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研究室 2小时前
从一场8∶0的足球赛,照见四川与江苏的终极差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tiyu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研究室,作者:王药师,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5 年 11 月 8 日,四川的一项足球联赛规则被迫激活——因为一场 8:0 的 " 碾压 ",比赛被提前 " 熔断 ",引发了网友对四川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激烈讨论。

可几乎在同一时间,江苏的苏超同样出现了 5:0 的悬殊比分,换来的却是球迷的调侃与输球城市的借势营销。

两场球赛,两种结局。

川超的 " 熔断 " 与苏超的 " 内卷 ",看似是竞技层面的差距,背后藏着的却是两种区域发展模式的深层博弈。

川超 " 熔断 " 与苏超 " 内卷 " 投射出的发展鸿沟

江苏与四川同为全国经济大省,但其发展体量与格局却呈现显著差异。

根据两省统计局 2024 年统计公报,江苏 GDP 达 137008.0 亿元,四川则为 64697.0 亿元,后者约为前者的一半。

更重要的是,相比江苏各地经济都很强的" 苏大强 " 格局四川的发展格局却呈现鲜明的" 金字塔 " 结构,成都更可谓是 " 一枝独秀 "。

2024 年,成都以 23511.3 亿元的 GDP 总量独占 36.3%,相当于绵阳、宜宾、德阳三个经济副中心的总和。

而川东北的巴中、广元等市 GDP 均不足 1000 亿元,川西甘孜、阿坝等自治州的经济规模更是悬殊,呈现出" 头部独大、中部塌陷、尾部薄弱 " 格局

2024 年四川各地 GDP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差距并未呈现缩小趋势。

2020 年至 2024 年,绵阳与宜宾的 GDP 差距从 300 亿元扩大到 340 亿元,而成都与其他城市的绝对差距仍在持续拉大。

这种不均衡的分布,不仅使全省资源完全向省会成都集聚,也让其他城市缺乏足够的经济底气支撑文体事业、产业升级等多元化发展。

就如这次成都 8:0 大胜巴中,看似是彼此足球实力的差距,实际也是四川各地因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足球资源分布不均。

比如同为川超,成都队背靠千亿级城市 GDP,仅一年青训支出就抵过巴中俱乐部全年预算,且招募的还多为职业球员。

当 " 财力 " 转化为 " 脚力 ",资源鸿沟便在 90 分钟里被成倍放大。

这种" 单核集聚 "的困境,在四川的产业结构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成都如今已形成电子信息、金融服务、生物医药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拥有 14 个千亿级园区、26 个 500 亿级及以上园区,聚集了全省最优质的科研资源,研发投入强度和技术转化效率居西部前列。

而四川其他地区,产业短板却十分明显。

川南的宜宾、泸州长期依赖白酒等资源型产业,德阳以传统制造业为支撑,川东北、川西则侧重农业生产及初级加工,产业层次单薄且新兴增长点匮乏,经济动能严重不足。

此外,四川的公共服务领域差距同样不小。

成都聚集了全省最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而川东北、川西部分县域因人口外流,出现学校合并、基层医疗人才短缺的问题。

强大虹吸效应,使得成都常住人口超 2100 万,看似令人欣喜。但近 10 年新增人口中,有七成来自省内各市州,进一步加剧了腹地城市的人才短缺与发展乏力。

反观江苏,其 " 多点支撑 " 格局则形成鲜明对比。

2024 年,苏州、南京、无锡 GDP 均突破 1.5 万亿元,即便苏北的宿迁、连云港,也凭借产业转移与结对帮扶实现了 7% 以上的高速增长。

江苏还通过 45 个南北共建园区,不断破解区域差距。其中江苏首个南北共建的省级开发区 " 苏宿工业园 ",仅占宿迁土地面积的 0.16%,却贡献了全市 8.7% 的工业增加值(苏宿工业园区官方研究报告,2025 年 10 月)。

