唯一出路,其他选择都是狗屁时,这条路的障碍也会越来越多,不仅仅是进入时你争我抢的独木桥模式,进入之后也会面对越来越多的限制。

从历史来看,体制外的上升空间越小,体制内旱涝保收的吸引力就越大,但与此同时,体制内的空间也会随之越来越狭窄。这不仅仅是因为人数上的 " 拥挤 ",更因为体制从不能孤立生存,从供养到运转,都需要体制外的支撑。当失去这个有效支撑时,体制内也会出现大量规训、限制甚至整肃。简单点说,就是体制外的路越窄,体制内的日子就越难熬。

我从不否认考公考编暂时的稳定性。如果一个年轻人别无所长,考公考编求稳定确实是最 " 划算 " 的选择。但如果不想二十岁就看到自己六十岁的样子,又有一技之长,不妨将目光真的放长远一些。认为铁饭碗最长远,这是典型的既不懂历史也不懂现实。

中国家庭一直强调经验," 听人劝吃饱饭 " 和 "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都是人们从小听到大的话,很多同龄人从小到大走的都是父母安排好的路。但问题是,我们的子女会像我们当年那样按部就班和听话吗?我们这代中年人真的有规划孩子未来的能力吗?

别自以为是了,大多数人连房价和饭碗都看不懂,怎么会看懂孩子的未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微信公众号 房价 美国 全球化 涨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