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老地主有余粮 Author 庄英龙
提要
一、美军所使用M60A3 战车为1960 至1980 年代之产品,其设计理念经过了时间之磨练,已经较不符合现代化作战之需求。
二、接装前需针对新式战车所具备之效能加以深入探讨后,再运用于未来接装各项射击训练课程中,方能得到最佳之作战需求。
三、世代交替时台军要先研析在新式战车上提升了那些作战效能,本文仅针对炮塔及射击部分实施探讨。
四、传承于历史,规划于现在而实践在将来,如此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新战车的最大效能。
摘自《装甲兵季刊》第258 期,关键词:新式战车、世代交替、作战需求、射击训练
壹、前言
美军所使用M60A3 战车为1960 至1980 年代之产品,其设计理念经过了时间之磨练,已经较不符合现代化作战之需求,而台军现所使用之CM11 战车在设计上虽有所提升,但已到达装备之寿期也到了更新的时代。在多年之努力下美国已同意供售新式之战车于台军。如此对台军而言这是一个世代交替的阶段,若台军仍以旧有之操作想法观念看新式战车,未来在接装后恐无法将装备效能发挥至极限,所以在接装前需针对新式战车所具备之效能加以深入探讨后,再运用于未来接装各项射击训练课程中,才能得到最佳之作战需求。如此才能在接装后无缝接轨,落实新式战车之战力。
贰、战车炮口径提升
在世代交替时台军要先研析,在新式战车上提升了那些作战效能,以下仅针对炮塔及射击部分实施探讨;台军现有之CM11 及M60A3 为105 毫米28 条膛线右旋之M68A1 之战车主炮。在坊间一些军事书刊中会说明膛线右旋为地球自转产生之科式力影响或共产国家之区分,其实这些是错误的说法;膛线之存在仅在赋予及稳定战车弹丸飞行方向,但膛线确实会影响弹药效能,当弹丸在炮管内因接触面积较大故动能损耗较大,且有膛线之战车炮射击后,靠旋转稳定弹丸受地心引力、空气阻力及本身重量会使飞行路径偏离射击方向造成之偏流而影响射击精度,故于新式战车上所使用之120 毫米无膛线M256 炮管如图1,没有膛线亦将翼稳穿甲弹提升初速度,射击后之弹丸没有了偏流使炮弹飞行更稳定及穿透力更佳,在化学能弹丸方面因炮弹口径变大,弹头内装药量较多故穿透力也相对提升,所以台军对需具备的口径之提升基本观念为:
一、直射武器之膛线具有左、右旋之分,与地球自转形成之科式力无关,但会造成射弹偏流。
二、光膛炮可增加炮弹效能,但弹药设计需有尾翼稳定之功能。
三、动能穿甲弹之穿甲效能来自炮弹初速,穿甲效能与射击距离成正比;化学能穿甲弹之穿甲效能来自弹头内之锥形装药,穿甲效能与射击距离无关。
图1、120 毫米无膛线之M256 炮管

以上提及观念是须深植脑海之中,既然有了新观念的挹注,对于该炮管之诸元当然也要有所认知才行,如此方能与时俱进,以下介绍其诸元性能:
一、炮管长度:
炮管为容纳战车炮弹药并赋予弹丸飞行方向,炮管长度为17 英呎4 吋(约530 公分)。
二、炮管重量:
随着战车炮口径不段攀升,重量也越显吨重,炮管重量为2502 磅(约1134.2公斤)。
三、滑膛范围:
本国现役战车炮管皆属线膛炮,弹丸藉由膛线在炮管中旋转,出炮口后方能稳定飞行,弹丸在膛线至炮口之间移动的范围,称之「线膛范围」;新式战车炮管属滑膛炮并无膛线,但相同方式的移动范围,称之「滑膛范围」,其距离为从炮口向内11 呎8 吋(约359 公分)。
四、炮膛排烟器重量:
系以薄壁圆筒制成,置于炮管之中央形成排烟室,其主要功用为排除由炮管通过炮口末端之残留气体,以防止此气体流入车内战斗室,使乘员产生不舒适之感觉,炮膛排烟器重量为28 磅(约12.7 公斤)。
五、炮管口径:
炮管口径系指阳膛线(12 点钟)至阳膛线(6 点钟)之间所量测距离称之,但该款式炮管属滑膛炮并无膛线,故从炮管内壁12点钟至6点钟之间量测,口径为4.724 英吋(11.99896 公分,相对于约120 毫米)。
六、炮管寿命:
射击战车炮弹药,对其炮管产生磨耗,而不同战车炮弹药,磨耗系数也不同,以「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为例,磨耗系数为1,以此弹种射击,可实施1500 发次数,可记录为1500 EFC7。
七、炮尾环重量:
炮尾环可连接炮管,以及容纳炮闩,并可载附测量仪具,炮尾环重量为1506磅(约683 公斤)。
八、炮闩重量:
炮闩为直楔式,可容纳炮闩细部零附件,提供战车炮弹药装填后形成闭锁与防火墙,炮闩重量为225 磅(约102 公斤)。
九、正常后座距离:
战车炮射击完后,受战车炮弹火药后座力影响,迫使战车炮管向后制退,而正常后退距离为12 英吋(约30.5 公分)。
十、最大后座距离:
功用性能同上第九项,而最大后退距离为13 英吋(约33 公分)。笔者将艾布兰战车现行使用其M256 炮管之诸元性能,整理绘制成表格如下表1 所示。
表1、120 毫米无膛线之M256 炮管诸元

