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智慧 10小时前
这个被忽视的6.8万亿赛道,却是中国创新的底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 TOP 创新区研究院 ,作者政策研究组

   导读   

科技服务业,这个长期潜行于水面之下的 " 隐形引擎 ",未来会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浮出水面,其能量与战略价值,远超多数人的想象。

作者 | 政策研究组  

来源 |TOP 创新区研究院,FTA Group  

2025 年中,一纸由工信部等九大部委联合印发的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这个文件很多人都没有太关注,但它为中国未来的创新版图,落下了一枚至关重要的棋子。

这枚棋子背后,是一个惊人的数据:

2024 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已高达 6.8 万亿元,并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一数字,已提前撞破 " 十四五 " 规划设定的 5 万亿目标线。

这个行业,就是科技服务业。

其实,早在九大部委的文件之前,已经有地方省市出台试点文件——比如,北京推出的《北京市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科技服务业 14 条 "),上海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都希望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科技服务业营造一个更高效、更开放、更具活力的发展生态。

从更大层面来讲,这是一种 " 国家领航、地方实践 " 的联动模式。

而这个长期潜行于水面之下的 " 隐形引擎 ",未来会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浮出水面,其能量与战略价值,远超多数人的想象。

所以,如果要理解中国下一阶段的创新驱动战略,就必须先解构这盘价值 6.8 万亿的棋局。

何为 " 科技服务业 "

若将庞大的创新经济体比作一个人,那么前沿的硬科技产业是其强健的肌肉与骨骼,而科技服务业,则是贯穿全身、为其输送养分并传递指令的神经与循环系统。它不直接产生力量,却决定了力量的产生效率、传递速度与精准程度。

这个系统,主要由三大核心支柱构成:

1. 研发支撑体系:这是创新的基础能源供给。

它包括专业的合同研究组织(CRO)、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共享的大型科研设施等。对于无数中小创新主体而言,自建一套昂贵的研发体系无异于天方夜谭。而这一体系的存在,将高端研发能力 " 服务化 ",使得创新者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调用外部资源,专注于核心突破。正是这一体系,支撑起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攻克了 672 项关键共性技术。

2. 成果转化体系:这是将 " 知识 " 转化为 " 价值 " 的关键链路。

它由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理人、科技金融等构成,负责将实验室中的专利、成果,精准传递至最需要它的产业终端。

目前,中国已建成由三大技术交易所、12 个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和 420 家重点机构组成的庞大网络,正是这条日益通畅的 " 神经束 ",驱动了 6.8 万亿技术交易的实现。

3. 创业孵化体系:这是保护新生创新力量并加速其成长的生态环境。

全国 1.6 万家孵化器与加速器,覆盖了 95% 的县级以上地区,形成了一张巨大的保护网。它们提供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商业模式打磨、资源对接、市场验证等一系列 " 软服务 "。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全国科创板上市企业中,有三分之一诞生于这些孵化器。它们是产业新陈代谢的源头活水,也是抵御初创企业高死亡率的免疫系统。

这三大体系共同构成了拥有 211.8 万家法人单位的产业大军,它们协同运作,确保了创新要素能够高效流动、配置和增值。

美欧日模式的借鉴

放眼全球,科技服务业早已是科技强国博弈的制高点——

1. 美国模式

比如美国,美国模式是一片由市场主导、自由生长的 " 热带雨林 "。其强大之处在于,政策与市场形成了完美的共振——

1980 年一部关键的《拜杜法案》(Bayh-Dole Act),将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所有权下放给大学和研究机构,这直接点燃了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的引擎,催生了遍布全国的技术转移办公室(TTO)网络。

在市场端,专业化分工被推向极致。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庞大的合同研究组织(CRO)产业应运而生,像 IQVIA、LabCorp 这样的巨头,承接了跨国药企大量的研发外包,通过专业服务极大降低了新药的研发成本与周期。

在创新源头,以 Y Combinator 为代表的顶级孵化器,早已超越了 " 房东 " 角色,它们通过 " 小额投资 + 深度赋能 " 的模式,将资本、导师网络与创业社群融为一体,其投资组合总估值已突破 8000 亿美元,催生了 Dropbox、Airbnb 等科技巨擘。

同时,在这个高度市场化的体系,也有着政府的 " 战略之手 " ——

例如,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它以 " 小团队 + 高授权 " 的模式,资助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颠覆性研究,正是这种独特的机制,为世界带来了互联网(ARPANET)、GPS、隐形技术乃至 mRNA 疫苗等革命性成果。

2. 德国模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的模式,它更像一部由产研协同驱动的 " 精密战车 "。其核心 " 弗劳恩霍夫协会 Fraunhofer-Gesellschaft",作为欧洲最大的应用研究机构网络,其真正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 " 合同研究 " 商业模式。协会旗下 76 家研究所的经费,约三分之二必须通过与企业或政府签订合同来获取,而政府提供的基础资金,则与其外部收入的增长相挂钩。

这一制度设计,如同一只无形的手,迫使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必须紧密贴合产业界的真实需求,从而完美地连接了科学与产业,避免了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的窘境。从 MP3 编码技术到 " 工业 4.0" 的诸多核心理念,都是这部 " 精密战车 " 高效运转的产物。

