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11 月 8 日报道,向太陈岚在直播间里的一番爆料,直接把导演王家卫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她重提旧事,直言有片商投资王家卫时,在拍摄过程中被对方一直要求追加投资," 要了 500 万又要 500 万 ",并痛批这种模式是 " 无底洞 ",直指其 " 没有道德 "。




这番 " 资方代表 " 的犀利发言,瞬间撕开了电影圈 " 艺术与商业 " 长期博弈的伤疤。向太的指控并非空穴来风,她描绘的场景几乎是王家卫职业生涯的缩影——一位公认的天才导演,同时也是一位让投资人闻风丧胆的 " 预算粉碎机 "。
回顾王家卫的 " 烧钱史 ",每一页都堪称惊心动魄。1990 年的《阿飞正传》,投资高达 4000 万港元,最终香港票房却惨收 975 万,这一惨案直接导致投资人、影坛大佬邓光荣的公司资金链断裂,本人更是气到住院。之后的《东邪西毒》同样严重超支,票房仅 902 万港元,最终不得不靠原班人马赶拍喜剧《东成西就》来紧急回血补亏。
即便到了新世纪,他的 " 习惯 " 也未曾改变。《一代宗师》筹备加拍摄耗时十年之久,期间屡次易稿、补拍,传闻把投资人磨到 " 多次心脏病发 "。而近期热议的《繁花》,更是耗资 6 亿、拍摄 3 年,最终被平台强制限期上映,才得以与观众见面。

这波操作让不少网友站队向太,认为 " 艺术不能绑架资本 "。有网友评论道:" 记得之前拍《东邪西毒》的时候,参演的明星都苦不堪言,都说不要再跟他合作了。" 在这些人看来,无节制地消耗资源,导致投资人血本无归,会严重加剧整个行业的投资萎缩,最终无人再敢支持有风险的创作。
然而,另一边也有大量影迷和网友为王家卫辩护。他们认为,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 " 慢工出细活 ",才铸就了《花样年华》《重庆森林》等一部部流芳影史的经典。为了参与他的作品,许多演员不仅自愿降薪,甚至将与之合作视为艺术生涯的突破。在他们眼中,王家卫不是在烧钱,而是在打磨艺术品,短期的商业亏损无法衡量其长远的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向太的这次炮轰,远不止是一场个人恩怨的吐槽,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电影工业中永恒的难题:在天才的任性与资本的规则之间,那条共赢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当下一部 " 王家卫电影 " 找来时,投资人还敢不敢,或者说愿不愿意,再跳进这个美丽的 " 无底洞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