参、战车炮弹之精进
一、战车炮弹筒可燃性:
在接装前有许多媒体报导因战车炮口径加大,故使弹药重量增加,以亚洲人之体型将无法负担装填之任务,其实这是错误之观念,120 毫米战车炮弹如图2,因采用了可燃性弹筒设计如图3,其炮弹之重量并无增加许多;另在台军装填手训练时所使用之TC99 操练弹如图4,重量为25.6 公斤如图5,训练标准须于5 秒12内完成装弹动作,故新式战车之炮弹重量仍可在装填手体力负担范围内,且在射击后仅退出炮弹弹底及底火部份无弹壳存放于炮塔内对战车乘员作战空间亦显著增加。
图2、120 毫米弹药组成图

图3、120 毫米弹药可然式药筒

图4、105 毫米TC99 操练弹

图5、105 毫米TC99 操练弹外箱标示

每种弹药外观型式皆不同,弹药重量也不尽相同,以下就常使用之105 毫米与120 毫米弹药型号说明其弹药重量:
(一)105 毫米弹药:
105 毫米现行常使用之弹药,区分为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以及破甲榴弹两种类,其中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其型式又区分为M735、M774、M833与M900 等四种;破甲榴弹仅M456A1 一种型式,共计五种型式弹药,以下就五种弹药分述如下:
1.M735:
弹药全长96.37 公分,重量17.93 公斤。
2.M774:
弹药全长90.81 公分,重量17.16 公斤。
3.M833:
弹药全长99.87 公分,重量17.34 公斤。
4.M900:
弹药全长100.33 公分,重量18.52 公斤。
5.M456A1:
弹药全长100.584 公分,重量21.79 公斤。
(二)120 毫米弹药:
120 毫米常使用之弹药,区分为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榴弹与高爆多用途榴弹以及人员杀伤弹三类,其中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其型式又区分为M829A1、M829A2 及M829A3 等三种;破甲榴弹仅M830 一种;高爆多用途榴弹区分两种M830A1与M908;人员杀伤弹也仅M1028一种,共计七种型式弹药,以下就七种弹药分述如下:
1.M829A1:
弹药全长38.7 英吋(约98.298 公分),重量46.2 磅(约20.955 公斤)。
2.M829A2:
弹药全长38.7 英吋(约98.298 公分),重量44.9 磅(约20.366 公斤)。
3.M829A3:
弹药全长38.7 英吋(约98.298 公分),重量49.12 磅(约22.28 公斤)。
4.M830:
弹药全长38.6 英吋(约98.044 公分),重量53.4 磅(约24.221 公斤)。
5.M830A1:
弹药全长38.7 英吋(约98.298 公分),重量50.1 磅(约22.725 公斤)。
6.M908:
7.M1028:
弹药全长30.7 英吋(约77.978 公分),重量50.7 磅(约22.997 公斤)。
笔者将台湾地区现行使用之105 毫米战车炮弹药与新式战车使用之120 毫米战车炮弹药,两者弹药长度与重量整理绘制成表格如下表2 所示。
表2、105 毫米与120 毫米弹药长度及重量对照表

以上为105 毫米战车炮弹药与120 毫米战车炮弹药对照表;因不同型式弹药外观也不同,以下为105 毫米战车炮弹药与120 毫米战车炮弹药之弹药照片对照图如图6、图7 所示。
图6、105 毫米战车炮弹药