3. 日本模式

作为另一个参照系,日本则发展出一套适应其大企业主导创新体系的 " 协同体 " 模式。

在政府(早期如通产省)的主导下,通过 " 产官学 " 联合研发的模式,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其早期的 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联合研发项目便是典型案例。同时,日本也通过立法(如 1998 年的《技术转移促进法》)来推动大学设立技术许可办公室(TLO),促进产学合作。

相比美欧,其科技服务在市场化程度和创业活力上稍显不足,但在政府主导的中间机构和产业联盟方面,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 中国:现状瓶颈与未来 " 战略填补 "

镜鉴之下,中国科技服务业虽体量庞大,但在高端服务供给、全球品牌塑造、复合型专业人才(尤其是技术经理人)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 " 结构性短板 "。

我们的服务体系中,尚未出现能与弗劳恩霍夫、Y Combinator 或 IQVIA 比肩的全球性标杆;

我们的创新链条上,也极度缺乏能够精准识别技术价值、撮合复杂交易、并为成果转化全程护航的专业技术经理人队伍。

这些短板,正是制约我们从 " 科技大国 " 迈向 " 科技强国 " 的关键瓶颈。

此次九部门的联合发文,以及工信部的深度解读,其核心就是针对上述短板,进行的一次精准、系统性的 " 战略填补 "。

三大突破口

其战略部署,主要体现在三大关键突破口:

1. 第一个战略性的突破口,是从 " 区域割据 " 到 " 全国一张网 ",重塑技术要素市场。

长期以来,各地的技术市场如同 " 数据孤岛 ",标准不一、互不联通,极大地阻碍了技术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对此,国家的解法是——建设 " 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 ",打破区域壁垒,从顶层设计上统一技术权益登记、交易标准、产权保护等基础制度,为无形的 " 技术 " 要素,修建起如同高铁网络般的 " 国家级高速公路 ",让创新成果能够以最低的交易成本、最快的速度,实现跨区域、跨领域的应用与转化。

2. 第二个战略突破口,是打造成果转化的专业军团。

成果转化 " 最后一公里 " 的瓶颈,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一支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还懂法律金融的专业队伍,即 " 技术经理人 "。

过去,这个角色身份模糊,缺乏职业上升通道和激励机制。此次就是将 " 技术经理人 " 职业化、体系化。政策明确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乃至医疗机构设立技术经理人岗位,并配套完善职称评审、股权激励、收益分成等制度。这相当于为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正式组建并授权了一支 " 特种部队 ",其使命就是深入创新源头,发掘、包装、并护送高价值成果穿越 " 死亡之谷 ",直达市场前线。

3. 最后的关键是 " 燃料 " ——资本。

针对早期硬科技项目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第三个战略动作是引导 " 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除了利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汇聚资源,更具开创性的是推广 " 中试险 + 研发贷 " 组合模式。这一模式的精髓在于,通过保险机制来对冲创新过程中风险最高的中试环节,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介入提供了 " 安全垫 ",从而撬动了更大规模的信贷资源。

在完成战略补强的基础上,工信部还为科技服务业的未来演进,指明了清晰的四维进化方向。

其核心,正如官方所述,是实现服务从 " 流水线 " 到 " 定制化 " 的质变。

1)高端化(High-end):

服务的价值核心将从 " 通用性 " 转向 " 专属性 "。未来,高附加值的 " 硬核服务 " 将成为主流,即围绕特定产业链(如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的关键环节,提供具有高技术壁垒、能够解决核心痛点的深度服务。

2)智能化(Intelligent):

人工智能将成为科技服务的 " 力倍增器 "。打造 "AI+ 科技服务 " 应用场景,意味着 AI 将深度融入专利分析、新药研发、技术评估等流程,极大地提升服务的效率、精准度和预测能力。

3)可持续(Green):

在 " 双碳 " 战略背景下,科技服务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发展绿色技术评估、碳足迹认证、节能工艺咨询等服务,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也是推动全社会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

4)融合化(Integrated):

科技服务业的未来,在于 " 无处不在 "。它必须深度渗透、融合于三次产业之中,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农业现代化升级、现代服务业模式创新的 " 内生变量 " 和 " 核心引擎 "。

战略启示

这盘棋局的演进,对所有局内人,都意味着深刻的战略启示:

对于企业与投资者而言,最大的机遇,存在于政策着力点与市场需求的交汇处。专业化、平台化、产品化的科技服务企业,尤其是在 AI、生物医药、量子信息、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提供 " 硬核服务 " 的标的,将获得最大的时代红利。

而对于地方政府与园区,再次说明其核心竞争力正在从 " 硬件 " 供给(土地、税收优惠)转向 " 软件 " 建设(服务生态、链接能力)。能否率先融入 " 全国一张网 ",培育出本地专业的服务机构与人才,将直接决定区域创新的未来。

科技服务业,这个曾经的 " 隐形引擎 ",正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下,从 " 辅助 " 跨越到 " 主导 " 的战略角色。

它本身,正在成为一个能够锻造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支柱产业。

你如何解读与实践 " 科技服务业 ",欢迎与我们交流您的想法!

  —— · END · ——  

为您推荐:

华夏基石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

这套实操方法论,目前已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内训超 300 场,超 60000 名企业家和管理精英参与学习,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助力企业实现市场突破和组织变革。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高质量发展 浮出水面 交易所 上海 工信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