这种 " 强市带弱市 " 的模式不仅让各市实力差距持续收窄,也为苏超赛事的均衡竞技筑牢了经济基础。

客观说,江苏这种均衡格局的形成,离不开 " 老天爷赏饭吃 " 的先天优势。

江苏坐拥全国最大平原之一,地势低平、水系发达,从而为交通建设与产业布局提供了天然便利。

目前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 14 万公里,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乡镇快递网点 100% 覆盖,让人才、资本、物流等要素流动毫无障碍。

而四川独特的 " 四山夹三盆一平原 " 地形,使得川东北丘陵、川西高原等地区的要素流动效率大打折扣,唯有成都平原才是全省最合适快速发展的空间。

地理条件的鲜明反差,不仅放大了川苏两地区域发展的分野,也为两地发展模式上的差异埋下了伏笔。

单核集聚与全域协同的发展逻辑

必须强调的是,四川的 " 单核集聚 " 与江苏的 " 全域协同 ",并非绝对的优劣之分,而是不同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下的适应性选择。

任何时候,发展模式的适配性,唯有结合自身禀赋方能评判。

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看,四川与江苏的路径差异,本质上是 " 极核发展模式 " 与 " 网络化发展模式 " 在不同地理经济条件下的实践。

前者强调资源向单一增长中心集聚,以求重点突破;后者则致力于构建多中心、扁平化的城市网络,实现协同并进。

由于受到地理自然形态的影响,使得四川在发展初期,如果将有限资源分散配置,很难形成快速增长的动能。

四川省是我国地形最为复杂的省份,从川西到川东落差近 7000 米

因此,集中省级政策与优质资源、优先放大核心增长极,就成为四川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自然当仁不让。

截至 2024 年,在川落户的 385 家世界 500 强企业、新设的 906 家外商投资企业,多集中于成都及周边核心区域,逐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全省重要战略布局与产业项目的 " 龙头 " 城市。

说白了,这种模式就是 " 集中力量办大事 ",旨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效率最大化。

必须看到,由于四川境内各地的地形差异大、基础设施不均衡,使得成都的产业红利与资源辐射短期内难以快速覆盖全域,区域发展差距呈现阶段性特征。

不过,四川也早就意识到这点,为此提出 " 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 " 战略,正积极探索从 " 集中集聚 " 向 " 辐射带动 " 转型,希望通过强化区域协同来激活各地快速发展。

对比四川,江苏的 " 全域协同 " 模式,实质是平原地形优势与长期制度创新的共同成果。

其关键逻辑是 " 全域一盘棋 ",不断通过制度设计打破行政区划壁垒。

从 1995 年首创 " 五方挂钩 "(省级机关、苏南发达市、省属企业、高校院所挂钩帮扶苏北县)机制,到 2004 年启动南北结对帮扶,再到如今的南北共建园区、科创飞地,全省逐步构建了 "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利益共享 " 的协同体系。

之前提到的 " 苏宿工业园 ",就是通过 " 税收分成、GDP 核算共享 " 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苏州产业、技术、管理资源与宿迁土地、劳动力资源的高效匹配。既让苏州拓展了发展空间,也让宿迁快速积累了产业动能,成为跨区域协同的成功实践案例。

此外,江苏还在核心产业与要素配置领域,形成了差异化分工与顺畅流动的全域生态。

比如苏南聚焦高端研发与总部经济,苏北侧重先进制造与产业配套,苏中打造交通枢纽与中转平台,各地定位清晰、互补共生,也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江苏省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分布 图片来源:安徽创研院

同时,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跨区域公共服务共享机制,让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能够突破行政区划限制自由流动,既保障了强市的发展活力,也为弱市提供了发展支撑。

2024 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58.2%,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 8.3%,更让 " 强市引领、弱市赶超 " 的区域协同格局得以顺利实现。