图7、120 毫米战车炮弹药

二、炮弹储存位置改变:
新式战车储弹舱均采密闭弹舱设计如图8 所示,有利于在不同天气下之战车炮弹之储放,且主要储位采殉爆弹舱设计,若被敌人击中后弹药向战车上方爆炸,可降低车上人员之损伤。在台军战车中CM11 可储放58 发战车炮弹15,M60A3 战车可存放63 发战车炮弹16,新式战车因弹药储位之改变而降低了炮弹数量为42 发17,未来在战术运用中需考虑此因素,在新式战车装填手装弹时需先打开弹药舱门,舱门采电动方式控制与现行装弹方式较为不同,若操作程序不正确可能会被舱门夹伤。以往装填手装弹时可看弹头的形状来判断弹种,新式战车因弹药储放在弹药舱内,当舱门开启时装填手仅能看见炮弹底部,为了使弹药能快速识别在弹底刻有弹药的代号,装填手可用这些代号来识别弹种如图9 所示,新式战车装弹程序及弹药识别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这些须在基本射击训练中亦需考虑训练相关程序。
图8、新式战车炮弹药架储存位置图

图9、新式战车炮弹药底火识别

三、炮弹效能之精进:
为使战车可面对不同之目标增加作战效能,在以往之战车上配备了多样性之战车炮弹,但相对的对装填手之负担也较重,若装填了错误弹种不但无作战效益,且可能造成本身之危险。在新式战车上除了常用之翼稳穿甲弹及破甲榴弹外,增加了多效能弹及改变了人员杀伤弹的作战效能,多效能弹可替代破甲榴弹且具有一般榴弹之功能,在新式战车之多效能弹增加了空炸信管,可用增加旧式战车对敌人直升机射击采用翼稳穿甲射击效能不佳的问题,但使用高爆多用途榴弹射击空中直升机目标时需注意不可直接瞄准目标,而需瞄准目标侧方或上、下方以来增加炮弹爆炸效能如图10 所示,所以使用多效能弹对空中及对地面目标射击瞄准要领不同也是要多加注意的事。而人员杀伤弹缩短了射击距离,射程为200~500 公尺,目标距离为100~700 公尺,弹丸内附有1097 颗3/8 吋直径钨合金钢珠,以圆锥型放射方式朝目标区射击,弹药在半空中喷发快速散裂成1097 颗钨合金破片,如同大型霰弹般向各方喷发爆击,可有效歼灭有效范围之人员或破坏物资如图11 所示。
图10、高爆多用途榴弹射击示意图

图11、人员杀伤弹有效杀伤范围示意图

综观以上所述之战车炮弹筒可燃性、炮弹储存位置改变及炮弹效能之精进三大部分,故于新式战车有关弹药方面需具备之基本观念如下:
(一)新式战车之弹药因可燃式药筒设计重量增加有限,我装甲人员亦可执行装弹。
(二)采殉爆设计之弹舱降低了装弹量,在战术执行上需考虑作战之整补及持续性。
(三)弹舱采电动方式开启,开启后装填需以弹底代号来识别弹种,新式战车在训练上需加强装填手弹药识别及装弹之程序。
(四)新式战车多效能弹如图12 所示,可取代现行之破甲榴弹亦增加对空射击之效能,但需注意瞄准方式不同。
(五)新式战车人员杀伤弹如图13 所示,采用霰弹方式故缩短了射击距离为200-500 公尺。
图12、高爆多用途榴弹构造图

图13、人员杀伤弹构造图

肆、战车操纵模式之改变
新式战车操纵模式保留旧有的油压控制方式,但在设计上有所不同,这些不同来自于采用了全数字的控制方式如图14 所示,在战车上已看不到类似陀螺仪之模拟讯号产生器,由许多的计算器来形成本身之操纵架构。在炮塔方面由炮塔控制单元控制炮塔操作,车长小炮塔亦有相对之控制单元。
图14、新式战车射控组成示意图

以往战车使用液压系统控制,由射手及车长控制手柄去推动各油压机件内部之油压阀门以机械方式去控制火炮,再由弹道驱动系统各相关连杆去改变瞄准具之瞄准点,所以是较传统之油压及机械控制,较易造成操作时之不稳定。
新式战车采数字控制,当车长或射手实施火炮操纵时讯号由炮塔控制单元负责处理后再控制炮塔高低及方向机,炮塔高低及方向移动量亦会由射控单元处理改变各瞄准具之高低及方向量,可以较稳定的控制火炮操作。新式战车操纵模式区分为一般模式(NORMAL)、紧急模式(EMERGENCY)及手动模式(MANUAL)等三种模式如图15 所示。
图15、新式战车炮塔操纵模式

