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系 AI 生成
" 我 2019 年就推动做增程,被内部否了 4 次,第 5 次才成。"
在小鹏 X9 鲲鹏超级增程技术发布后的沟通环节,何小鹏带着些许感慨的回顾,道出了一家 " 纯电标签 " 车企战略转型背后的挣扎与决断。
这也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增程技术,这个曾在小鹏内部引发争议、在行业中被视为 " 过渡方案 " 的赛道,正在迎来它的 " 二次战争 "。
如果说以理想、问界等品牌为主导的 " 第一次战争 ",解决了增程市场 " 有没有 " 的问题,用销量证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如今以技术派车企入局为标志的 " 第二次战争 ",核心较量正在于 " 好不好 " 与 " 为什么好 " 。竞争不再只是续航数字的比拼,而是技术集成度、场景适应性和对燃油车替代效率的全面较量。
一次战争解决焦虑,二次战争死磕体验
回顾第一次增程战争,目标很单纯:彻底解决续航焦虑。
在充电还不那么方便的早期电动车时代," 里程焦虑 " 是很多人不敢买电动车的主要原因。增程电动车以 " 可油可电 " 的灵活性,加上接近纯电的驾驶感受,成功打开了市场。它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消费者:电动车,原来也可以不让人天天担心找充电桩。
那时候的技术逻辑也相对简单:一个高效的增程器(发动机)+ 一块不小的电池 + 一套可靠的控制系统,基本就构成了产品的竞争力。大家对增程的普遍印象是:" 好用,但不够纯粹 "。
但正是这场 " 一次战争 " 的成功,为今天的 " 二次战争 " 铺好了路。它教育了用户,培育了供应链,更重要的是证明:除了纯电路线之外,还有另一条实用的电动化路径值得投入。
而当小鹏、零跑这类在 " 三电 " 和成本控制上有积累的玩家进场,增程的竞争逻辑开始变了。
" 当所有人都在做超级增程时,小鹏的独特之处在哪?" 面对这个问题,小鹏汽车动力总成负责人顾捷没有只谈续航,而是指向更深层的能力:集成、能耗与空间的平衡。
" 我们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塞进了后轮转向、大油箱、高功率电驱,还有三排一键收纳功能,这是很多品牌难以实现的。" 他提到的小鹏自研 9 合 1 后桥,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功能堆叠,而是电动化底层架构能力的体现。
这意味着," 二次战争 " 的焦点,已从 " 解决焦虑 " 转向 " 优化体验 "。参战者开始把纯电领域积累的硬核技术,全面导入增程系统。比如电驱中用上混合碳化硅技术,只为把效率再推高一点;AI 小模型开始介入控制系统,尝试突破传统物理规则的限制;对电池的多源头精细管理,也成为降低能耗的关键。
顾捷坦言:" 这确实反映出这个领域开始‘内卷’了。" 但这样的 " 内卷 ",本质上是增程赛道技术门槛的快速抬高。战争已从营销驱动,彻底转向研发与工程能力驱动。没有扎实技术积累的玩家,很难跟上节奏。
小油箱还是大油箱?路线背后是场景
在 " 二次战争 " 中,一个有意思的技术分歧已经出现。
一边是 " 超大电池 + 小油箱 " 的方案,试图让用户在城市里几乎完全用电,把用油当作 " 长途应急 "。比如零跑 D19 的油箱只有 40 升,零跑自己也坦言,这就是鼓励用户多用电——毕竟用电的体验和经济性都更好。
另一边,是小鹏 X9 为代表的 " 大电池 + 大油箱 " 逻辑—— 63.3 度电池配 60 升油箱。
" 我去过新疆不止一次,在那里特别希望车能开 1000 多公里,因为加一次油可能要花 4 个小时。" 何小鹏用亲身经历解释了这个选择的现实依据。" 大油箱,是给用户多一个选择。"
这说明,技术路线的选择不再只是技术本身的优劣,而是对用户真实使用场景的回应。" 大电池 + 小油箱 " 是想让用户在城市里 " 忘掉油箱 ";" 大电池 + 大油箱 " 则是坦然面对生活的复杂性——既要城市通勤,也要说走就走的长途。
而这个选择背后,还连着更大的战略:出海。
" 我们做超级增程,不只是为了中国市场,也要面向全球。" 顾捷点出关键。在充电设施还不完善的海外地区,一个大油箱带来的安全感和灵活性,往往是产品能否站稳的关键。
第一次增程战争,理想 ONE 用 "32 万 + 六座 + 1000km" 精准切中了中国家庭用户,靠一个细分市场养活一条技术路线。第二次战争,场景红利减弱,盈利的关键转向 " 全球规模 "。谁能把增程卖到充电不便的海外多国,谁就能把油箱从 " 成本负担 " 变成 " 利润杠杆 "。
靠增程出海,比纯电见效更快?
和小鹏一样,理想、零跑、赛力斯等多家中国品牌,都不约而同地把增程车型当作打开海外市场的 " 敲门砖 "。
10 月中旬,理想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开了海外首家零售中心,主推理想 L9、L7 和 L6。今年 1 月,零跑在布鲁塞尔车展首次展出 C10 增程版,并于 3 月开始在欧洲交付。9 月,赛力斯在慕尼黑车展发布新一代超级增程技术,正式推向海外。
和国内有些人还把增程看作 " 过渡技术 " 不同,在海外复杂多样的市场环境下,它 " 可油可电 " 的特性,反而成了一把破解现实难题的 " 钥匙 "。它的核心优势在于:绕开了全球很多地方充电设施不足的痛点,给用户提供了 " 零焦虑 " 的电动体验。
当然,增程出海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
首先是认知门槛。欧美用户对 " 混动 " 很熟悉,但要让他们理解增程式电动车是一种更接近纯电、体验更好的技术,还需要大量沟通。
其次是政策风险。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收紧对混动车型的优惠,甚至设定了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增程车如何明确自身定位、避免被 " 误伤 ",是个现实问题。
最后是本土化挑战。不同国家的油品、驾驶习惯、法规都不一样,这对增程系统,尤其是发动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回过头看,增程路线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 " 实用主义 " 的胜利。
它或许不像纯电那样代表着绝对的未来,但它精准地抓住了当下大多数用户的真实需求:既想要电车的低成本和智能化体验,又不想为续航和充电烦恼。
从 " 一次战争 " 到 " 二次战争 ",增程的竞争维度已经彻底改变。它不再只是 " 续航 " 的保卫战,而是进化为 " 技术体验 " 的升级战。无论是小油箱还是大油箱,其背后都是车企对不同用户场景的深入理解,也是对全球市场的提前布局。
对中国品牌来说,增程不仅是一条技术路线,更是一种市场策略。在国内,它成为与纯电并行的增长引擎;在海外,它成为切入市场的利刃。在充电网络全面完善之前,增程这种 " 不完美却贴心 " 的方案,依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找到它的拥趸。
这场战争,早已不是 " 过渡 " 与 " 终极 " 的路线之争,而是谁更能理解人、更能适应场景的产品之战。而答案,永远在路上。(作者|韩敬娴 编辑|李玉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