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阅读专栏:第 74 期
作者 | 刘国华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街头的乞丐,看似是命运的无奈,以等待别人的施舍而维系最基本的生存。可细想,他们腿脚方便,能跑能跳,为何还是做了乞丐?所以,与其说是境遇,不如说更像是一种生活的自我选择——是他们自己选择了最低成本的解法,放弃了创造与尊严,也放弃了生命向上的可能,活在一种 " 乞丐心态 " 中。
这种乞丐心态,并不只存在于街头,它也换上一身新衣,潜伏在企业和学校之中。只是场景不同,面具不同,本质却一模一样。
在公司里,有些人会浑身散发着这种乞丐气息。他们从不主动承担责任,更不愿意多付出一点点。面对选择,几乎本能地寻找最轻松、最省力的那条路。他们的逻辑是:" 只要差不多就行,干嘛那么拼?"
而当企业给予薪水和福利时,他们并没有心怀感激,而是抱怨为什么没有得到更多?在他们眼里,组织像个供养者,自己是被照顾的对象。当越来越多人选择等着被推,组织就会陷入低能量的泥潭。
其实,乞丐心态在学校也是普遍现象。
有的学生学习时只想着应付作业,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他们满足于被动接受,不愿主动探索。学习在他们看来,不是拓展生命的过程,而是一场索取分数的交易。
这样做学生,毕业时也许能混到一张文凭。但一旦走向社会,很快就显出原形: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创造力,只能做一个工具型员工。他们的人生边界,在很早的时候就被自己画死了。
总结一下,所谓乞丐心态,说到底就是精神上的怠惰。它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低成本依赖,总想着 " 别人来帮我 ",而不是 " 我去争取 ";二是回报不对等,习惯觉得世界欠自己,从未衡量过自己付出了多少;三是自我设限,害怕尝试,回避挑战,最后困在自己给自己划的小圈子里。
这种心态,就像病毒一样,会在人群中扩散,拖垮个人,也拖垮团队。摆脱它,并没有复杂的答案:就是主动走那条更难、更需要付出的路。
对个人而言,要知道成长要靠创造,而不是等着索取。知识要靠探索,机会要靠拼搏。额外多走一步,就是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差距。
对企业而言,管理者要能识别这种心态,更要营造一种机制——让多付出的人得到更多,让敢创造的人被看见。组织一旦形成正循环,就会越来越有劲。
对教育机构而言,学校不能培养应试型乞丐,而要唤醒探索的精神和独立的思考。分数不是终点,生命的可能性才是。
小注
此篇所录,出自所著《新商业思维》(第二辑)。并于原稿之上,多有略微删润,以增益其义。
套书共六辑,洋洋洒洒百万余言,以 " 短阅读,长思考 " 为成文原则,广涉商界诸般思维,常有洞见。然书成之后,阅者寥寥。虽或有读者妄语曰:" 读此六卷,世间再无新思维;纵有新意,亦不过换汤而已。" 此言或讥或赞,不可尽信。然有友人劝曰:" 观点思维若不传,终将珠玉蒙尘,实为可叹。" 余闻此,颇感其言有理。且其已久无再版,市井难寻,欲购亦不可得。
故此立志,将以数载光阴,择时细述,陆续刊布。惟愿诸君偶有所得,一言半句,能启思路,便不负笔墨一场。

作者|刘国华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品牌与传播事业部负责人,专注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企业史与企业家思想,常年为多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为您推荐:
华夏基石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
这套实操方法论,目前已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内训超 300 场,超 60000 名企业家和管理精英参与学习,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助力企业实现市场突破和组织变革。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