在一般模式下炮塔是开启稳定系统下操作,稳定控制与锁定控制不同,稳定仅会将火炮保持在同水平及垂直位置,不会跟敌人目标移动而有所改变,需由车长或射手控制来改变火炮指向。而锁定则会跟着敌人目标移动而自行移动,新式战车并无锁定功能,新的设计上在稳定系统中已取消了传统陀螺仪等各模拟讯号控制组件,取而代之的是由炮塔及底盘位置传感器来侦测炮塔及底盘之移动量,再由炮塔控制单元来控制火炮之稳定性,及由车长控制单元来控制独立观瞄系统之稳定性,如此可使火炮及独立观瞄永远指向同一高低及方向。所以一般模式也就是台军所说的稳定模式。新式战车在稳定系统损坏时会自动侦测,所以不会有甩炮现象产生,此时可使用紧急模式来操纵火炮可以说是动力操纵模式,与现行战车操作较无不同,所以在操纵模式上台军要具备的基本观念有:
一、新式战车火炮操纵控制以各计算单元采用讯号控制。
二、新式战车具有稳定功能没有锁定功能。
三、新式战车操纵模式有三种:
一般模式(NORMAL )为炮塔开启稳定系统实施操作、紧急模式(EMERGENCY)为仅使用动力方式下操作及手动模式(MANUAL)需使用人工方式摇炮。
伍、战车观瞄系统之改变
新式战车不仅单纯只有操纵模式改变,在观瞄系统之中变化颇大,新增了车长独立观瞄系统,提升射手主要瞄准具与雷射测距机之精度也获得提升,管状镜分划新增了简易的测距分划,另取消战车原有的辅助瞄准装置以及弹道驱动方式改变等六项,以下就车长独立观瞄系统、射手主要瞄准具精度提升、雷射测距机精度提升、管状镜分划精进与取消辅助瞄准装置以及弹道驱动方式改变六项实施说明,分述如下:
一、车长独立观瞄系统:
新式战车上配置了车长独立观瞄系统,有人称之为车长猎杀系统,这是错误的观念。所谓的车长猎杀系统是车长能在战场上不断的搜索目标,将多数的目标(有些系统可达20 个目标)在计算机上定位后再由射手一键定位火炮会指向目标。这在新战车上无法做到。车长观瞄系统虽可独立于射手操作,但仅可将车长目前所瞄准的目标交由射手实施射击,所以仅能接战1个目标,简单的说就是看1 带1 所以称不上是车长猎杀系统。车长独立观瞄系统接战模式为当车长发现目标时决定由射手实施射击,可压下车长控制握把上之赋予键(TD)如图16 所示,此时火炮会自动移至车长独立观瞄的目标上,射手接手实施射击,车长才可搜索下一个目标。若车长决定自行射击可压下车长显示器之主炮跟随车长独立观瞄模式(CITV GLOS),此时主炮会跟随车长独立观瞄系统运作,车长可利用独立观瞄系统射击,当车长完成射击后再压下车长显示器上之主炮跟随射手瞄准镜模式(GPSGLOS),此时火炮的控制权又可转交给射手,如此才能发挥火炮的最大射击效能,缩短射击时间。
图16、车长控制握把上之赋予键(TD)

在车长独立观瞄系统未配有雷射测距机,所有对目标精确的测距需交由射手来实施,但在独立观瞄中亦有简单的测距分划,一般称之测距框,车长可运用测距的11 个测距框来对目标实施概略的测距,只要将不同型式的测距框相对应目标的大小形象便可概略的计算出目标距离,若射手没有新的测距数据,弹道计算射控电子单元会先输入车长所得的概略距离,在运用上需特别注意车长所得的距离为概略距离,与实际距离仍有所偏差,精确的射击距离还是要以雷射测距机所得距离为主。
为了降低车长在作战任务上的负担,独立观瞄系统亦有自动搜索的功能,车长在作战前可在系统内完成设定所需搜索的范围,在需要时可按下车长显示器上之独立观瞄自动搜索键(CITV SCAN MAN/AUTO),系统会自动搜索律定之范围,但对作战环境中目标之侦测还是要由车长来执行,所以车长的目标判断能力要由平时射击训练中实施。车长要恢复人工搜索再按一次即可。当车长在实施独立观瞄搜索时若需观察射手瞄准镜状况,可藉由车长配赋之主要瞄准具延伸镜即可实施与射手同步观测,但此镜仅提供白昼镜影像无法观察射手热像镜。有关车长独立观瞄系统需具备的基本观念为:
(一)车长独立观瞄系统不是猎杀系统,仅能赋予射手一个目标如图17 所示。
图17、车长独立观瞄系统及操作

