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k26讲武堂 15小时前
吐火飞轮——匈牙利格鲍姆系列机枪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烧的岛群 Author 群主飞龙

本文是 " 燃烧的岛群 " 第 1483 篇原创文章,作者:Behemoth。

全文共约 3300 字,配图 9 幅,阅读需要 10 分钟,2025 年 11 月 9 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 "behemoth" 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伤人不伤己的选择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作为一种新型作战武器的飞机被迅速武装起来,各种航空武器层出不穷,但如何让一条条炽烈的火蛇不被飞转的螺旋桨挡住去路,就成为了亟待航空工程师们乃至前线士兵们解决的一个问题。从 " 土法上马 " 的罗朗 · 加洛斯(Roland Garros)楔形偏转器,到安东尼 · 福克(Anthony Fokker)发明的机枪同步装置,虽然初步解决了飞机在空中开火的问题,但当时被安装上飞机的机枪等机载武器大多是采用现有的步兵轻武器经过简单改装而来,因此有一些颇具前瞻眼光的设计者开始为飞机设计 " 专业 " 的航空武器。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之一的奥匈帝国,情况正是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匈帝国的 " 国产 " 航空机枪主要是施瓦茨罗斯(Schwarzlose)系列重机枪,虽然用作航空机枪的型号被经过了提高射速和减重等改造,但奥匈帝国飞行员们在使用中发现,该枪实在算不上是合适的航空武器,因此提出为飞机配备新的机载武器以对抗协约国作战飞机。

图 1、安装在一架汉莎 - 勃兰登堡(Hansa Brandenburg)C.I 型侦察 / 观测机上的施瓦茨劳斯 M.16 型航空机枪,注意其硕大的弹鼓

作为一名原奥地利普赫(Puch)公司的工程师,弗朗茨・格鲍尔(Franz Gebauer)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征召入伍并于 1915 年接受飞行训练,此后一直作为飞行员服役,就在作战期间他也曾经为飞机机枪 " 不给力 " 而苦恼过,经过一番思考,他认为,包括施瓦茨劳斯系列航空机枪等在内的航空武器已经相当过时,而与其让机枪通过同步装置 " 适应 " 飞机螺旋桨,不如直接由飞机发动机 " 操纵 " 机枪,据此他开始发挥其 " 老本行 " 的优势,着手设计一款新型航空机枪。

最初的成果—— 1918.M

就在 1917 年,格鲍尔拿出了他的第一个设计,并在将设计提交给上级后获得了试制许可,之后他设法研制出了原型枪,在经过了不成功的前 2 挺原型枪后,第 3 挺经过改进的原型枪终于取得了成功,这就是 1918.M。

图 2、保存在维也纳军事博物馆的一挺 1918.M(右)样品图

1918.M 采用独特的双管设计,发射 8 × 50MM 曼利夏步枪弹,使用 100 发弹链供弹。1918.M 的自动原理可以被视为一种广义上的 " 导气式 ",但通过从飞机发动机的螺旋桨轴获取动力以维持工作。而在取消同步装置之后,1918.M 改为采用曲轴机构与飞机发动机进行同步,当飞机发动机启动时,这套曲轴结构会在曲柄的帮助下带动机枪内的齿轮组旋转,而枪机则连接到另一个曲轴,当机枪被击发时,原有的锁止杆被压下,这套曲轴随之旋转起来,将子弹发射出去。

根据格鲍尔的设想,该机枪不仅可以取消同步装置,同时还一并消除了同步装置出现故障从而导致机枪弹摧毁载机螺旋桨的威胁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 ,尤为重要的是,一旦发动机全速运转,可以使得机枪打出惊人的高射速——在测试中,当发动机转速达到 1500 转 / 分时,曾经打出 1500 发 / 分的高射速,这几乎是施瓦茨劳斯系列航空机枪的 4 倍。此外,该机枪轻便紧凑,在飞机上比安装 2 挺施瓦茨劳斯系列航空机枪所需的空间要小得多。

图 3、地面测试中安装在飞机发动机旁的 1918.M

在 1918.M 试制成功后,奥匈帝国军方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测试,不仅在地面进行了试射,还将其搬上了一架阿维亚蒂克(Aviatik)D.II,并于 1918 年 6 月由本诺・菲亚拉(Benno Fiala)上校驾驶在阿斯珀恩(Aspern)机场进行了试飞,测试结果表面,虽然该枪具有不少优点,但缺点也依旧存在,不仅在发动机功率下降时机枪射速也会跟着 " 疲软 ",而且发动机在向机枪输出功率时也会降低传递到螺旋桨的功率。尽管如此,奥匈帝国军方还是认可了该枪的性能,并且在 1918 年 9 月下达了 100 挺的订单,这些机枪将被用于装备最新型号的 WKF D.I 型战斗机。

然而随着前线濒临崩溃,奥匈帝国国内局势一片动荡,不仅出现了粮食骚乱,就连前线士兵起义也接二连三爆发,最终奥匈帝国被迫于 1918 年 11 月 3 日宣布投降。就在投降时,安装有 1918.M 的 D.I 刚刚完成了 20 架,这些飞机尚未被投入现役就在战后被协约国勒令销毁。