可以说,四川模式破解了地理约束下资源分散的难题,江苏模式则通过制度创新发挥了平原优势。

这种基于自身条件的探索,既塑造了两地区域发展的独特面貌,也为各地破解区域发展难题提供了多元参照。

走四川特色全域发展的破局之路

对于四川来说,破解 " 成都跑得太快,其他地区跟不上 " 难题,关键不是照抄江苏模式,而是能否结合自身地形禀赋、产业基础与发展阶段,让每个地方都找准自己的 " 拿手好戏 "。

江苏的成功关键,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强项,不搞同质化竞争。

因此,对于四川来说,成都不用啥都包揽,该 " 减负 " 就减负,把普通制造业、低端服务业迁出去,专心搞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这些 " 高精尖 ",既当好全省的 " 领头羊 ",也给周边城市留足发展空间。

比如绵阳就专门当 " 科技达人 ",把核技术、电子信息这些硬核科技做深做强,跟成都搞分工协作,你搞研发我搞转化,互相配合不抢资源。

宜宾、泸州也不用纠结 " 除了白酒还能做啥 ",反而要把白酒、动力电池这些已经成规模的产业做大做强,再配套建设交通枢纽,辐射周边省份。

川东北挨着陕渝,就把特色农业、红色旅游做扎实,再承接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让老区也热闹起来;川西是长江黄河的生态屏障,不能搞破坏环境的工业,就专门做康养旅游、有机农业、清洁能源,让好山好水变成 " 摇钱树 ",既保护生态又能赚钱。

找准定位之后,更重要的是定好 " 抱团规矩 ",让成都的好资源能真正帮到大家。

江苏的核心优势在于建立了 " 强市带弱市 " 的协同机制,赚钱了一起分,发展成果一起算。

而四川要学,就学人家这套 " 抱团逻辑 ",让成都的资源不再是 " 单向虹吸 ",而是成为大家共享的 " 活水 "。

比如依靠成都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这些优势产业,让眉山、资阳、德阳这些近邻城市负责落地生产组装,串联起一条完整产业链。

而对巴中、广元、甘孜、阿坝这些发展慢的地方,也不能只靠补贴 " 输血 ",还要帮它们 " 自己造血 "。

四川省内可以成立一个专项基金,支持巴中、广元把特色农产品做成深加工产品,帮助甘孜、阿坝把雪山草原打造成旅游网红地。

事先也要定好利益共享规则,比如成都的企业到这些地方投资,赚的税两地分成,GDP 也算两地一份。

这样成都愿意输出资源,地方也有劲头搞发展,逐渐从 " 成都一个人跑 " 变成 " 大家一起跑 " 的热闹景象。

不过,光有定位和合作还不够,还得把 " 通道 " 打通,破除地理阻隔。

四川虽然多山,但可以靠修路、建物流,慢慢把 " 天堑 " 变成 " 通途 "。

公开资料显示,四川正计划投 2.15 万亿搞基建,这些钱也多往川东北、川西倾斜,好早点修通达万高铁、川藏铁路支线,让成都到这些地方的时间大幅缩短。

还有,通过交通和资金扶持,四川的县域公路、乡村物流网也必须尽快串联起来,让山区的农产品能轻松运出去,外面的工业产品也可以方便运进来,让偏远地区也能融入全省的产业圈。

最关键的是,除了修路,还要打破 " 看不见的壁垒 ",让钱能流向需要的地方,让各地的公共服务上个台阶,年轻人也不用都挤去成都,留在本地也能有好发展。

说到底,真正的区域发展均衡,并非削峰填谷式的平均主义,而是让每个地区都能找到自身的生态位,在一盘棋中各展其长。

未来的竞争,不仅是城市与城市的竞争,更是区域协同效率的竞争。

当四川全域真正实现 " 各展其长、协同共进 ",川超赛场自然会少些 " 熔断式 " 差距,多些势均力敌的较量,成为城市发展质量最生动的绿茵注脚。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四川 江苏 成都 gdp 宜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