(二)火炮具有跟随射手瞄准具及车长独立观瞄两种模式,由车长来选择火炮跟随之瞄准具及由谁来实施射击如图18 所示。
图18、射击控制(炮跟随)模式

(三)车长独立观瞄系统无雷射测距功能,仅能由测距框来判断概略距离,精确距离还是交由雷射测距机计算如图19 所示。
图19、车长独立观瞄测距框之操作

(四)车长独立观瞄系统具有自动搜索功能,但仅能搜索范围无法判定目标种类。
二、射手主要瞄准具精度提升:
新式战车与现役战车同具有观察窗、白昼镜及热像镜等三个观瞄镜;观察窗通常用来搜索较大范围,所以没有放大倍率,旧式战车上在观察窗中有一个瞄准光环,很多人会认为是用来射击同轴机枪的瞄准分划,其实同轴机枪的射击是由弹道计算器提供弹道数据,须用白昼镜或热像镜来实施射击,但若敌人进入了弹道计算器无法计算之近距离时(CM11 为300 公尺24、M60A3 为200 公尺25)才可使用观察窗光环实施射击,新式战车因同轴机枪可测近距离,因此取消观察窗的瞄准光环,进而避免射手混淆。
白昼镜放大倍率为3 倍及10 倍26(现役战车为固定8 倍27),3 倍提供射手可在近距离及较广面积的射击,镜内的瞄准十字线与现有的旧式战车相同,射击瞄准的要领也相同,较有改变的是热像镜,一般会认为日间使用白昼镜来射击,夜间才使用热像镜射击,这是错误的观念,因为热像镜是以目标物体的热源来实施成像,故可见到光学镜无法看见之光学盲点(如伪装后的目标或在阴影下的目标),正确观念为无论日、夜接战时应以热像镜为主,白昼镜只辅助瞄准所需,由此可知热像镜之重要性;新战车的热像镜增加了放大倍率为3 倍、6 倍、50 倍、25 倍及13 倍等5 种放大倍率可供选择28,其中6 倍是由3 倍的热影像实施电子放大而成,25 倍及50 倍是13 倍的热影像电子放大而成。
热像镜作战时能在战场上及时识别及接战敌人,但放大倍率可能影响影像质量,所以热像镜中提供了6 种搜索模式可供选择如图20 所示,当战车实施动对动及静对动搜索时需将模式选择一般搜索模式(SEARCH),因为在动态中热影像成像质量有限,但战车在停止间实施搜索时可配合放大倍率选用1-5 不同模式增进影像清晰度。若射手将白昼镜的滤光镜选择开关选择(SHTR)时亦可看到热像镜画面,能在搜索的同时间比对热像镜及白昼镜两种画面以增加搜索效能。综观上述,故本段台军要有的基本观念为:
图20、射手镜头总成开关说明图

(一)现役战车的观察窗可用来实施近距离的同轴机枪射击,在弹道计算器可以解算的范围内,同轴机枪射击瞄准具还是以主要瞄准具为主。新式战车的观察窗无镜内刻划所以仅能用来实施搜索。
(二)在作战时无论昼夜间优先使用的观瞄镜为热像镜,因为光学盲点可能无法发现隐蔽或伪装后的敌人。
(三)新式战车白昼镜有3 倍及10 倍放大倍率,3 倍通常用来实施搜索或近距离射击同轴机枪使用,10 倍用来对较远距离的观瞄与射击。
(四)新战车的热像镜放大倍率为3 倍、6 倍、50 倍、25 倍及13 倍等5 种。其6 倍是由3 倍的电子放大,50 倍及25 倍是13 倍的电子放大。
(五)新战车的热像镜搜索模式有一般搜索模式(SEARCH)及1 至5 种搜索模式等六种模式可供选择,当战车在动态时需选用一般搜索模式,战车在静态时可调整1 至5 种搜索模式来增进影像质量。
三、雷射测距机精度提升:
距离是战车射击最重要的参数,现行的所有战车均配赋有雷射测距机来实施距离判断。为了发射后的雷射光不会伤害眼睛所以新式采用了护眼型雷射测距机,当使用车上的各式观测器材在各距离均有护眼之效果,但若在车外使用望远镜观测其安全距离的限制在68 公尺。新式战车的雷射测距机测距范围为25-7990 公尺,精确率可达±10 公尺。距离计算的原理来自于雷射光发射后与接收的时间再乘以雷射光的速度就可判断出距离,弹道计算器可接收的距离范围为25-5000 公尺35,若无距离数据射手观瞄镜内之距离数据会显示000036,弹道计算器不会更新距离资料而会保留上次存留于计算器之距离,若获得的距离大于弹道计算器可接收的5000 公尺,则瞄准镜内的距离数字会闪烁,提供射手参考此距离亦不会被计算器所接收。
但在测距时距离资料的获得与射手选用的弹种或武器有关,一般而言射手若武器选用主炮而弹种选择杀伤弹以外的弹种,则雷射测距机的测距范围为200-5000 公尺,弹道计算器亦会接收在这范围内的距离数据。但若射手选用武器为同轴机枪则雷射测距机的测距范围为25-5000 公尺,这个测距范围可用于台军在次口径射击训练中使用。比较特别的是若弹种选用人员杀伤弹则测距范围仅为25-1100 公尺,若测得的距离不在有效范围内,测距机仍会显示实际距离,但弹道计算器仅会输入150 公尺,就算你用人工方式输入1200 公尺距离,弹道计算器也只会计算340 公尺,雷射测距机运用示意如图21 所示。
图21、雷射测距机运用示意图