图 4、在战争结束前生产完成的一架 D.I

打开局面的 1926/31.M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格鲍尔选择定居在新生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为了继续战时的研发工作,他设法在协约国检查员的眼皮子下从匈牙利军方获得资金继续秘密改进机枪设计,到了 1922 年终于推出了被称为 22.M 的原型枪,从 1924 年起,格鲍尔开始与达努维亚   ( Danuvia ) 兵工厂合作,并于 1926 年成为匈牙利公民,甚至连姓名也改成了匈牙利式的费伦茨・格鲍尔(Ferenc Gebauer)。

经过对原型枪的一系列的优化,1926 年新枪被正式定型,并被赋予 1926/31.M 型的名称。该枪全长约 1.15 米,其中枪管长度约为 0.72 米,枪重 42.5 千克,子弹改为 7.92 × 57MM 毛瑟步枪弹,使用 500 发弹链供弹。其基本原理继承自 1918.M,但进行了一部分优化以提高实用性。

图 5、1926/31.M 及其双联装枪架设计图

1926/31.M 的生产从 1926 年开始一直持续到 1934 年,总计生产了 243 挺,装备了匈牙利空军的多种机型,其中不仅包括了包括 CR.32 等在内的战斗机,也包括了 Ro.37 " 猞猁 "  (Lince)和 He-46 等型号的侦察机以及轻型轰炸机。

上天入地的 1934.M

由于 1926/31.M 的性能颇受肯定,因此匈牙利空军考虑将其用于其他用途,而当时的格鲍尔也雄心勃勃的希望能 " 创造一种可以用于步兵、坦克、航空和高射炮的单一机枪 ",由此诞生了 1934.M 型。

该武器最初被用作侦察机、轰炸机等机型的自卫机枪,由于去掉了一些 " 不必要 " 的同步机构等,全长仅为 0.98 米,枪管长度仅为 0.6 米,枪重仅为 9.5 千克,子弹依然为 7.92 × 57MM 毛瑟步枪弹,采用 100 发弹鼓供弹,不过战斗射速下降到了 700~900 发 / 分。

图 6、安装在机枪座上的 1934.M 示意图

不仅是匈牙利空军,连匈牙利陆军也对该枪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就衍生出了 1934/37.M 型坦克机枪,相比较原枪,其最大改进在于将子弹改为 8 × 56MM 步枪弹,射速则下降到 400~600 发 / 分。包括 L3/35 系列轻型坦克、39M 型装甲车以及 38M" 托尔迪 "(Toldi)系列轻型坦克等在内的多款匈牙利陆军装备的坦克和装甲车辆都安装有该枪,到了 1942 年后,该枪还被用于各种炮艇的辅助武器。到了 1940 年由衍生出了 1934.40M,该枪与 1934/37.M 唯一的区别是它使用的供弹也被更换为 100 发弹链。

图 7、安装在支座上的 2 挺 1934/37.M,注意中间安装的 41.M 型瞄准镜

未被认可的 1939.M

由于之前格鲍尔设计的机枪大多被用于机头或者机枪座,而匈牙利空军又需要能安装在机翼的新机枪,因此格鲍尔又在之前型号基础上推出了 1939.M。该枪依然使用 8 × 56MM 步枪弹,但匈牙利空军据此认为该枪威力不足而并未将其大规模装备,仅仅将其用于匈牙利空军从德国引进的 3 架 He 112B ——德国人并未将厄尼孔 FF 型机翼航炮一并出售。

图 8、1939.M 样品图

更大也更强的 1940.M

随着 20 世纪 30 年代航空业的发展,作战飞机的装甲防护越来越完善,从而对航空武器的威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 7.92 × 57MM 口径子弹已经无法对目标造成有效毁伤,因此匈牙利空军提出装备国产大口径航空机枪,为了降低研发难度,格鲍尔直接在之前型号基础上采取了换装更大口径子弹的方式,从而衍生出了 1940.M 型机枪。

图 9、1940.M 样品图,注意其枪口制退器

1940.M 全长 1.29 米,全重 44 千克,采用 12.7 × 81mm 半底缘弹,使用 300 发弹链供弹,射速达到 2000 发 / 分,虽然与当时其他国家装备的大口径航空机枪比威力处于下游,但相比之前匈牙利空军采用的航空机枪已经算是一次 " 飞跃 " 式的进步,而且考虑到其射速超过了匈牙利空军之前引进的意大利航空机枪,因此在 1940 年投产后很快就装备了匈牙利空军的 CR.42 以及 " 鹰 "(马扎尔语:H é ja,匈牙利特许生产的意大利 Re.2000 系列战斗机)式战斗机。

由于该枪性能不俗,因此到了 1943 年,意大利方面获得许可在意大利国内生产 1940.M,但具体生产数量不明。

在 1940.M 后,格鲍尔系列航空机枪的发展就走到了尽头,各航空强国研发的新一代航空机枪 / 炮不仅射速快威力大,而且重量轻结构紧凑,格鲍尔系列航空机枪这种脱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设计显然已经过时。1944 年后,江河日下的德国加紧控制各仆从国,感到危险临近的格鲍尔抓住机会逃往中立国瑞典,之后他继续发挥其在武器设计方面的特长,并在博福斯公司谋到了一份工作,此后他一直在瑞典生活,直到 1958 年去世,而此时的匈牙利空军的实力则又一次被削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状态,一如格鲍姆离开奥匈帝国军队时的状态。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鲍尔 机枪 航空 工程师 阅读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