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8小时前
AI泡沫论再起,但这次不一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在英伟达触及 5 万亿美元市值高位之后,全球市场对 AI 泡沫的担忧,在 11 月开始逐渐在资本市场体现出来。全球人工智能概念股集体走弱,美股、日韩及 A 股市场均未能幸免。关于泡沫的争论声量再一次被放大。

历史似乎总在押韵。当一种革命性技术展现出重塑世界的潜力时,资本的狂热、市场的喧嚣以及随之而来对泡沫的担忧,几乎是必然上演的剧目。

从 17 世纪的郁金香狂热到 2000 年年初的互联网泡沫,人类的商业史一再重演着预期、狂热与现实的碰撞。然而,以史为鉴的目的并非简单断言 " 泡沫已至 ",而是为了在喧嚣中厘清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一,我们所谈论的泡沫,究竟是资本市场意义上的短期估值泡沫,还是产业本身发展过热?第二,如果泡沫是新技术革命的伴生物,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它所承载的建设性意义?

将资本市场的短期价格波动与产业本身的长期革命性价值混为一谈,是观察者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当前市场的回调,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市场在极度乐观情绪释放后,对短期估值锚点、盈利兑现速度的重新校准。这更多是一种金融现象,而非对产业底层逻辑的证伪。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 AI 所代表的,并非某个应用软件或商业模式的创新,而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力范式革命。它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其潜能释放所需要的周期、所引发的变革广度,都不能用传统科技股的估值模型简单衡量。

人们常把此刻情形与 2000 年左右的互联网泡沫相提并论。确实,那场泡沫破裂时异常惨烈,无数公司在资本狂欢中化为乌有,纳斯达克指数的崩塌成为一代投资者的梦魇。然而,如果在今天回望,我们会发现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正是那场被斥为非理性的狂热,为我们今天熟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奠定了坚实的 " 基础设施 "。

那些在泡沫中铺设的过剩光纤网络、建立的数据中心以及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狂热探索,在当时看来是巨大的资源错配,但它们客观上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极大地加速了技术基础设施的迭代和完善。

当泡沫退去,存活下来的亚马逊、谷歌等公司,以及那些 " 有益的遗产 ",共同构筑了 Web2.0 时代的繁荣底座。最近,亚马逊创始人杰夫 · 贝索斯表示,AI 热潮跟 2008 年银行业危机不一样,它是一场 " 工业泡沫 " ——科技公司研发技术、大修算力中心,即便破灭,也能留下有益遗产。从这个角度看,贝索斯用 " 工业泡沫 " 一词,精准地描述了资本在推动技术跃迁中扮演的复杂角色:它既是投机者,也是奠基者。

当下资本确实在以天量规模涌入基础设施建设,但 " 军备竞赛 " 式的投入,无论如何都会在未来留下海量的算力和先进的模型底座,这将成为下一轮创新的 " 水和电 "。而且,与 2000 年相比也有不同之处:早期互联网 " 眼球经济 " 等商业模式是极度不确定的,但本轮 AI 革命从一开始就展现出极为清晰的商业闭环。无论是微软 Copilot(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的助手)在企业工作流中的渗透,还是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内容、设计、编程等领域的应用,AI 正从 " 可用 " 迅速走向 " 好用 ",其重塑企业核心流程的潜力是真实的。

从产业革命的宏大叙事来看,这一次或许真的不一样。AI 技术的成熟度、资本投入的规模性以及商业需求的真实性,共同决定了这股浪潮的确定性远高于过往。

因此,当我们讨论 AI 泡沫时,真正应该担忧的不是资本市场的短期回调,而是我们是否具备穿越周期的认知。市场波动在所难免,因为资本的天性就是高估短期,而低估长期。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泡沫,那也是在为新大陆的崛起提供必要的 " 估值 " 养分。我们需要克制地看待市场的情绪起伏。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对泡沫的过度恐惧,其代价可能比泡沫本身更为高昂,因为那可能意味着错失下一个时代的入场券。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资本市场 基础设施 互联网 遗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