首末回波的选用也是在运用雷射测距上需注意的事项,所谓首回波乃指接收器所接收到的第1 道回波,末回波不是最后1 个回波以现役战车而言为第8 道回波数。射手针对战场环境与目标的位置来选择较可能正确的回波距离如图22,一般而言若与要射击的目标无任何地形及地物的阻挡通常使用首回波,若敌人目标处在较复杂的环境中最好选用末回波。在选用首末回波时需注意目标物透空的部位,雷射可能穿过目标物透空的部位而造成距离的误判。
图22、雷射首、末回波选用示意图

当敌人空中目标或地面目标移动速度较快时,当距离获得后再实施射击产生的时间差,敌人位置已经改变,所以新式战车的雷射测距机增加了对空模式,射手只要按下弹种选择器上之对空模式(AIR)即可,当雷射进入对空模式时射手压下测距按钮时会发射3 道雷射光。而雷射测距机会接收3个雷射光的距离后提供弹道计算器目标物的接近速率(CLOSING RATE)计算相关弹道以增加首发炮弹的命中率。
雷射模式中另有训练功能是用来实施缩短距离的距离判定课目中使用,不可用来射击实弹,当在平时的射击训练中使用缩距离来实施时,在缩短距离实施射击训练时需用以同比例缩小的训练靶再加上额外车上的射击训练器才可实施。训练前可由车长设定雷射测距机的测距模式,当进入训练模式时雷射所测得的距离会以2 倍计算,可由车长显示器上之2X 来判断雷射的距离解算模式。在增进的雷射功能方面台军需具备的基本观念为:
(一)雷射测距机可测得的距离为25 至7990±10 公尺。弹道计算器会依射手所选定的武器或弹种来计算距离。
(二)多效能弹之测距范围为25 至1100 公尺,若雷射测距机未获得距离,则弹道计算距离解为150 公尺。其他弹药距离为200 至5000 公尺,若距离在5010 至7990 公尺之间则雷射仅会显示距离,弹道计算器不提供距离解算。
(三)同轴机枪测距范围最低为25 公尺,未来在次口径射击训练中可使用同轴机枪来实施训练,可不再使用精是枪架,使次口径射击训练更符合实况。(四)使用首末回波时需注意与目标之间的环境关系适时选用,可增加测距的正确性。
(五)雷射有对空及对地测距模式可选择,在对空中目标模式会发射3 道雷射光,提供弹道计算器计算空中目标的接近速率,以增加射弹的命中率。
(六)雷射测距有训练功能,在这个模式中会将测得的距离以2 倍计算,仅可用来射击预习中训练,实弹射击时不可进入此模式。
四、管状镜分划精进:
使用管状镜射击为战车炮对敌人射击的最后手段,通常使用管状镜时,车上的射控系统已处于损坏状况,对敌人距离判定的方法只剩下最简单的密位公式法来计算。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新式战车在管状镜内刻划的上方加上了简易的测距分划如图23 所示,测距分划是以战车全车高为2.3 公尺及炮塔为0.9 公尺来实施刻制。在美军的射击口令中若需要射手使用这个测距分划来判断距离会下达(CHOKE)口令,使用上很简单只要将敌人夹在分划内由分划上方的距离即可判断出敌人的概略距离,在作战中就算瞄准具损坏亦可达先敌射击之目的。在管状镜的觇视规正调整上也从传统的调整镜座高低改变成为直接调整内部的分划,如此可让在实施觇视规正时可以更快及更精确的完成规正。若需使用管状镜射击机枪时可用镜内分划的破甲榴弹弹种,瞄准点为实际距离的2 倍计算,如敌人散兵实际距离为600公尺,则管状镜破甲榴弹的瞄准点为1200 公尺,管状镜需具备的基本观念有:
图23、管状镜分划

(一)管状镜具备了测距分划,若使用管状镜射击时,需先用上方的测距分划夹住目标以判定距离,再使用至下方的射程分划来射击敌人。
(二)管状镜射击机枪时可用破甲榴弹的刻划来瞄准敌人,但瞄准点为实际距离2 倍。
五、取消辅助瞄准装置:
现役战车上通常配有可以测量炮塔方向的方向指示器,用来测量火炮高低的射角仪及象限仪。这些装置通常用来实施诸元图调制及射击,在接近夜暗之前将火炮指向目标设定各射击参数,再用相关器材来测量火炮的高低角及方向角。如此在夜暗能见度不良时设定相关诸元后仍可对目标射击。
在新式战车上已将这些装置移除了,所以不再实施诸元图射击。在美军的观点上,因为战车上的电源有车上电瓶及附加电源系统供应,作战中失去电力的机率相当低。且战车在夜间及能见度不良状况下射击亦有射手主要瞄准镜及车长独立观瞄两套系统可实施射击,两套系统同时故障的机率也很低,且实施诸元图射击所耗费的时间较长,射击效果亦相当有限,在新式战车装弹量的降低,为了节省弹药消耗故取消了相关诸元图射击,在防御时仅需调制作战要图(SKETCH CARD)以供参考如图24 所示,在新式的战车上可将作战要图直接调制于射控系统的射手射控面板上。所以在本段台军要有的基本观念为:
(一)新式战车没有配赋方向指示器及射角仪等补助瞄准装置,所以没有诸元图射击。
(二)旧式战车的射击诸元图已被作战要图取代,所以需同时革新战车单车教练中的进入防御阵地中准备事项的作法。
(三)新式战车作战要图(SKETCH CARD),是否符合台军指参要图调制准程序,是否需修改新式战车的作战要图,以符合台军现况。
六、弹道驱动方式改变:
现役战车上射击所需的射角来自弹道驱动器使火炮高低,火炮高低运动时运用各式机械连杆结合至观瞄镜内之折射镜来瞄准目标,简单的来说就是炮带镜来形成所需之相关射角,因为连动所需的装置较多所以机械连动所造成之误差也较难掌握,所以在二级每半年保养程序中有一项同步校准检查工作,二级也仅能调校高低0.3 以下之误差,若检查误差大于0.3 只能转厂送修。这是机械连动存在的最大缺点。在旧式的战车方向偏移量如横风值及前置量的提取来自于瞄准镜内的十字线投影器,在动力模式由弹道计算器提取相关射击参数后传至十字线投影器,此时瞄准十字线会偏离目标需靠射手重新瞄准后射击,这方式增加战车在射击活动目标的反应时间,仅在稳定系统开启状态下才由稳定系统实施提取射击相关方向角。在新式战车的弹道驱动上改变了旧有的弹道驱动模式,是由射控单元计算所有的射击参数后再交由炮塔控制单元来控制火炮的高低及方向角度。简单的来说就是镜带炮动,射手瞄准具内的十字线不会因火炮弹道驱动而偏离目标,在对活动目标射击时也不会因前置量的改变而需重新瞄准。但这种设计也有缺点,少了十字线投影器的设计火炮的方向角在不开稳定下是无法提取的,所以新战车才将开启稳定的状态下称为一般模式,不开稳定仅开启动力模式称之为紧急模式。但需注意的是射击相关之横风、倾角及前置量的各项射击数据提取在紧急模式下因火炮无法横移而无法计算的,缺少了横向弹道数据所以在紧急模式下射击较为不精确,这是在射击训练上与现行有所不同。手动模式为战车以人工方式操作,新式战车上当使用此模式时无法计算各项弹道数据,仅能使用管状镜实施射击。在弹道驱动台军具备的基本观念为:
(一)新式战车的弹道驱动是镜带炮模式,此模式可降低因机械连动造成的误差。
(二)新式战车的瞄准方法就是保持十字线在目标上,相关的射击资料火炮会自行提取。
(三)新式战车操纵模式有三种,平时射击训练时需在一般模式下实施。紧急模式时在弹道计算中缺少许多射击参数所以会打不准。在人工模式下无法计算各项弹道数据仅能使用管状镜实施射击。
图24、战车作战要图

陆、同轴机枪设置
现役战车上同轴机枪装设于装填手位置,由装填手来实施操作,但在新式战车上为了降低车长在作战时的任务负担,故将通信机之位置及操作改在原本装填手同轴机枪之位置上。新式战车将同轴机枪改在射手之左方如图25 所示,并将射口移至管状镜下方,同轴机枪之装弹及人工射击均由射手执行,新式战车采用的同轴机枪为M240C,与现行台军所使用之同轴机枪型式相同,携弹量增至10000 发以适合作战之所需,弹药箱仍于装填手位置并由炮尾机构上方之弹桥将弹链导入至射手旁之机枪上,因为炮塔采正压设计在同轴机枪前方增设了排烟罩,在射击时需将炮塔内之防护系统打开,以免射击后之硝烟存留于炮塔室内,应具备的观念为:
(一)新式战车同轴机枪改至射手侧方,携弹数提升至10000 发。
(二)新式战车同轴机枪装弹及操作已由射手执行,射击时需开启防护系统。
图25、同轴机枪位置

柒、附加电源供应系统
现役战车上若需长时间使用炮塔内之各项系统为了使电力可持续供应,在操作时需同时发动引擎,如此不仅损耗引擎寿命亦发动之噪音亦容易曝露本身之位置。新式战车为了增加引擎寿命在战车炮塔后方增加了附加电源供应系统,但启动后仅能对炮塔操作实施供电,并无法对底盘之电瓶实施充电,所以在操作时不可依赖附加电源供应系统,平时的底盘保养亦需注意电瓶效能之维持,因此系统油箱于战车外部,对油料整补时机亦需律定。需具备之基本观念为:
(一)新式战车上之附加电源供应系统,电力仅提炮塔基本操作与底盘电力无关。
(二)附加电源供应系统油箱易受敌火破坏,作战时需注意方向及油料整补时机。
捌、其他更新装置
现役战车上的战车主电源设计在驾驶手仪表板上,若战车驾驶未开主电源,则炮塔上之各项射控亦无电源供应,故在新式战车上除了在驾驶手仪表板上保留了主电源开关,在车长位置也增设了主电源开关如图26 所示,如此可由战车车长来开启战车上的主电源提供炮塔操作之所需,但车长仅能开启战车之主电源,引擎的启动还需要由驾驶手来执行,在车上底盘的各项状况亦可由车长利用屏幕同步监视。另一个革新的功能是车上采正压设计,取消了在炮塔外部的鼓风机,而由防护系统在炮塔室内加压,使外界之有毒气无法流至炮塔内,但亦保留旧有的防护系统将其当做备用系统,战车乘员在战车上仍配有防护面具。如些将车上的防护系统的开启由驾驶位置移至车长位置上,亦可由车长来控制及调整防护系统中之空气温度,且该系统同时具备毒气预警功能,可预先侦知毒气状况,取消了炮塔鼓风机所以在射击战车炮及同轴机枪时需开启防护系统,以避免射击产生之硝烟回流至炮塔室,此处应具备的观念为:
(一)新式战车除了驾驶可开启战车主电源外,车长亦能开启主电源但引擎启动还是由驾驶手实施。
(二)新式战车车长位置可开启防护系统,并具有毒气预警功能。
图26、附加电源供应系统

玖、结论
战车从问世开始口径就不断提升,口径提升当然火力也相对提升,面对日趋复杂的作战环境,单靠战车炮火力可无法因应现代战况,所以战车炮弹药须具备有反战车、反轻装甲、反障碍及防御工事以及人员杀伤等,应付不同战事状况能适时发扬最大火力,达成作战任务之首务。
虽然战车炮弹药已具备上述能力,但真正遇到战事时,还是得依靠人员以人工方式装填实施射击,而战车炮射击程序更须倚赖炮塔室内车长、射手、装填手三位乘员相互配合完成,可见平日训练时除熟捻各项专业技能外。
现今使用的战车许多架构已与新的战车产生了许多差异,本篇的论述在于先对新式战车与旧式战车不同的一些基本架构先期加以说明;许多优秀人才赴国外受训前,对于现今台军的战车有所认识外,也要对新式战车具备一些基本观念,千万不可还活在旧有战车的框架中。
不论是目前现役车种还是新购车种,先期对新式战车有了些基本认识,在受训期间是带着问题去国外找到答案并加以研究,回岛之后可将接装之调适期降至最低。传承于历史,规划于现在而实践在将来,如此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新战车的最大效能。
姓名:庄英龙
级职:上士教官
学历:装校储备战车士官班98(5)期、装校士官高级班104(1)期。
经历:车长、副排长、现任装甲兵训练指挥部兵器组上士教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